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怀子由作翻译赏析
《满江红·怀子由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前言】
《满江红·怀子由作》,是由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元佑六年辛未(一〇九一)八月,作于东京赴颍州军事知州途中”(《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第六九六页《满江红·怀子由作》)。“(元佑)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宋史·苏轼传》)。细细地品读词意,此词当为怀念胞弟,追感前约之负,厌于*倾轧,企盼归隐休闲之乐而作。
【注释】
(01)元佑六年(一〇九一),赴颍州 (州治今安徽阜阳)军事知州时作。
(02)“清颍”,“颍”,颍水,淮河支流颍水。颍州滨临颍水,在其下游。《嘉庆一统志》卷二五《河南府一·颍水》:“阳城县阳干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03)“目断”,元本作“来送”。
(04)“孤帆明灭”,元本作“征鸿去翮(翮,音禾,羽根,此指鸟翼)”。
(05)“宦游”,元本作“情乱”。
(06)“青山白浪”,卢纶《送元昱尉义兴》:“白浪缘江雨,青山绕县花”。
(07)“万重千叠”,元本、二妙集、毛本作“万里千叠”。
(08)“辜”,元本、毛本作“孤”。“意”,元本作“语”,毛本作“忆”。
(09)“对床夜雨”句,傅本注:“子由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子由尝读韦苏州诗,有‘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轼始为凤翔签判时,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外,马上赋诗一首,有‘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之语。“孤负”二句:追念过去兄弟一起生活——对床而卧,夜听雨声的情景,并叹息当时相约退隐之语未能实现。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
(10)“添”,元本作“雕”。
(11)“昨”,原缺,据毛本、朱本、龙本补。傅本作“梦”。华发,花白头发。
(12)“衣上泪”,刘希夷《捣衣篇》:“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淌,我满怀愁绪地看着江上若隐若现的孤帆远去。在这凄清的贬谪之地,青山之下白浪飞翻,你我万里相隔实难望见。想到就这样白白辜负当年的归隐之约,如今卧床听雨也是这般萧瑟。唉!深憾此生总与你匆匆相别,这种无奈的感觉不禁让我白发虚增。我在这黄河岸边祭下一樽美酒,将你我那无尽的过往从头细数。你我二人那日相见恍若眼前,但在不知不觉间却已过去了悠悠岁月。我衣襟上愁苦的泪痕隐约还在,但眉间喜气却已暗示你我重逢在即。待到重逢日,我定要和你同游池上,到如雪落花中寻觅春天的痕迹。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全词苍劲淳厚,寄慨遥深,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
词人开篇以情驭景,以四处迁徙的孤鸿自比,充满了即将远行前的孤寂和惆怅。 “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这几句情景交融,颍州的自然景物与词人复杂的离情浑然融为了一体。“辜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只可惜我们两个至今仍陷身*,不能像当年我们约好的那样归隐山林,一起对床倾听夜雨打叶的声音。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这三句是对不得相见的抱怨,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沧桑之感,蕴含着对兄弟的深厚情意。“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这四句开始转入对兄弟二人相会汴京的想象。“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这四句继续想象重逢时的喜悦情景。“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这三句想象与兄弟相见后共同游春赏景的情景,语言别致,意境清新优美,充满浓浓的诗意。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拓展阅读
1、诗词·散曲《满江红》原文与翻译、赏析
[宋] 岳 飞
怒发冲冠②,凭栏处、潇潇雨歇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④,八千里路云和月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⑥,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⑧。
〔注释〕
