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蝶恋花》鉴赏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鉴赏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 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创作背景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只见她面色更显憔悴,不禁万分感伤。这首词,或许就是此时而作。“阅尽天涯离别苦”,开篇即直陈久别给人带来的苦楚。离别诚然是痛苦的,在静安眼里,连相逢也是苦楚的: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一分重逢之欢难抵十分久别之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说“一切少男少女皆将如扫烟筒者同归于灰烬”,这正是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之深意。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翻译
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作者生平
1.少年失意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3.人生转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4.巨子陨落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杀是谣传),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遗书内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一人一事。”
根据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一书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说法,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接济并结成儿女亲家,然而罗振玉常以此不断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将王氏女儿退婚作要胁,令王国维走投无路而*。然此说漏洞百出,溥仪亦是听他人言传,不足采信。
拓展阅读
1、有关王诜《蝶恋花》的诗歌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1)联系全词及写作背景,你从“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中读到哪些隐含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解析] ①园林富丽,春色迷人,但“似此”二字却流露出这好风景已与自己无关的感受。因为词人遭遇贬谪外放,虽然重回汴京,又到旧时园林,但已物是人非,词人临老,妻子过世,再无欣赏“好风景的心情了。②“流落归来”看似轻轻一笔,却内涵丰富,概括了词人七年的迁谪生涯,包蕴无穷的辛酸。
(2)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其他答案: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义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 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
此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无幸遭贬的苦闷、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原词之墨迹保留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起笔“小雨初晴迴晚照。”富于象征意味: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暗寓作者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终见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阳黄昏,亦复可悲。这亦喜亦悲之情,全融于这初晴晚照之中。接下来“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二句更需玩味。楼台本已巍峨壮观,叠下“金翠”二字状之,气象更加富丽堂皇。如此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中,其倒影又映现于荷池之水面,楼台本身与其倒影,遂构为一亦实亦幻的庄严景观。难怪《宣和画谱》称王诜“风流蕴藉,真有王谢家风气”。“杨柳垂垂风袅袅。”词人更以如画之笔,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杨柳垂垂,原是静态;风袅袅,则化静态为动态,姿态具动静相生之妙。“袅袅”二字极美。从其手迹可见,此二字真是姿媚无限,笔意之美,与词情相得益彰。“嫩荷无数青钿小。”歇拍承上文芙蓉沼而来。时值春天,初出水面之嫩荷,宛如无数青钿。至此,盎然春意触目萦怀。
过片“似此园林无限好。”将上片作一绾结。园林如此富丽,春色复如此迷人,确乎可说无限之好。应知此园林非指别处,就这位驸马之府邸。王诜词中曾一再对之加以描绘。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将此美好之园林与自己之间推开一段距离。“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写尽七年的迁谪生涯,所包蕴的无穷辛酸,又岂是“归来”二字所可去之以尽。重到了旧时园林,已物是人非,经此重谴,词人临老,妻子下世,园林纵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韵脚之“少”字,极含婉厚重,有千钩之力。词情至此,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坐到黄昏人悄悄。”黄昏遥承起句晚照而来,使全幅词有绾合圆满之妙。更重要的,还于以时间之绵延,增加意境之深度。坐到黄昏,极言其凄寂况味。更应添得朱颜老。结句纯为返观自己一身之省察,词情更为内向,悲感尤为深沉。园林依旧,朱颜已改,人生到此,复何可言。
