李商隐《端居》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2 11:20:28

李商隐《端居》全诗翻译赏析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的诗意:阶下的青苔与红树在秋雨的冲刷下慢慢衰败,在秋月的笼罩中显得更加凄清,仿佛也有了愁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

参考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拓展阅读

1、落花《滞雨》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注释


滞雨:久雨不止。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主旨为思乡。前两句谓客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后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之时,即使梦回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论、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那么,“滞雨”是长期纠缠人的牛两*的纷争与非议;“客愁”是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故乡”是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这里理解,意思就完两样了。所以也可以说《滞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到唐朝京城长安应考,被考官贾餗所憎,未能及第,返回太原幕府。大和九年(835年)因悼念崔戎,再次进京。此大约作于此留京之后。

2、晚晴



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一个人深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高阁:指处的楼阁。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首联说自己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创作背景


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以后,便陷入*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的忌恨与排挤。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离开长安这个*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3、《暮秋独游曲江》: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注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春恨:犹春愁,春怨。唐杨炯《梅花落》:“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生:一作“起”。


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刘熙载《艺概·概》独推“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人的哀思有关。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的内涵。这样,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内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久别重逢,无语凝噎。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第二年,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柿叶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点击查看更多李商隐《端居》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7596.html

热门阅读

  1. 《北京》的第二课时教案
  2. 寓言二则教案
  3. 弟弟学走路随笔
  4. 成绩考核表自我鉴定
  5. 放牛山歌教学反思范文
  6.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 《米芾学书》教案
  8. 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9. 写秦兵马俑的导游词
  10. 激励读书的古诗词
  11. 倒杆事故学习心得体会
  12. 中学生关于迎亚运的征文
  1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
  14. 小学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总结
  15.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古诗鉴赏
  16. 若你不归我终不悔心情随笔
  17.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反思范文
  18. 学生赞美老师的优美句子
  19. 羊年三八妇女节短信祝福语集锦
  20. 写给自己的一段话范文
  21. 201年54青年节简短祝福语
  22. 人生正能量语录
  23. 员工试用期自我评价简短
  24. 数学总结手抄报初二
  25. 王国维《蝶恋花》鉴赏
  26. 201年鸡年祝福语四字
  27. 201精选关于开学的广播稿
  28. 席慕容的爱情诗《无怨的青春》
  29. 快乐的六一之西瓜娃娃作文
  30.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31. 看春晚学生优秀作文
  32. 《数一数》的优秀教案设计
  33. 2016猴年公司新年祝福语
  34. 七彩虹的教案范文
  35. 201年新春廉洁短信句子
  36.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37. 幼儿园见习总结范文
  38. 通号中心的工作总结
  39.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范文1300字
  40. 小学生英语谚语大全带汉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