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拓展阅读
1、唐朝诗人张子容――孟浩然的生死之交
张子容,生卒年均不详,孟浩然的生死之交,唐朝襄阳人。举进士,仕为乐城令,开元中谪为东城尉。又曾官晋陵尉。曾与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成为生死之交。两人经常以诗歌唱答,如《除夜乐城逢孟浩然》、《送孟浩然归襄阳二首》等。子容为诗兴趣高远,为当时文士所称,有诗集传于世。
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两人在“同隐鹿门山”。他们所谓的隐居,实际上跟诸葛亮的“躬耕陇亩”差不多,就是闭门苦读,等待时机,以期一展抱负。经过数年刻苦攻读,开元元年(713),张子容决定去长安应试,碰碰运气。张子容的运气不错,当年即考取进士。
不久,张子容被分配到江苏武进任县尉。数年之后,因事被贬,去了当时比较贫瘠的荒远的永嘉乐成,即今之温州市乐清一带。
转眼到了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岁次乙丑,孟浩然37岁左右。此时,张子容与孟浩然分别已有13之久年。孟浩然决定远行千里,去拜访睽别已久的老友。当张子容得知孟浩然来访的消息后,马上赶到上浦馆去迎候他(上浦馆属乐成县,离永嘉郡城约70里)。
孟浩然到达温州后,张子容带他游览了永嘉名景——江心孤屿。孟浩然诗兴大发,并写下了《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曰:“逆旅相逢处, 江村日幕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廨宇邻鲛室,人烟接 岛夷。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孟浩然与张子容畅游了江心孤屿之后,便同去乐成。这年除夕,孟浩然就是在乐成张子容的官邸度过的。孟浩然与张子容,既有同乡之谊,又是通家之好,更加两人年青时曾同隐鹿门山,晨夕相处,亲密无间,此次孟浩然专程远道来访,张子容当然热情接待。
除夕之夜,张子容的官邸,灯火辉煌,画烛高烧,筵备珍馐,酒斟柏叶。他们一边品尝着新春佳酿,一边畅叙别后离情。
席间,有卢氏歌女演唱《梅花》曲,歌者婉转的歌喉,激发了二人的创作热情。张子容写了《除夕乐成逢孟浩然》:“远客襄阳郡,来过海岸家。尊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非是竞豪华。”
孟浩然更是诗兴勃发,对酒当歌,即席写了两篇热情洋溢的五言律诗。一首《 除夕夜乐成逢张少府》诗云:“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能复几,一别十余春。”另一首《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写得更为情真意切,把除夕之夜欢乐宴饮的场景,描述得如绘如画。
过完正月,或者是由于旅途劳顿,或者是病酒之故,孟浩然却生起了病来。长卧病榻期间,孟浩然不免想起了故乡亲人,由于思亲,从而萌发了怀乡之念。病榻上的孟浩然握笔写了一首排律——《初年乐成馆中卧疾怀归作》:“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归欤理舟楫,江海正无波。”
张子容知道,孟浩然思乡意切,便也不强留。待孟浩然痊愈之后,张子容便替他整理行装,准备了船只,为他饯行。临行前,张子容写诗相赠,其中一首有“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之句。做为回赠,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永嘉别张子容》:“旧国余归楚,新年于北征。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日夕故园意,订洲青草生。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
后来,到了唐玄宗末期,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张子容无心仕途,于是辞官归里。
2、白居易《昆明春-思王泽之广被也》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影浸南山青滉漾,波沉西日红奫沦。
往年因旱池枯竭,龟尾曳涂鱼喣沫。
诏开八水注恩波,千介万鳞同日活。
今来净绿水照天,游鱼鱍鱍莲田田。
洲香杜若抽心短,沙暖鸳鸯铺翅眠。
动植飞沉皆遂性,皇泽如春无不被。
渔者仍丰网罟资,贫人久获菰蒲利。
诏以昆明近帝城,官家不得收其征。
菰蒲无租鱼无税,近水之人感君惠。
感君惠,独何人,吾闻率土皆王民,远民何疏近何亲。
愿推此惠及天下,无远无近同欣欣。
吴兴山中罢榷茗,鄱阳坑里休封银。
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①昆明:池名。《类编长安志》卷三:“按《旧图记》云:‘在长安县丰邑乡鹳鹊庄,周回四十里。武帝元狩九年,欲伐昆明国,穿池以习水战,因名昆明池。’《三辅旧事》:‘昆明池地三百二十顷,中有戈舟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垂幡旄麾盖。’……今为民田。”《册府元龟》卷十四:贞元十三年“八月,诏曰:‘昆明池俯近都城,古之旧制,蒲鱼所产,实利于人。宜令京兆尹韩皋充使即勾当修堰涨池。’”题全诗校:“一本春下有水满字。”
②南山:终南山。滉漾:水深广貌。
③奫沦:水波深广貌。
④池枯竭:全诗校:“一作灵池竭。”
⑤《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干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呴:吹。原作喣。《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⑥八水:灞水、浐水、涇水、渭水、丰水、镐水、牢水、潏水。见《三辅黄图》卷六。
⑦鱍鱍:鱼跃貌。
⑧杜若:香草名。
⑨遂性:全诗校:“一作性遂。”
⑩久:全诗校:“一作又。”