①本篇选自《岳忠武王集》。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前后。②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③潇潇,形容雨势骤急。④三十功名,时岳飞已三十余岁,此举成数而言。尘与土,形容微小不足道。⑤八千里路,极言征途遥远。《宋史·岳飞传》:“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⑥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京都沦陷,徽、钦二帝被掳之辱。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此借指金人巢穴。⑧天阙,指皇帝居所。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是我国人民世代敬仰的民族英雄。提起他,人们就会想起那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词。
岳飞出身贫寒,十九岁时应募为“敢死战士”。此后历经百战,屡建奇功。他所统率的部队以严明的军纪,坚强的战斗力而传名远近,甚至连金军也不得不叹服:“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初年,岳飞数度率兵北伐。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大片战场上,岳家军纵横驰骋,连连告捷,形势对南宋相当有利。岳飞豪情满怀,一身忠义,决心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中原失地。这首词,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真切表露。
词的上片直抒胸臆,喷泻出一腔激情,吐露了作者不愿虚度年华,想要建立功绩的迫切心声。“怒发冲冠”至“壮怀激烈”几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情绪极为激愤的英雄武将的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的描写,此处作者借来一用,表明自己和孤身进入秦廷的蔺相如一样,面对强敌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与之作坚决*的决心。岳家军虽然常常成为深入敌境的“孤军”,却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这种气势,来源于这支部队的统帅岳飞“怒发冲冠”的情绪。作者的故乡中原地区被凶暴的金兵强占已有多年,祖国河山岂容外族入侵者践踏! 在一个雨后初霁的时刻,作者靠着栏杆极目远眺(一定是向着中原故土的方向),心中对敌寇痛恨之至的情感瞬间迸发出来,进而对着苍天大声啸叫,尽情宣泄一番。一阵痛快的啸叫之后,作者冷静下来,不由地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三十功名尘与土”至“空悲切”几句,具体地对自己的“壮怀”作了阐释。在多年迢迢征战的**夜夜里,他经受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但已成为过去。虽然在而立之年有了“精忠岳飞”的荣耀和少保、招讨使等官名,但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国家、民族大业至今尚未成功,个人的功业犹如尘土,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两句,反映了作者不愿意随随便便地虚度宝贵的青春年华;他要抓住有限的人生岁月,为国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想到了晚年再作枉然的懊悔与悲伤。作者的那种惜时如金,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优秀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表现。
在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后,作者在下片中对未来作了展望,以铿锵的言辞申说雪耻灭恨、尽忠报国的决心。换头四句,道出了作者欲抓紧时机,一举击破敌人的思想原因。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大肆劫掠后,还把徽、钦二帝和皇族、大官等三千多人俘虏到北方去,北宋王朝就此灭亡。这个奇耻大辱如同磐石,几年来一直沉重地压在作者的心头。这份仇恨又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促使作者决意报仇雪耻,以平服胸中的愤恨。“臣子恨,何时灭”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表明了这一心态。“臣子恨”如何“灭”? 以下几句表达作者的雄心壮志:他要率领大军,驾着战车轰轰烈烈前进,冲破敌人的层层险阻,踏平敌人盘踞的阵地;用食敌人肉,饮敌人血的气魄来解恨,表示出一种高度的民族义愤。结拍两句,表明克敌制胜、收复失地的信心,作者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明明白白地显示在每一个字当中。正像他在《五岳祠盟记》中的愿望那样:“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然而,正是他全心效忠的皇帝宋高宗,却只想通过对金人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偷安,竟容许投降派秦桧制造冤狱,杀害了岳飞!
