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放风筝》的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手形象。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2、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
3、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一、导入激趣
1、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2、课作出示放风筝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以下字的读音。
恰似(sì)窗屉(tì)兴头(xìng)晦气(huì)
忌讳(huì) 打发(fā) 宝钗(chāi) 螃蟹(pāng)
三、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新闻记者提示中的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对第(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的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出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对(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主旨。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可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投影出示句子。
“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
1“飘飘摇摇”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摇摇”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飘动。“飘飘摇摇”这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3“一时”“转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风筝随风习去后很快消失。
4 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业,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
四、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欣赏品味句子方面去谈。
贾宝玉 姿态:飘飘摇
丫头们等 形状:鸡蛋、黑点儿
拓展阅读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2、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件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 、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百分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常见的百分率。
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
1、课件出示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百分数的意义
我们班有36%的学生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
世界总人口中大约有5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一瓶农夫果园饮料中果汁含量大约是10%。
我们班学生的近视率是45%。
3、小刚做了10道题,错了2道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求a是b的百分之几和求a是b的几分之几方法是相同的,都是:a÷b
4、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 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5、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如发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分率,探究它的计算方法(板书:百分率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百分率,探究计算方法
(1)出示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考达标率的含义,尝试计算。
(3)指名板演并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明确达标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它的含义即“达标人数是测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用“达标人数÷测试总人数”就行;因为百分率是百分数,计算结果应是百分数形式,所以完整的计算方法应是“达标率=达标人数 除以 测试总人数 ×100%”。
谈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得低于60%,通过计算、比较,说明我们班学生的体质是达到健康标准的,这也是百分率的价值所在。
2、教学例2——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认识百分率的价值
(1)出示例2:科学课上,五(2)班同学做的种子发芽实验结果如下:
种子名称 实验种子总数 发芽数 发芽率
绿豆 80 78
花生 50 46
大蒜 20 19
(2)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发芽率的含义,尝试计算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3)指名学生交流发芽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板演算式,集体订正。
(4)比较,认识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哪种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一些?哪种要低一些呢?讲解: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决定种子品种和播种面积。
3、小组合作探究,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总结百分率计算公式。
(1)谈话,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像命中率、达标率、发芽率等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请小组四位同学在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协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写出它的计算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2)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写出计算公式,教师**了解小组合作情况及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的百分率,阐明其含义,在投影仪上展示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订正。
(4)罗列不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总结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率= 量 ? 除以总数量 ×100%
(5)举实例,加深对百分率计算公式的认识,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
4、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5、探讨、交流: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会等于或小于100%?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稻谷的出米率是85%,是指( )
的千克数占( )的千克数的百
分之八十五。
②甲数是乙数的 4/5 ,乙数是甲数的
( )%。
③20÷( )= 4/8 =( )︰24=( )%
2、选一选:
种一批树,活了100棵,*1棵,求成活率的正确算式是( )。
一根钢管截成2段,第一段长 米,第二段占全长的60%,这两段钢管比较( )。 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写在数学书第86页上。
2、完成练习二十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4、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思路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及馆藏文物,其中建筑是介绍的重点。又围绕“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这句话,从规模、形体、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故宫,去领略它“永恒的文化殿堂”的魅力。(板书“永恒的文化殿堂”)
二、新授
1.故宫是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谁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有关于故宫的知识。
2.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和你自己收集的资料,你能完成这张简单的故宫的平面示意图吗?(出示示意图)如果不能,请你将书翻到101页,默读课文,完成示意图。(学生汇报)
3.读了课文后,你为什么能从无法下手到比较轻松准确地完成示意图?课文究竟给了你怎样的提示?(因为文中有许多提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线索很清晰。)请大家画出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
4.人走景移,这样的写法叫做移步换景。(副板书: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在游记中最为常见。我们在四年级曾接触过一篇文章——《骑马上天山》,(出示:《骑马上天山》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故宫》有什么异同。
主要相同点: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主要不同点:《骑马上天山》是一篇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要写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因而它更主观,写了作者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故宫》是一篇解说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在于给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因而更加客观。
5.说到说明文,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种瓜得豆》,读起来和这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同是说明文,也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呢?(《种瓜得豆》是介绍的转基因知识,而这个知识在高中二年级的生物学课程里才会学到。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够将难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也能弄明白;而《故宫》是一篇解说词,它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够准确、清楚地让游客的对故宫留下直观感受,形成印象。说明对象的不同,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就应该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副板书:说明方法的准确使用)
6.请你在文中找到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学生汇报)
7.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出示句子)可我发现,在这些数字中除了极少数的数字是准确的数值外,大多数都是概数,这难道不影响说明文要求的准确、严谨吗?(这只是一篇解说词,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太多具体的数字会让人感觉枯燥,就像数学的应用题一样,而且也没有必要。)
8.一篇说明文往往不止一种说明方法,比如本文在写到汉白玉石桥时,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更形象,也更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9.从前面填写的示意图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多处建筑,哪座是重点?(太和殿)请三名同学读一读5、6自然段。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课后题的第一题大多是对我们提出朗读的要求,一般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高年级,有时会提出“默读课文”或“浏览课文”,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像我们这篇课文一样,只要求“朗读课文”。这是为什么?(说明文要客观)虽然如此,说明文除了说明之外,描写、记叙,甚至抒情,也会时常运用,因而我们在朗读时,也是可以带上自己的情感的。而且,这篇文章是解说词,作为一名导游应有激情,你认为需要引起游客注意的地方也要加以强调。再请三名同学读一读。
①结合课件图片解释几个建筑名词:重檐殿顶、殿檐斗拱、额枋、梁柱。
②我们知道,整篇文章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那么介绍太和殿又是按照什么顺序?(5自然段写建筑,6自然段写作用。建筑又是从外到内,里面是从下到上,也是方位顺序。)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建筑有什么好处?(线索清晰)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请在书中找到句子,做上记号,旁边进行批注。汇报采用“我找到的是——,说明了——”这样的句式。
④从大家刚才的汇报中,我发现文章中多处写到了龙,为什么?(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皇权的体现,而故宫是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在这么多的建筑中,又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它是最大的宫殿,又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副板书:重点建筑详细写)
⑤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向你的团队着重介绍太和殿的什么?给你两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请几名同学上台当小导游,对着课件进行解说。
三、小结
故宫的确是——永恒的文化殿堂,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图片,真正的走进故宫,去感受它永恒的文化殿堂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6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