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周游列国,路上看见一个妇人,头上戴着象牙梳子。
孔子就对他的弟子们说:“谁能把她的象牙梳子拿来?”
颜回说:“我能取来。”
颜回到妇人跟前,跪着说:“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万兽集其里,有饮而无食,故从妇人借罗网而捕之。”那妇人笑了笑,就把头上的象牙梳子取下来递给颜回。
颜回问:“夫人您不问原由,就把梳子给我,是为什么?”
妇人说:“徘徊之山者,是您的头;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者,是您的发;万兽集其里者,是生了虱子;借网捕之,不就是借我的梳子吗?所以我就把梳子借给你,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颜回把梳子拿回来,孔子听了颜回借梳子的经过,便说:“妇人尚且这么聪明,何况你们当学生的呢?”
拓展阅读
1、关于献给所有做子女的感人故事
有这么一对父母,他们是中国亿万穷苦山区农民种的一员。他们很平凡,可他们平凡的很体重却蕴含着不平凡的一年,他们要让他们的儿子走出敞瑟的大山。
终于他们的儿子不负所望,终于梦想成真,当他们看到录取通知书时的那一刻,他们笑了,笑的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灿烂。我知道他们是这些年来笑的最开心的一刻。
提着行囊,走在雨后的山路上,看着天空中乌云渐渐散开,露出一缕缕的阳光,我此时的心情也跟那一缕阳光一样,向往着阳光,向往着雨后会有彩虹。向往着钢筋水泥的城市,可是我多希望道路能长一点,时间能静止啊,母亲含着泪水跟我告别,一直拉着我的手嘱咐着我,“儿呀,在外面,不用惦记家里,吃点儿好的,不要委屈了自己。”听到母亲的这些话,让我的泪水也在眼圈里打转,我不想与父母分开,看着父母亲这些年来为了我而苍白的头发,憔悴的面容,我的心也跟着痛了起来,我要努力,我一定要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来回报我的父母。
我走了,父亲和母亲在路口站了好长时间,他们不肯回头,一直看着我消失在路口的尽头。
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现在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这三年,我一直记着父亲与母亲对我说过的话,“做人就要做好人,做踏踏实实的人,做事情,就要努力,努力了才算成功。”现在我又站在了人生的路口,“我要考研,要继续我的求知梦想,可是往往不幸的事情总发生在贫苦的人身上。一场灾难正在迫近。
我:爸,好久没给你打电话了,最近你和妈的身体好吗?
父亲:儿呀,我和你……你……***,都挺好的。你学习怎么样。
我:爸,学习还可以,就是最近要考试了复习挺紧的,我现在正在抓紧复习,爸你不用担心。对了爸,我妈呢?怪想他的。
2、关于孔子的短故事
【** - 话题作文】
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 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 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 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 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他说,读了书就有了
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他说,读了书就有了
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1、孔子周遊列國多年,遭遇過許多事,包括在陳、蔡絕糧,在匡地遇襲「因為孔子與陽虎長得很像,被誤認為陽虎。而陽虎曾傷害匡人,所以他們要報仇。」在蒲國受到威脅「當時公孫氏在蒲國掀起叛亂,蒲人威脅孔子從此不去衛國,才可離開,孔子答應了。但孔子仍是去了衛國。子貢質疑老師不守信。孔子表*脅性的話可暫時允諾,而不必認真實行。」他也遇到許多隱者對他批評,但他依然堅持理想,不斷地尋找能夠實行大道的君王。 2、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3、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4、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
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5、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6、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账,国库照付.孔子有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但他没到国库去报账,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作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账,这不是好事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以后没有去报账,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出来,又会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账,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账,你去报账,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是有害的. 孔子門下最出色的人物有所謂的四科十哲。分別是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冉仲弓。政事科:子路、冉有。言語科:子貢、宰我。文學科:子游、子夏。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
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孔子与打水的老人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 1
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
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 2
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家的称号。*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3
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 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 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 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 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
3、寓言故事有关的成语有什么
战国时,有一个叫惠施的人,他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哲学家。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学上他们又是一对观点不同的对手。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学问。他们在互相争论研讨中不断深化、提高各自的学识。特别是庄子,从惠施那里受到很多启发。后来惠施*,庄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才智过人、博古通今,能与自己交心、驳难、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朋友了。因此,庄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庄子给一个朋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为了缅怀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响的朋友,他回过头去给同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楚国的都城郢地,有这样一个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一层像苍蝇翅膀一样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后请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将鼻尖上的白灰砍下来。石木匠点头答应了。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抡起斧头,一阵风似地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来,石木匠挥斧好像十分随意,但他却丝毫没有伤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挥来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却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边的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后来,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这位木匠的高超技艺,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对姓石的木匠说:“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给我看看?”
木匠摇摇头说:“小人的确曾经为朋友用斧头砍削过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这位好朋友现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庄子讲完了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施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以后,我也失去了与我配合的人,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能够找到一位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庄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们表明,高深的学问和精湛技艺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红花虽好,还要kao绿叶扶持。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吸取营养,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难以得到发挥和施展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