这首词,是岳飞这位伟大爱国者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唱出的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同时也是一支鼓舞人们奋进的战歌。它激励过无数中华儿女的战斗豪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成为警世名言。难怪清人陈廷焯要这样评论:“何等气概! 何等志向! 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评说〕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
沈际飞评《草堂诗余》:“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
文征明尝和此词云:“拂拭残碑,勅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惜,中原蹙;且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2、宋词《满江红·辛弃疾》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诗词鉴赏《满江红·辛弃疾》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①
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①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②。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③。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④。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⑤。 佳丽地⑥,文章伯⑦。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⑧。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⑨。
①史致道:名正志,曾上《恢复要览》五篇。乾道三年(1167)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沿江水军制置使。 ②“鹏翼”两句,赞史致道像大鹏鸟展翅凌空,以傲视人世庸碌无为之辈。 ③“还又向”两句,谓友人为朝廷重臣,国家柱石。 ④“袖里”两句,赞颂友人有复国之志。此用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之事。 ⑤“且归来”两句,说友人守卫长江,使江南局势稳定。 ⑥佳丽地,指建康。 ⑦文章伯,文坛领袖。 ⑧“看尊前”两句,谓友人将奉诏赴京。日边,帝王身边。 ⑨“料想”四句,谓友人现在虽与山水为伴,日后终将入阁拜相。端的,果真,真个。钟山,即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赠人词。他饱蘸笔墨,热情赞颂史致道,并通过这一赞颂来表达自己抗金复土的*抱负。词既用典故又写传说,写得深沉而又豪迈。
上片作者以奇异的笔调,赞颂了史致道的伟略奇才、雄心壮志。首句作者就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塑造的奇鹏鸟来比拟史氏。这不仅写出了史氏的才华,更使全词笼罩在一种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氛围之中。作者借大鹏鸟凌空展翅,嘲笑人世间茫茫一片,讽刺朝廷无人,只有那些昏庸无能之辈。称史致道(实写自己)则要像女娲那样“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即宋朝已经缺了的西北“半边天”。这是他心恒系之的热血之念,所有的飞腾幻想,奇情壮采,都是因为怀着这一沉甸甸的愿望。上片最后一句,在语气上承接上文,但在境界上转入现实,写史氏充任江防前线的长官,使江南形势得以安定。“谈笑”又暗示了史氏的才华。
下片写题中的宴席,表明史氏还是个文采风流的“文章伯”。虽是写宴席,但却淡化其热闹与豪华,尽显史氏位高权重时的平常心和风流态。“看”“料想”“端的”等词传神地写出了大人物的情怀儒雅和风流。
这虽是一首赠人之作,但作者却巧妙地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热情充实其中,使词中不仅有人还有“我”,赠人之作能写到如此境界,即使不谈它在语言上的奇雄峻拔,也堪称宋代同类词中的上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两宋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字幼安,晚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现存词600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位作家,著有《稼轩词》。
代表词作:《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江红·鹏翼垂空》等。
●满江红,参见第182页相关介绍。
●“鹏鸟”所代表的意象充满着神奇和高贵,饱含着悠远和华丽,运用了这样的意象,便使诗歌像是在述说一个古幽迷人的故事,抑或是忆恋一场七彩迷离的梦幻,凝结着特定的情感与生命意识。“鹏翼垂空”营造出了一种雄奇飘逸的浪漫氛围。
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的辛弃疾,所写的词不再只是词人的词,而是作为一名爱国志士的心声,他以赤诚之心爱着祖国,渴望为她战斗,因此在他的词中爱国思想与*精神成为主要内容。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全词寓情于景,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词的上片主要以惨淡的风景,来表现自己吊古的伤感。“兴亡满目”中见到的所有风景构成了一幅毫无生气的秋风落日图。这样的风景中,兴亡的悲感特别浓郁,对国事的担忧也特别殷切。下片词人以历史人物和典故表明主张抗战者遭受压抑的愤怒,写得哀婉沉郁。作者从眼前景折回到历史的记忆中。有对建立奇功的谢安的羡慕与赞赏、有对对立力量得势的嘲讽、更有“碧云将暮”岁月易老,国事堪忧的感伤。这就是辛弃疾,被千百年的文人奉为爱国经典的辛弃疾。因为他的缘故,南京的赏心亭誉满天下。只可惜他满怀希望,换来的只是一生的痛苦。