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词人却只是“心情少”,无法摆脱悲哀。而写景设色愈富丽,则愈反衬出其伤心怀抱之黯淡。中间具一大跌宕、大顿挫,笔势变化有力,是此词又一特色。抒情结构的巨大转折,与情景之间的强烈反衬,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足可玩味。苏轼《与子由论书》诗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此词以流丽之景伤心怀抱,以婉约之笔寓硬转之势,正是具有东坡所论之一种特美。
2、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古诗赏析晏殊的诗
杨柳风轻,
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廉海燕双飞去。
满恨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
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偎:依靠。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 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⑤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 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2] [1]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3、王锡九《北使还京作》爱国诗词鉴赏
去年今日奉皇华, 只为朝廷不为家。
殿上一杯天子泣, 门前双节国人嗟。
龙荒冬往时时雪, 兔苑春归处处花。
上下一行如骨肉, 几人身死掩风沙。
冯道
冯道在五代时期,历仕数朝,并一度依附契丹,为人处世善于委蛇周旋,是历史上以圆滑著称的*官僚。这首《北使还京作》,却表现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出使异国,历经艰难,在所不辞的精神,是一篇较好的诗作,自不当因人废言。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26冯道本传记载:“及晋祖(即后晋高祖石敬塘)入洛,以道为首相。二年,契丹遣使加徽号于晋祖,晋祖亦献徽号于契丹,谓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无难色。”另据宋杨内翰《谈苑》云:冯道此次出使契丹,他很想早日南归,为了达此目的,他却佯装要留在北地的姿态,迷惑契丹;在归途中,又徐缓行进,“四年二月,始至京师。”参考这两条资料,并联系本诗,可知冯道正式出使当在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次年二月返回京都洛阳。
这首诗在命意和写法上都受到《诗·小雅·采薇》的启发和影响,从追忆奉使之初写起。“去年今日奉皇华,只为朝廷不为家。”《诗·小雅》有《皇皇者华》篇,《诗序》以为是周王遣使臣之作。这里用此意。诗人明点出使的具体时间,可见他对此次奉命出使十分重视。那原因就是出使的任务十分艰难,却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这样就引出了下句: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为朝廷着想,而将个人的得失置于度外,也就是《采薇》里所说的“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意思的深化。这里面有丰富的内涵。冯道出使前,“遣人语妻子,不复归家,即日舍都亭驿,不数日北行。”(《谈苑》)可见,诗所写的正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只为……不为”,一肯定,一否定,语气坚决,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精神状态。
颔联写正式出使时的情景。据《谈苑》云:“晋祖饯宴,语以家国之故,烦耆德远使,自酌卮酒赐之,泣下。”这恰好可以印证诗的第三句。天子为之泣下,除了对重臣出使的感激之外,更重要的是此事关系重大,表现出十分关切的意思。这正好又进一步深化了次句的内容。节,符节,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唐代节度使初授辞行时,朝廷赐双节。此处用以表示朝廷对作者出使契丹给予崇高的礼遇和极大的信任。因此,看到这个出使场面的人们,嗟叹不已,十分艳羡。
颈联叙写在异域和回归故国时最突出的不同感受。“龙荒冬往时时雪,兔苑春归处处花。”龙荒,本是泛指我国北部荒漠地区,此指契丹。兔苑,即兔园。《史记·梁孝王世家》载刘武好宫室园囿,筑东苑,作为享乐和招待宾客的场所。《西京杂记》(二)作兔园。此以代称后晋都城洛阳的园囿。上句说,冬天到契丹,北地苦寒,经常大雪纷纷,非常荒凉冷落。下句则谓回到故国,正值春天,都城里到处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这两句描写契丹的冬天和故国的春天的景色,并且与出使和还京的时间相关合,好象是很客观的写法,实际上作者融情入景,在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中,也表露了他出使异国的日子里凄凉寂寞,和返回京城的时候欣喜若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时时雪”、“处处花”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了这两句诗很容易联想起《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过冯道的写法正好相反。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因此而得到了深切的反映。
至此,北使还京的内容应该说已经叙写完毕了。尾联却又倒过来作补叙:出使的一行人中,官阶虽有上下之别,但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远行,彼此很关切,犹如弟兄骨肉一般。现在,当我们完成使命回到祖国的时候,一想起那些死在异域,被掩埋在风沙之中的同伴,就感到十分悲怆!诗人对埋骨异国的使臣表现出了深沉的痛惜和悼念之情。
全诗除第六句为“还京”之时的情景,其它都是追忆之词。由“今日”追想“去年今日”写起,迤逦而下,到第六句,才正面写到“今日”。最后两句再作补叙,使诗平添顿挫之美。另外,此诗的遣词造语比较讲究,“只为……不为”、“时时”、“处处”等,都文字浅显,言简意丰,涵括了许许多多的情事,也使得诗在音节铿锵、声调高朗之外,别饶一种往复纵横的风神,比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不辱使命,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
