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4

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末。严少尹:即严武。

②“松菊”句: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③葵:草木植物,有莵葵、凫葵、楚葵等,其嫩叶皆可食。

④乳:《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

⑤ 黄发:年老之征。《诗·鲁颂,閟宫》:“黄发台背。”郑笺:“皆寿征也。”’

名句: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这两句写严少尹居处的景色:春草未生之先,鹊已孵卵;花残春过之后,黄莺仍在鸣啼。似乎鸟雀亦知惜春,藉此以延长春日。诗人见景抒情,从严少尹的隐居,想到年华易逝,自己已屈暮年,归宿何在?他倾慕严少尹的隐居生活,心动神移。遣词造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相关高考试题及阅读答案: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四)14.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古代诗歌基本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只要懂得什么是对仗就行了。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根据这些知识,前三联都是对仗,故选C。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5.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特色等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整体阅读诗歌,在读懂并深刻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运用排除法。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既要理解“过”的表面意思,又要结合诗歌意境,运用想象的手法,感悟“过”的深层内涵和文学意象。

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诗歌补充注释:

(1)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2)五车:形容藏书很多。(3)葵: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4)黄发:指长寿老人。

大意:

我隐居的地方虽然荒凉,但是长满了松树和菊花。我的家里藏书很多。我烹制葵菜邀请尊贵的宾客,来到我贫穷简陋的家里欣赏青竹。这时候春草还刚刚生长,鸟雀已经开始哺乳,鸟雀啼叫着飞过春天刚刚开败的落花。我们看着春天的美景,自怜自叹自己年纪很老了,一定要加倍珍惜年华,享受这美好闲适的时光。

王维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基础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句。陶、谢以来,山水田园生活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加之王维有高度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因此,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成为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此乃其山水诗形成的文学基础。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逐渐走向*,他的*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此乃其山水诗。创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拓展阅读

1、《任末好学》及启示个人写作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注释

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负:背。

3.笈(jí):书箱。

4.或:有时。

5.庵:茅草小屋。[1]

6.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7.刻:划。

8.缚:捆扎。

9.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1.其:书上的。

12.悦:敬佩。

13.静:“静”为通假字,通“净”。

14.易:交换。

15.终:死,终止。

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夫(fú):句*语词。

18.犹:如同。

19.虽:即使.

20.耳:罢了。

21.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22.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不认为这是万里险阻。远:认为……这

23.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

24.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籍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快死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是行尸走肉罢了。”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我们要好书,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我们要好好的书,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证的,而是要靠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任末能坚持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负笈从师

②暗则缚麻蒿自照

③门徒悦其勤学

④常以净衣易之

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节奏。(划出两处)

常 以 净 衣 易 之

3、用现代汉语下列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5、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

参***:

1 ①背 ②捆绑 ③喜欢 ④交换

2、常∕ 以 净 衣∕ 易 之

3 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②人喜欢学习,即使*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4、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日子的人。

5、学习贵在勤奋。

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古人好,我们更加应该学习任末苦学的精神,更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2、英语题 题及: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漭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衣裳。③沆漭: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绵亘东趋 趋:延伸 B. 繁卉被岩 被:遮盖

C. 引以给庖 给:供给 D. 地势斗峻 斗:争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B 所植桧犹存

诗成而归 视向所历群山

C 仅可为路 D 分韵赋诗者久之 上为招云亭 遂记兹游之胜

7.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涧多石底,云深树茂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西边的山顶上,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却是通往大都会的要道,只是不为人熟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9.断句和。(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但 深 之 为 州 非 通 都 要 路 兼 是 山 隐 于 邃 奥 故 无 前 贤 题 咏 及 当 代名 笔 发 其 幽 潜予故 表 而 出 之 呜 呼乐 而 不 失 乎 正 者 浴 沂 风 雩 也 兰 亭 之 会 乃 或 感 慨 悲 戚。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6分)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3分)

(2)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参***:

文言文(15分)

2、(3分)D 3、(3分)C 4、(3分)B

5、(6分)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3、清平乐·归何处原文

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蔷薇。

天回到了哪里?寻不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去的行踪。行路,指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①问取:问。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惜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这是首惜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为惜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光的珍惜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天的可爱和去的可惜,给者以强烈的*。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天的去处,唤她回来,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天的去向,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黄鹂趁着风势飞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恋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7600.html

热门阅读

  1. 给老板的除夕祝福短信
  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模板
  3. 教师自我鉴定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