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模板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拓展阅读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范文
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捧者书一遍又一遍地读者,鲁迅先生的身影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曾离去,他指引着我,感动着我。
其中最能教育我的一件事是:鲁迅先生教育青少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把书的内容仔细地“消化”掉,“摄取”其中的精华。以前妈妈给我买了许多文学、科普方面的书,我总是只注意读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书本身的内涵。最后,往往只记住了书里扣人心弦的表面,而那些真正应该记住的知识却与我失之交臂。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些不好的读书习惯,认真读好每一本书,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还要学会摘抄书里的好词好句,提高我的阅读欣赏能力。
这本书还有一件事也令我印象深刻: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他的女佣人阿三。阿三因为丈夫失业心情不好,鲁迅先生非常体谅她,让她多休息,不要太劳累。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想想生活中,如果别人遇到了困难,我们也能为他着想,那么一定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举办小报评比活动,有几位同学没带水彩笔,我发现了他们为难的表情,立刻主动地把我的水彩笔借给了他们,还帮他们出主意。后来当我也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也立马“拔刀相助”,把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所以,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确信只要你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那他也一定也会来帮助你。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本能令我学到知识,学到道理的好书。相信你读了以后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2、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佚名
一、复习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的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
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
二、三自然段
板书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
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个读,订正。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个读、男生读、齐读。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
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
我请一个孩子读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变黄落下来,这多可惜。
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五、练习
这有一练习题,请同学们自己填空。
板书:
叶子(长满)
│
│
↓
↓
长虫───────→落了
│
│
↓
↓
3、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了解文本的内容,探讨葫芦下落的原因。
2.通过朗读,体验修辞问题,惊叹句和不同音调的声明。
注意任何事情,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将写三个字。
【教学重点】:了解文本内容,查询葫芦为什么会下降的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叶与葫芦的关系,体会修辞句,感叹句和不同语调的表述。
首先,检查导入,合并字
老师: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课程,我们刚刚见面。它是我想要葫芦(课件)的书问题。读我想要的是一个葫芦(相机指南读葫芦阅读软)
老师:(拿一个葫芦)喜欢这个葫芦?
健康:喜欢。
老师:让我们一起拿起葫芦?想要**葫芦,你必须流利地读出下面的话。 (读和读)
老师:孩子们读好了,学生们再次 仔细观察这些话,你发现了什么? (读取红色标记的声音)
健康:这三个字是读音轻音。
老师:那么你来读。
老师:学生再来读
二,图形组合,阅读体验。
过渡:我们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老师带大家去葫芦花看看,看花园葫芦多久?
老师:(显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些小葫芦怎么样长?
(A)学习第一自然分节。 1.自由阅读第一自然节,找出葫芦可爱句的描述,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多读几次。
我指的是我找到的句子。
老师:谁会读你找到的句子? (读)
老师:让我们进入葫芦花园,看看葫芦是否和我们画的句子一样?
老师:(课件生产葫芦藤)什么样的葫芦?
老师:苗条的葫芦藤上有多长?
老师:*除了绿叶什么?什么样的花?
老师:(显示图片)慢慢地感谢,这个葫芦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老师:老师也欣赏一个字挂,每个读藤挂几个小葫芦。 我似乎看到小葫芦挂在藤上摇摆着风,仿佛我们迎接我们
老师:这时候,站在这个美丽的葫芦架下,你感觉怎么样?你能用你发现的句子读她的美丽吗?
老师:学生认为他读美国不美吗?听到学生的赞扬,你快乐吗?
老师:你再读一遍,读美国的语调?
老师:可爱?漂亮?站在这么美丽的葫芦架上,你想说什么?
老师:你能用文本语言描述语言前面的美丽风景吗? (阅读)3.除了你像一个小葫芦,还有谁喜欢?
老师:你从文本中的短语知道吗? 老师:这句话中的话让你感觉到葫芦人喜欢葫芦。
健康:每天,看几次。
老师:每天有什么意思?
健康:每天去
老师:有一天他想看几次?
健康:很多次
老师:每天看到很多次,葫芦人喜欢这个可爱的小金瓜学生的心脏再次阅读。
(B),学习第四自然截面。
过渡:种葫芦人就像一个小葫芦。但这些小葫芦成长成一个大葫芦吗? (课件:小葫芦变黄,秋天 你感觉怎么样?
健康:多可惜!
健康:我很不舒服。
老师:要后悔我们的心,悲伤的读出。
健康:很快,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下来了。
老师:是的,看看小葫芦一天一天黄色,秋天,我们怎么不能伤心呢!来吧,让我们再读一遍。
三,探索原因。
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怎么可惜啊,你一定要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可爱的葫芦一个一个落下,答案在第2,3段的文本中,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并找出答案。
健康:因为叶子产生蚜虫。
老师:当葫芦人看到叶子生出蚜虫时,他怎么想?
健康:有几个昆虫害怕什么!
老师:你是那种葫芦,谁会读你的想法?
老师:这种葫芦人,你关心这些昆虫的叶子吗?
健康:不在乎。
老师:是的,昆虫的叶子,不是一个小葫芦在昆虫,我不在乎,他想(学生阅读)
老师:有一点不在乎,音调然后强点。 (Reread)
老师:你看,葫芦对蚜虫 不要在这个小惊叹号隐藏!每个人都读它
老师:老师要明白你认为有几个错误盯着的地方,难怪他是旁边的词。
老师:班上的学生盯着大屏幕看,看,你盯着可爱的葫芦不由自主地跟自己说话对自己说。
老师:谁能读自己话的话?
老师:聪明你看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谁可以读好?
老师:这个感叹号隐藏在那种葫芦人中多少希望啊!你能读出来吗?