辛弃疾也将这首词作呈给建康行宫留守史致道,两首词都充满着一种渴望战斗的豪情,同时又表达出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朝廷议和派排斥打击爱国志士的激愤。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3、岳飞《满江红》原文、译文、赏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 ①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② 。壮志饥餐胡虏肉 ③ ,笑谈渴饮匈奴血 ④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①靖康耻:指北宋钦宗二年,京师和中原沦陷,徽宗、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的国耻。②贺兰山缺:指内蒙和宁夏交界处。缺:缺口。③胡虏:指入侵的金兵。④匈奴: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金兵。
满腔怒火头发竖起直冲冠帽,倚栏处潇潇骤雨刚刚停歇。抬起头放眼四望,对苍天声声长啸,胸中热血沸腾情怀激烈。三十年功名微薄有如尘土,八千里风云征途正待跨越。切莫要轻易虚度年华,把年少青春白白抛弃,到白发满头时空自悲切。
靖康的国耻,至今还没有洗雪;臣子心头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愿飞驾战车,直把贺兰山踏得残缺。壮志凌云饿吃胡虏的肉,从容谈笑渴饮匈奴的血。让我们一起重新整顿,收拾好旧日山河,去凯旋报捷朝拜天阙。
【评点】
本词为千古传颂的爱国词名作。词以满怀豪情和忠义奋发之气抒写勇赴国难、抗敌复国的壮志。全词以“怒啸”起,以“笑谈”终,境界开阔,景象博大,气势恢宏,力破千钧,豪情奔发,神完气足,慷慨激昂,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
4、爱国诗词《李叔同·满江红·皎皎昆仑》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皎皎昆仑山顶月①,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
仇多少。只手裂开鼷鼠胆②,寸金铸出民权脑③。算
此生,不负是男儿,*好。荆轲墓④,咸阳
道; 聂政死⑤,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
魄化作精卫鸟⑥,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
河山,英雄造!
【注释】 ①昆仑: 昆仑山,西北起自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入青海境内,长约二千五百公里,是我国西北部最高大的山。这里代指中华大地。②鼷 (xi)鼠: 最小的一种鼠。③寸金: 即寸铁,短小的武器。④荆轲: 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杀秦始皇。燕王喜二十八年 (前227),他带着秦之逃将樊於期的头及夹有匕首的督亢地图,进献秦王。图穷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死,葬于咸阳道。⑤聂政: 战国时韩国人。韩烈侯时,严遂与相国侠累因抗秦和亲秦不和,严求聂政代刺侠累。聂政混入相府,刺死侠累,后*死。⑥精卫鸟: 神话中的鸟。相传为炎帝女,因游东海淹死,遂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故常以 “精卫填海”喻按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到底的精神。
【鉴赏】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去南京高等师范教图画、音乐; 后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兼教两校。这时,他眼见满清*丧权辱国,非常悲愤。他**洋装,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推翻帝制,给他带来希望。于是,他于1912年作 《满江红》词,抒发他对***人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词的上半阕,写**志士的豪情壮志及*。他们为救国难,雪国耻,月夜看刀,闻鸡起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决心报效祖国。“恩仇多少”,言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及满清统治者的仇恨很深。因此,为推翻帝制,成立民权*,争取人民民主权利,他们 “只手裂开鼷鼠胆”,用简陋武器进行英勇*。联想自己,可慰的是也有一颗爱国报国的 “好*”、好思想,至今尚未辜负男子汉的铮铮铁骨,亦愿同**志士一样生能舍己!
词的下半阕引用古代侠义之士荆轲、聂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来暗喻***人徐锡麟暗杀安徽巡抚恩铭、黄兴暗杀广州水师提督李准,以及秋瑾、黄花岗七十二*、武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义士,赞美他们虽如 “大江东去”,为国捐躯,但他们的爱国豪情 “余情还绕”,他们的魂魄化作矢志不移、奋斗不息的精卫鸟,他们的鲜血溅作盛开的胜利红花,将换来中国的新生! 所以,作者词尾热情展望: “一担好河山,英雄造!” 对祖国美好的未来表示了热烈的憧憬,对推翻*帝制,缔造民国的英雄*表达了无限的赞颂!
全词情思悠悠,意境优美,旧典新用,深寓炽热的爱国情感!
文章作者:丁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