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蝶恋花》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16 12:28:17

王国维《蝶恋花》鉴赏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鉴赏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 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创作背景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只见她面色更显憔悴,不禁万分感伤。这首词,或许就是此时而作。“阅尽天涯离别苦”,开篇即直陈久别给人带来的苦楚。离别诚然是痛苦的,在静安眼里,连相逢也是苦楚的: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一分重逢之欢难抵十分久别之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说“一切少男少女皆将如扫烟筒者同归于灰烬”,这正是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之深意。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翻译

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作者生平

1.少年失意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3.人生转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4.巨子陨落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杀是谣传),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遗书内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一人一事。”

根据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一书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说法,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接济并结成儿女亲家,然而罗振玉常以此不断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将王氏女儿退婚作要胁,令王国维走投无路而*。然此说漏洞百出,溥仪亦是听他人言传,不足采信。

拓展阅读

1、有关诜《》的诗歌阅读析答案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1)联系全词及写作背景,你从“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中读到哪些隐含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解析] ①园林富丽,春色迷人,但“似此”二字却流露出这好风景已与自己无关的感受。因为词人遭遇贬谪外放,虽然重回汴京,又到旧时园林,但已物是人非,词人临老,妻子过世,再无欣“好风景的心情了。②“流落归来”看似轻轻一笔,却内涵丰富,概括了词人七年的迁谪生涯,包蕴无穷的辛酸。

(2)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其他答案: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义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 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

此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无幸遭贬的苦闷、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原词之墨迹保留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起笔“小雨初晴迴晚照。”富于象征意味: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暗寓作者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终见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阳黄昏,亦复可悲。这亦喜亦悲之情,全融于这初晴晚照之中。接下来“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二句更需玩味。楼台本已巍峨壮观,叠下“金翠”二字状之,气象更加富丽堂皇。如此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中,其倒影又映现于荷池之水面,楼台本身与其倒影,遂构为一亦实亦幻的庄严景观。难怪《宣和画谱》称诜“风流蕴藉,真有谢家风气”。“杨柳垂垂风袅袅。”词人更以如画之笔,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杨柳垂垂,原是静态;风袅袅,则化静态为动态,姿态具动静相生之妙。“袅袅”二字极美。从其手迹可见,此二字真是姿媚无限,笔意之美,与词情相得益彰。“嫩荷无数青钿小。”歇拍承上文芙蓉沼而来。时值春天,初出水面之嫩荷,宛如无数青钿。至此,盎然春意触目萦怀。

过片“似此园林无限好。”将上片作一绾结。园林如此富丽,春色复如此迷人,确乎可说无限之好。应知此园林非指别处,就这位驸马之府邸。诜词中曾一再对之加以描绘。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将此美好之园林与自己之间推开一段距离。“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写尽七年的迁谪生涯,所包蕴的无穷辛酸,又岂是“归来”二字所可去之以尽。重到了旧时园林,已物是人非,经此重谴,词人临老,妻子下世,园林纵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韵脚之“少”字,极含婉厚重,有千钩之力。词情至此,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坐到黄昏人悄悄。”黄昏遥承起句晚照而来,使全幅词有绾合圆满之妙。更重要的,还于以时间之绵延,增加意境之深度。坐到黄昏,极言其凄寂况味。更应添得朱颜老。结句纯为返观自己一身之省察,词情更为内向,悲感尤为深沉。园林依旧,朱颜已改,人生到此,复何可言。

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词人却只是“心情少”,无法摆脱悲哀。而写景设色愈富丽,则愈反衬出其伤心怀抱之黯淡。中间具一大跌宕、大顿挫,笔势变化有力,是此词又一特色。抒情结构的巨大转折,与情景之间的强烈反衬,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足可玩味。苏轼《与子由论书》诗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此词以流丽之景伤心怀抱,以婉约之笔寓硬转之势,正是具有东坡所论之一种特美。

2、·六曲阑干偎碧树古诗析晏殊的诗

杨柳风轻,

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廉海燕双飞去。

满恨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

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偎:依靠。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 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⑤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 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2] [1]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3、锡九《北使还京作》爱诗词

去年今日奉皇华, 只为朝廷不为家。

殿上一杯天子泣, 门前双节人嗟。

龙荒冬往时时雪, 兔苑春归处处

上下一行如骨肉, 几人身死掩风沙。

冯道

冯道在五代时期,历仕数朝,并一度依附契丹,为人处世善于委蛇周旋,是历史上以圆滑著称的*官僚。这首《北使还京作》,却表现了他为了家的利益,出使异,历经艰难,在所不辞的精神,是一篇较好的诗作,自不当因人废言。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26冯道本传记载:“及晋祖(即后晋高祖石敬塘)入洛,以道为首相。二年,契丹遣使加徽号于晋祖,晋祖亦献徽号于契丹,谓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无难色。”另据宋杨内翰《谈苑》云:冯道此次出使契丹,他很想早日南归,为了达此目的,他却佯装要留在北地的姿态,迷惑契丹;在归途中,又徐缓行进,“四年二月,始至京师。”参考这两条资料,并联系本诗,可知冯道正式出使当在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次年二月返回京都洛阳。