老师:惊叹号你读出的音调
老师:各种葫芦人盯着你心爱的小葫芦读一本书。 (学生阅读)
(B)学习第三自然段
老师:葫芦人不喜欢叶子上的蚜虫,一个好邻居看到他对他说什么?葫芦怎么回答?请学生修辞问题。
老师:你看到这一个问题,表达的感情更加激烈。所以面对邻居说服那种葫芦人的感觉很奇怪,问:
健康:什么?在叶子上的昆虫我想要一个葫芦。
第四,揭示的意义。
老师:昆虫的叶子到底还是不算呢?为什么?你知道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吗? (为了显示葫芦图的增长)
老师:叶子是一个绿色植物营养加工厂,它通过葫芦藤的营养供应到小葫芦,她也可以使用太阳父亲的光创造许多营养。还通过葫芦藤送到一个小葫芦,一个小葫芦有足够的营养成长得更大。如果叶子被蚜虫吃掉不能生长小葫芦营养,葫芦会下降。
过渡:葫芦人们看到一个小葫芦下来,会想到什么? (显示)
健康:他会后悔。
老师:遗憾怎么样?
健康:遗憾不蚜虫,不 听取建议。
健康:明白。
老师:他明白了什么?
叶子和葫芦之间有连接。
老师:是的,葫芦和叶子之间有一个联系,事实上,不仅在葫芦和叶子之间。 (照片板)任何东西之间有连接。种葫芦人错了蚜虫,不听意见,当我们不明白当别人说服我们时,我们必须接受它,勇气纠正。 (黑板:不听建议,会做错了)
五,扩展。
故事:春天的第二年,这个人种了一个葫芦,打叶和种了几个蚜虫,他会怎么做?
六,快乐写 1.学习单词。
老师:再次来到我们快乐的时候写,学生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写的? (显示进化图的词)
老师:学生猜猜这是什么词?
老师:舌头在嘴里晃动,也就是说,他读了an。 (Bookboard音节)
老师: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下一句话,注意什么?
老师:第二十字的话写得长
老师:请老师跟学生写词。 (教师写作,原书空写)
老师:现在 请用书中的字词写字。教师导游。
(组词,展开包含词的单词) 2.学习挂,哇
老师写,学生看到,那个提示,然后扩大的话。 (挂,哇 - 右是两土)
七,总结
孩子们,这一课我们的收获真的很小,我们不仅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理解了深刻的真相,还学会了三个宝贝。你是一群聪明的孩子,老师对你的班很开心。
八,布局操作
放学后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自己的父母听 9,黑板设计:
使材料葫芦逗留的叶子
叶长蠕虫,看不见的葫芦黄色,下落
(事物之间有联系,不听建议,会做错了。
4、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巩固生字词,理解"盯着"、"自言自语"等词语。
2、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3、理解课文,感悟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核心目标:见目标2.
一、 复习。
1、 听写我会写的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和生字词,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好的,现在我们拿出练习纸,边读第一段,边把空缺的生字填上去。
汇报。点评。
(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树上结了几个可爱的葫芦。(板书)他非常想要得到葫芦。他是怎么要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这一段。
好的,孩子们,这个人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请学生汇报)
是的,他看到了叶子上有一些蚜虫(板书),但他心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他除了这样想,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他还说了什么?(学生继续汇报)
师:他盯着葫芦,怎样是盯着?如果我们这里换成看着,你们觉得好不好?
盯着是一动不动地看着一样东西或事物,说明他的眼里已经没有别的东西了。他还自言自语地说——(全班齐读),什么是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那现在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自言自语地说——,你也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全班同学都想小葫芦快点长大,自言自语地说——
3、师:是呀,他的心情是那么地迫切,可是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呀,他却不放在心上,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他不在乎,不着急。请同学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那这两句话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前一句用的是叹号,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句号。前一句说怕什么,后一句是不用怕)。
师:同学们都很会观察。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师:那课本上为什么用前面那个句子,而不用后面那个句子呢?
我们可以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他们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感叹句的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那个人对虫子的不在乎。
4、师:是的,同学们,在这一个自然段中,我们通过理解比较两个句子,知道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如果碰到这样的句子当我们无法理解的时候,你最好就是把它多读几遍,读多了,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叶子上的蚜虫渐渐地越来越多了(板书),这时候他的邻居对他说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三自然,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种葫芦的人所说的话。
生读书,画句子。
2、 指名读对话。
3、 师:孩子们这个"光"是什么意思,你能给他换一个词语吗?(只要)。为什么他劝那个人不要光盯着葫芦?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因为叶子上张了蚜虫,所以要治一治。)
4、 师:他有接受别人的建议吗?他说——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5、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他是怎样的说:奇怪。他不明白邻居为什么要劝他治虫子。
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全班齐读句子,想一想,哪一个句子更能体现"奇怪"。
6、 我们在《我选我》那一课也学习过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出示句子。
但这两个句子只是语序的调换。而我们这一课是换了一些词语,也换了标点符号。
(三)、分角色读二三段。
1、师:我们一起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老师读旁边,男孩子读种葫芦的人所说的话,女孩子读邻居说的话。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最后年轻人有没有要到葫芦?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年轻人错在哪里吗?
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3、他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又发现了一些蚜虫,他会怎样做呢?
他想起————————,于是,他马上——————————,后来——————————。
三、 迁移。
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认识了不用的句式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现在来试试看,下面的句子你能理解吗?
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一读:
1、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
2、两个句式有什么不同。
(1)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2) 这样的种子不能培育出美丽的花朵吗?
这样种子不能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3) 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那杆大秤呢?
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那杆大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