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古诗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了一种永恒对照无常的人生,进而表现人生的痛苦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显然这圆月在诗人眼里不圆,这种发问折射了诗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内在的之情的孤寂凄苦。“望乡”“见月”行为艺术是望而不见、见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诗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乡”“东南见月”,其实是互文修辞,身处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明月带来的凄苦怅惘失落之感。

诗读至此,不禁为之动容,白居易是如此变幻的再现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拓展阅读

1、韩愈《赠张功曹》原注释翻译及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1、属:倾注,此指劝酒。

2、九疑:即苍梧山。

3、嗣皇:指唐宪宗。

4、天路:指进身朝庭之途。

薄薄云丝四面散去,天上不见银河,

空中清风飘飘,光如荡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宁静,声影都已消歇,

斟一杯美酒,我劝你应该对高歌。

你的歌声过分辛酸,歌辞也真悲苦,

我实在不能听下去,早就泪落如雨。

洞庭湖波涛连天,九疑山高峻无比,

蛟龙在水中出没,猩鼯在山间啼号。

九死一生,我才到达被贬谪的去处,

蛰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床常常怕蛇咬,吃饭时时怕中毒,

近海地湿蛰伏蛇虫,到处熏散腥臊。

郴州府门前的大鼓,昨捶个不停,

新皇继位,定要举用贤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书,一万里地传送四方,

罪犯递减一等,死罪免死改为流放。

贬谪的改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还,

涤荡污秽瑕垢,*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为我申报了,却被观察使扣压,

命运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荆蛮。

做个判司卑职的小官,真不堪说起,

一有过错未免要*,而跪伏在地。

当时一起贬谪的人,大都已经启程,

进身朝廷之路实在艰险,难以攀登。

请你暂且停一停,听我也来唱一唱,

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调很不一样。

一年中的色,只有今最美最多,

人生全由天命注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饮,如何对得起这明光景。

唐贞元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进言,极论宫 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贞元廿 一年(805)正,顺宗即位,二甲子大赦。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 大赦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身处羁旅客馆,举头之 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笔端了。此笔调近似散文,语言朴,直陈其事。中写“君歌”、“我歌”和衷共 诉,尽致淋漓。开首四句,恰似序文,铺叙环境:清风明,万籁俱寂。接着写张署 所歌内容:叙述谪迁之苦,宦途险恶,令人落泪。最后写“我歌”,却只写色,人 生有命,应借色开怀痛饮等等,故作旷达。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 述同病相怜之困苦。全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极 好地表达了人感情的变化。

2、《

“不知乘几人归,落摇情满江树。”这两句是说,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光回来,落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怀人之情,惇挚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思念之情,不绝如缕。句将光之情、游子之情、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出自张若虚《春江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人初见?江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相似。

不知江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楼?

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几人归,落摇情满江树。

:趁着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亮,江上的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随着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光;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亮又要西落。

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是唐代人张若虚的作品。此共三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的景色,如同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整篇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紧扣春、江、花、的背景来写,而又以为主体。“”是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人的脉搏,在全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情随着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一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清幽的意境美。

3、《

作者:唐朝,杜甫

杜甫〔唐代〕

鄜州,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鄜州:今陕西富县。闺中:指妻子。小儿女:尚不懂事的子女。解:懂得。忆长安:思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肃宗至德元载(756),叛军攻陷潼关,杜甫携家眷逃至郫州,闻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前往效力,途中为叛军所俘,被解回长安。香雾:的雾气。虚幌:薄纱。双照:指光同时照着身处异地夫妻二人。

》拼音解读

jīn yè fū zhōu yuè,guī zhōng zhǐ dú kān。

yáo lián xiǎo ér nǚ,wèi jiě yì cháng ān 。

xiāng wù yún huán shī,qīng huī yù bì hán 。

hé shí yǐ xū huǎng,shuāng zhào lèi hén gān 。

相关翻译

今晚秋是多么皎洁,你却在鄜州的家中独看。

料想家中年幼的儿女,还不懂你为何思念长安。

雾气浓重,可沾湿你秀发?光如水,玉臂能共时候,才可觉凉寒?

什么是泪照干那满倚薄慢,让痕的脸。

相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独自困居在沦陷的长安城中,在思念家人,写下这首情深意切的

构思巧妙,人本来怀妻,却设想妻子在下想念自己;本来自己在下怀念年幼的儿女,却设想天真幼稚的小儿女随着母亲看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自己。

人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但是妻子身边有儿女陪伴,为什么也是“独看”呢?下一联随即给出了答案:妻子看,并不是真的在,而是在“忆长安“,但是小儿女不谙世事,自然也不明白人间的离别之恨与相思之情,又哪里会懂得“忆长安”呢。人巧妙地用小儿女的“未解忆“来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字,情感上又深化了一层。

接下来通过描写妻子独自看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忆长安”。人想象妻子在下久久伫立徘徊以至于雾湿云鬟,寒玉臂。进而盼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每当想到妻子不能寐的情景时,人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由此激起了对于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渴,于是很自然地以表现希句收束全篇:“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借看而抒离情,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夫妻离别之情,而是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在“独看”的泪痕里,"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人期待四海升平的理想。辞旨婉切,章法紧密,无一字不是从色中照出,既精丽绝俗,又感人肺腑。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体、律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详情

点击查看更多《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9087.html

热门阅读

  1.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词
  2. 袁姗姗名言28条
  3. 传播学专业自荐书模板范文
  4. 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5. 枫叶红了美文
  6. 四年级读《史记故事》有感范文
  7. 春节归家的句子
  8. 2019最新励志语录
  9. 变美文摘抄
  10. 201年元宵节简短祝福语短信
  11. 三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范文
  12. 以年味十足为主题的作文
  13. 安全的名言黑板报资料整理
  14.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15. 永不停止奋斗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