这首诗在命意和写法上都受到《诗·小雅·采薇》的启发和影响,从追忆奉使之初写起。“去年今日奉皇华,只为朝廷不为家。”《诗·小雅》有《皇皇者华》篇,《诗序》以为是周遣使臣之作。这里用此意。诗人明点出使的具体时间,可见他对此次奉命出使十分重视。那原因就是出使的任务十分艰难,却又是关系到家命运的大事。这样就引出了下句:一切从家的利益出发,为朝廷着想,而将个人的得失置于度外,也就是《采薇》里所说的“事靡盬,不遑启处”意思的深化。这里面有丰富的内涵。冯道出使前,“遣人语妻子,不复归家,即日舍都亭驿,不数日北行。”(《谈苑》)可见,诗所写的正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只为……不为”,一肯定,一否定,语气坚决,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精神状态。

颔联写正式出使时的情景。据《谈苑》云:“晋祖饯宴,语以家之故,烦耆德远使,自酌卮酒赐之,泣下。”这恰好可以印证诗的第三句。天子为之泣下,除了对重臣出使的感激之外,更重要的是此事关系重大,表现出十分关切的意思。这正好又进一步深化了次句的内容。节,符节,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唐代节度使初授辞行时,朝廷赐双节。此处用以表示朝廷对作者出使契丹给予崇高的礼遇和极大的信任。因此,看到这个出使场面的人们,嗟叹不已,十分艳羡。

颈联叙写在异域和回归故时最突出的不同感受。“龙荒冬往时时雪,兔苑春归处处。”龙荒,本是泛指我北部荒漠地区,此指契丹。兔苑,即兔园。《史记·梁孝世家》载刘武好宫室园囿,筑东苑,作为享乐和招待宾客的场所。《西京杂记》(二)作兔园。此以代称后晋都城洛阳的园囿。上句说,冬天到契丹,北地苦寒,经常大雪纷纷,非常荒凉冷落。下句则谓回到故,正值春天,都城里到处万紫千红,繁似锦。这两句描写契丹的冬天和故的春天的景色,并且与出使和还京的时间相关合,好象是很客观的写法,实际上作者融情入景,在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中,也表露了他出使异的日子里凄凉寂寞,和返回京城的时候欣喜若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时时雪”、“处处”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了这两句诗很容易联想起《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过冯道的写法正好相反。他热爱祖的思想感情也因此而得到了深切的反映。

至此,北使还京的内容应该说已经叙写完毕了。尾联却又倒过来作补叙:出使的一行人中,官阶虽有上下之别,但大家都是为了家的利益而远行,彼此很关切,犹如弟兄骨肉一般。现在,当我们完成使命回到祖的时候,一想起那些死在异域,被掩埋在风沙之中的同伴,就感到十分悲怆!诗人对埋骨异的使臣表现出了深沉的痛惜和悼念之情。

全诗除第六句为“还京”之时的情景,其它都是追忆之词。由“今日”追想“去年今日”写起,迤逦而下,到第六句,才正面写到“今日”。最后两句再作补叙,使诗平添顿挫之美。另外,此诗的遣词造语比较讲究,“只为……不为”、“时时”、“处处”等,都文字浅显,言简意丰,涵括了许许多多的情事,也使得诗在音节铿锵、声调高朗之外,别饶一种往复纵横的风神,比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不辱使命,热爱祖的强烈感情。

4、步高《永遇乐》爱诗词

秋草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麏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皋接轸,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未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文廷式

这是一首寓以爱之情的咏物词。其风格颇近东坡。夏敬观云:“近人唯文道希(廷式字)学士,差能学苏。”(手批《东坡词》)此词名为咏物,却深有寄托,且“意气飚发,笔力横恣”(胡先骕语)。

词人咏草起兴。北秋草,又值黄昏,故词之开篇即造成一片萧瑟感伤的氛围。“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三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幽州,古十二州之一,即在今北京市一带,清定都北京,此词当为作者在京供职时所作。秋季的落日时分,词人登高远眺,只见衰草连天,无限秋意。此词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下写秋草,衰飒气象不言自明。前贤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乃晚唐气象,此词之“落日”“秋思”则更为凄凉。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较之晚唐更甚。这是中历史上最*、黑暗的年月。故出现于词人笔下,是“候雁哀鸣,惊麏昼窜,一片飞蓬卷”的凄凉景象。雁冬季南下,春季北归,来去有定候,故雁可称“候雁”。雁的鸣声凄厉,故常称“哀鸿”,“哀鸿遍野”常用于战乱和灾荒年月,人民流离失所。词人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自然景物,故词中作此语,其凄切悲凉的心境也可了然,麏(qūn),即獐,兽名。麏之受惊,白昼竟在草间飞窜。蓬,即蓬蒿,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名飞蓬或转蓬。此三句虽写登高所见秋草之景,但显然意在言外。以下三句接写衰草连天的景象:“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西风萧瑟,塞外草衰,极目万里,秋草接天际地,展延至沙漠之外,直伸向蒙古大草原上的斡难河畔。斡(wò)难河为黑龙江上游,这里是清朝的北部边疆,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曾即帝位于此。前结二句以“但”字领起,由苍然之草色,引起家兴亡之感。“平皋接轸”,谓水边满是枯草的平地上,车辆前后相接,然而却听不到边关传来的消息。玉关,即玉门关,在甘肃,此处借指边塞。上阕写登高远望所见,下阕则转入抒发吊古伤今的感慨。