11《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2同:全诗校:“一作皆。”
13吴兴:即湖州,唐时土贡紫笋茶,见《唐国史补》卷下。榷茗:茶税。《旧唐书,德宗纪下》:贞元九年正月,“初税茶,岁得钱四十万贯,从盐铁使张滂所奏。茶之有税,自此始也。”
14鄱阳:即饶州,唐时土贡麸金银。见《新唐书·地理志五》。坑:矿床。封银:指封禁不许民间开采。封,全诗校:“一作税。”
《昆明湖》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作于公元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诗人为左拾遗时。诗的最后说:就算走到天涯海角,都不禁止人们去求利,乐乐和和地过日月,就像昆明池一样充满春意。旨在“思王泽之广被”,却隐含讥讽之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繁体对照
影浸南山青滉漾,波沈西日紅奫淪。
往年因旱池枯竭,龜尾曳塗魚喣沫。
詔開八水註恩波,千介萬鱗同日活。
今來凈綠水照天,遊魚鱍鱍蓮田田。
洲香杜若抽心短,沙暖鴛鴦鋪翅眠。
動植飛沈皆遂性,皇澤如春無不被。
漁者仍豐網罟資,貧人久獲菇蒲利。
詔以昆明近帝城,官家不得收其征。
菇蒲無租魚無稅,近水之人感君惠。
感君惠,獨何人,吾聞率土皆王民,遠民何疏近何親。
願推此惠及天下,無遠無近同欣欣。
吳興山中罷榷茗,鄱陽坑裏休封銀。
天涯地角無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3、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原文及赏析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
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注释
白少府:名未详。陇(lǒng)右:指唐开元元年(713年)所置之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辖境相当今甘肃东南部及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
践更(jiàn gēng):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陇首: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临洮(táo):郡名,原称洮州。天宝元年更名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陇右节度使。
关山事:指从军于关山隘口行役之事。
何如:何及,哪赶得上。州县劳:任州县劳顿之职。
赤羽:赤色旗帜。
树色:指树木的青绿色。青袍:指县尉之服。唐代不同级别的*穿不同服色。
断单于臂:即斩断单于的.右臂。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指敌酋。古时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匈奴在北,面南,则西为右,故曰断其右臂。
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这首诗是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的途中,经陇山时所作。高适遇到向临洮送兵的白少府,看到浩浩荡荡的新兵队伍,不禁作下这首诗表达立功边塞的强烈愿望。
4、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感受自然之美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美到处都有,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处处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美的眼睛来发现,用超越一切的物质的大脑去联想,就可以发现我们就生活在美中,身边到处都是美的。
早晨起来,趴在窗台上,眺望东方,等待着日出,像是巴金老爷爷所见的那样,东边的天空开始泛红,慢慢的,越来越红,越来越强烈。突然太阳的小半张脸露了出来,再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太阳第一缕阳光的温暖,舒服,太阳光是那样的慈祥,他像一双劳动人民的大手,把大地照料的井井有条,就在那一瞬间,万物好像都活了,树也好象变得更绿了,花儿仿佛变得更美了,露珠像是太阳公公的宠儿,在和太阳公公玩捉迷藏,见了太阳公公便藏的无影无踪
渐渐的,太阳越升越高,太阳光也愈来愈烈,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而我却在等,等待着太阳落下的那一刻——夕阳的出现。
一小时,两小时——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太阳也从东边转到了西边,快落山的时候,我知道,夕阳将要出现了。以前总听过关于描述夕阳的词,有好有坏,有日薄西山,也有夕阳红,可我今天要自己体现一番夕阳的美。
太阳快要落山了,西边的天空红彤彤的,像是被热血染过一样,但我想,更像是一位大画家淋上的一抹红,他是那样的美,阳光透过红云,它是那样的美,给大地,房屋,给人们,给世间万物都镀了一层金,它是高贵的,华丽的,它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又是一个辉煌的顶点——
这是一个平凡的一天,是那么美,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却不知道,我们要感谢大自然,感谢一切美丽的事物。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们带着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谢美的心,去感受自然之美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