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独坐敬亭山》原文和译文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1:48

李白 《独坐敬亭山》原文和译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拓展阅读

1、赠薛内史及赏析

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之幽,临风望羽客。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

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涧户散余彩,窗凝宿阴。

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

对陈榻,无客有鸣琴。

寂寂幽里,谁知无闷心。

本诗给人一种寂寞空灵之感,一切都很淡,都很静,有飘浮不可捉摸之感。

“居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环绕、云雨流离之感。字面一拆,字字无奇,字面一合,顿时有百倍的意境,可见,意远在言外。这是对大环境的冲淡的一笔。“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对仗工整,虚中逐渐趋实,但是空灵的意境有所损伤。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忽又摇开,造成跌宕的姿态,有小波澜摇曳。这一句的奇在于: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懒懒地在心中潜行了。

再而写到居室,“幽气”“虚”“落花”“细草”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居室的四句,看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无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因: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美酒盈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日暮之幽,临风望羽客。”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日暮”暗中呼应“日出”,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在这日升日落之中自消受了一天: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

本诗哀而不伤,朴实不事雕琢,感情自然而不矫饰。机心藏而不露,自然天成,看似信笔而来,实则颇有匠心。描写起自远空林,再至兰庭幽室,再至盈樽美酒,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由虚而实,其中情思,缓缓流淌,由朦胧而至清晰。最后忽又挽回到日暮远,感情也到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全诗浑成一体,从景到情,圆满无缺。

2、火云歌送别、翻注释及赏析

唐代:岑参

突兀赤口,火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东,上孤云随马去。

突兀赤口,火五月火云厚。

高高耸立在赤口,五月的火上空火云厚。

火云满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云铺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东,上孤云随马去。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东,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突兀(wù)赤口,火五月火云厚。

:指火焰,在今新疆。突兀:高耸的样子。赤:即今火焰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火云满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乍:突然。逐:随着。胡风:西域边地的风。薄暮:接近天黑时。浑:还是。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yūn)半掩交河戍。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戍:戍楼。

迢迢征路火东,上孤云随马去。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火云推到人们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满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云的`外观,主体感强。“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夸张中已为下送人经过火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云的总体印象。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云的动态。“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描写火云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云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第九句“火”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的风沙草石冰雪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3、苏轼《游水书付过》、注释、翻与赏析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水: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写作背景】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是与幼子过游览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的景观,末流露出孤颓唐的情绪。

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4、春日忆 杜甫拼音 杜甫《春日忆赏析附练习题解析

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想象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从赞美的诗歌开始,转为对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另一版本答案及解析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的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的思路,也就是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俗话说得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啊,如今,我在渭北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的赞誉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之时,也正是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5、诗词作

人墨客云集的盛唐时期,在灿烂的诗歌化中升起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他压倒了众人的艳丽,成为了一枝秀,他就是被后世赞为诗仙的!

为了实现“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举”的他从小就发奋读书,希望有一天可以为国效力,发奋的读书使他成为了一个聪慧的人,也使他在诗歌的王国里暂露头角,十七岁的他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乡,并写下了“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之后,他踏上了去长安的征途。

没有受到关注的他,看着好友一个个的直步青云,心里颇不宁静,借酒消愁,一句“大道如青天,我不得出”深深的表达了自己,终于,贺之张的一篇奏折使玄宗发现了这块宝玉,他本以为可以一展鸿图,心情万分澎湃,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走进了皇宫,走近了皇帝,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玄宗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舞弄墨的诗人,使本以为可以“事君之道”的他,再次摔入了无限的愁苦之中,无奈的他整日借酒消愁,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只是帮他化解一时的烦恼,酒后依旧愁丝不断,一身才智得不到重用的他依旧不愿放弃,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依旧苦苦等待。

矛盾与日俱增,在一次潇洒的“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之后,朝廷里再也容不下他了,黑暗的一面完全暴露在了他的面前,在留下了“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之后,他被赶了出去,充军到夜郎。

半路上的一纸赦书,拯救了他,但他也再无*之意,开始游荡于水之间,歌咏祖国的大好河,结交了无数的豪杰义士,使自己的诗歌变的更加豪放,浪漫,把自己推上了人生的颠峰!

就这样,渐渐的逝去了,却留下了无数朗朗上口的诗篇,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仙”,成为了中华绚烂历史上浓厚的一笔,一块无人可及的瑰宝!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 《独坐敬亭山》原文和译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3105.html

热门阅读

  1. 提高生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论文
  2. 201年给客户的新年短信祝福语
  3. 有关春节的散文精选
  4. 关于王羲之的名言
  5. 七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6. 201年最新谷雨时节祝福问候语
  7. 伤感的爱情故事
  8. 三只小猪的英文故事
  9. 小班体育《小泡泡真调皮》教案及反思
  10. 励志故事精选
  11. 说说激励人的句子
  12. 一碗热气腾腾的蒸菜随笔
  13. 周公诫字原文及译文赏析
  14. 里约奥运会祝福语
  15. 《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