4、王步高《永遇乐》爱国诗词鉴赏
秋草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麏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皋接轸,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未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文廷式
这是一首寓以爱国之情的咏物词。其风格颇近东坡。夏敬观云:“近人唯文道希(廷式字)学士,差能学苏。”(手批《东坡词》)此词名为咏物,却深有寄托,且“意气飚发,笔力横恣”(胡先骕语)。
词人咏草起兴。北国秋草,又值黄昏,故词之开篇即造成一片萧瑟感伤的氛围。“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三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幽州,古十二州之一,即在今北京市一带,清定都北京,此词当为作者在京供职时所作。秋季的落日时分,词人登高远眺,只见衰草连天,无限秋意。此词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下写秋草,衰飒气象不言自明。前贤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乃晚唐气象,此词之“落日”“秋思”则更为凄凉。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较之晚唐更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月。故出现于词人笔下,是“候雁哀鸣,惊麏昼窜,一片飞蓬卷”的凄凉景象。雁冬季南下,春季北归,来去有定候,故雁可称“候雁”。雁的鸣声凄厉,故常称“哀鸿”,“哀鸿遍野”常用于战乱和灾荒年月,人民流离失所。词人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自然景物,故词中作此语,其凄切悲凉的心境也可了然,麏(qūn),即獐,兽名。麏之受惊,白昼竟在草间飞窜。蓬,即蓬蒿,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名飞蓬或转蓬。此三句虽写登高所见秋草之景,但显然意在言外。以下三句接写衰草连天的景象:“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西风萧瑟,塞外草衰,极目万里,秋草接天际地,展延至沙漠之外,直伸向蒙古大草原上的斡难河畔。斡(wò)难河为黑龙江上游,这里是清王朝的北部边疆,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曾即帝位于此。前结二句以“但”字领起,由苍然之草色,引起家国兴亡之感。“平皋接轸”,谓水边满是枯草的平地上,车辆前后相接,然而却听不到边关传来的消息。玉关,即玉门关,在甘肃,此处借指边塞。上阕写登高远望所见,下阕则转入抒发吊古伤今的感慨。
换头由北地草枯,联想到昭君墓的青草:“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明妃指王嫱,字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年十七被汉元帝选入宫,后嫁匈奴单于和亲。其墓在今呼和浩特市郊。据《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千秋之下,秋风过处,边草枯黄,独有明妃的墓草,仍青青一片,未染上苍黄枯色。接着又宕开一笔:“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这三句乃化用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诗意。词中“祁连”乃山名,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古时是匈奴、吐蕃等少数民族居住区。笳,古管乐器,汉时流行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和,后以竹为之。当年由于戍边的军威雄壮,“胡儿”闻风丧胆,泪随笳声而落。尽管“风霜未改,关河犹昔”,但“汗马功名今贱。”秋风秋霜依旧,边塞一带如当年一样衰草连天,可是如今战功却不值钱了。结句用李广的故事。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他参加了汉朝对匈奴的长期作战,但始终未获封侯,还一度免官,在终南山打猎。见一石卧草中,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中没簇。“岁华易晚”乃时光易逝,功业无成之意。此处“惊心”,实为痛心,抗击外敌的战功不值钱,而投降卖国者却弹冠相庆,怎不使人痛心疾首!
此词题为“秋草”,实是借草起兴,词中运用了若干与草有关的典故,又一再提到“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等边塞地名,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抗外族侵扰战争的地方,而且大都是以胜利而告终,可如今是“风霜未改,关河犹昔”,却再也寻不出象李广那样的英雄了,纵有这样的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词在这无可奈何的咏叹声中结束了。
王瀣评这首词云:“此作极似曹珂雪(贞吉)《和竹垞雁门关》一首,其用意用笔各有独到处。”又曰:“后遍源出稼轩。”说得都是不错的。曹贞吉该词题为《消息》,词中说:“鱼海冰寒,龙沙戍断,历乱蓬根飞卷”。“折戟沉沙,老兵拾得,磨洗前朝辨”。“问谁是封侯校尉,虎头仍贱。”显而易见,文、曹二词的主题是颇相近的,只是曹词重在吊古,而文词在伤今。王炜为曹贞吉词作序曰:“珂雪词肮脏磊落,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惝恍傲睨,有不可一世之意。”这也与文氏词风相近。王瀣所谓“后遍源出稼轩”,似指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之《八声甘州》及“别茂嘉十二弟”之“贺新郎”等作,辛弃疾笔底亦驱使昭君、李广之典,借题发挥,抒发抑塞磊落、英雄末路的沉郁情怀。只是文廷式词比之稼轩少了一些英雄豪壮之气,而含蓄、委婉些。
此词以咏物寄兴,将家国兴衰之感、身世遭际之怨寄之于北国秋草,感慨深沉,用心良苦,受常州词派的影响较明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