换头由北地草枯,联想到昭君墓的青草:“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明妃指嫱,字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年十七被汉元帝选入宫,后嫁匈奴单于和亲。其墓在今呼和浩特市郊。据《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千秋之下,秋风过处,边草枯黄,独有明妃的墓草,仍青青一片,未染上苍黄枯色。接着又宕开一笔:“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这三句乃化用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诗意。词中“祁连”乃山名,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古时是匈奴、吐蕃等少数民族居住区。笳,古管乐器,汉时流行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和,后以竹为之。当年由于戍边的军威雄壮,“胡儿”闻风丧胆,泪随笳声而落。尽管“风霜未改,关河犹昔”,但“汗马功名今贱。”秋风秋霜依旧,边塞一带如当年一样衰草连天,可是如今战功却不值钱了。结句用李广的故事。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他参加了汉朝对匈奴的长期作战,但始终未获封侯,还一度免官,在终南山打猎。见一石卧草中,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中没簇。“岁华易晚”乃时光易逝,功业无成之意。此处“惊心”,实为痛心,抗击外敌的战功不值钱,而投降卖者却弹冠相庆,怎不使人痛心疾首!

此词题为“秋草”,实是借草起兴,词中运用了若干与草有关的典故,又一再提到“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等边塞地名,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抗外族侵扰战争的地方,而且大都是以胜利而告终,可如今是“风霜未改,关河犹昔”,却再也寻不出象李广那样的英雄了,纵有这样的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词在这无可奈何的咏叹声中结束了。

瀣评这首词云:“此作极似曹珂雪(贞吉)《和竹垞雁门关》一首,其用意用笔各有独到处。”又曰:“后遍源出稼轩。”说得都是不错的。曹贞吉该词题为《消息》,词中说:“鱼海冰寒,龙沙戍断,历乱蓬根飞卷”。“折戟沉沙,老兵拾得,磨洗前朝辨”。“问谁是封侯校尉,虎头仍贱。”显而易见,文、曹二词的主题是颇相近的,只是曹词重在吊古,而文词在伤今。炜为曹贞吉词作序曰:“珂雪词肮脏磊落,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惝恍傲睨,有不可一世之意。”这也与文氏词风相近。瀣所谓“后遍源出稼轩”,似指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之《八声甘州》及“别茂嘉十二弟”之“贺新郎”等作,辛弃疾笔底亦驱使昭君、李广之典,借题发挥,抒发抑塞磊落、英雄末路的沉郁情怀。只是文廷式词比之稼轩少了一些英雄豪壮之气,而含蓄、委婉些。

此词以咏物寄兴,将家兴衰之感、身世遭际之怨寄之于北秋草,感慨深沉,用心良苦,受常州词派的影响较明显。

点击查看更多王国维《蝶恋花》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5108.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2019年的新年贺词
  2. 元旦给老师的祝福语
  3. 春节对联大全集
  4. 关于惊蛰祝福语大全
  5. 古文化街中文导游词
  6. 回顾2016展望201作文900字
  7. 教师节感恩老师的祝福语
  8. 关于心情惆怅的诗句
  9. 201年元旦诗词祝福语
  10. 给孩子的生日祝福信范文
  11. 关于运动会的广播稿
  12. 大学生成长计划
  13. 个人自我鉴定范文集锦
  14. 生日会作文400字
  15. 小红帽邪恶版童话故事
  16. 写秋天的古诗句
  17. 201年3月12日植树节祝福语
  18. 最新父亲节搞笑短信祝福语201
  19. 自荐信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20.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21. 降低企业成本自查报告
  22. 小学生关于感恩演讲稿
  23. 春节对联大全九言
  24. 若你安好不负遇见心情随笔
  25. 2016年国庆节祝福语
  26. 大班幼小衔接具体计划
  27. 学前班安全教案:地震来了
  28. 美容美发员工入股合同模板
  29. 又是一年樱花季散文
  30. 大专毕业生毕业论文
  31. 老兵退伍欢送辞会议发言稿
  32. 关于坚持的优美句子
  33. 201关于新学期第一天的祝福语集锦
  34. 关于二年级寒假简短的总结
  35. 物业公司前台接待工作总结范文
  36. 关于祝贺语的古代名言
  37. 开家长会学生发言稿
  38. 铁路电化系统精彩演讲稿
  39. “幼儿悄悄话”大班游戏活动计划
  40. 儿童睡前故事《三只小猪》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