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成于义败于义的名人故事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直白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反省自己。三国时期,刘备白手起家,成就三分先下,转而又败于东吴,元气大伤,终使一统天下成为泡影,也应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道理。
东汉末年,刘备卖草鞋为生,没什么大能耐,文不能谋略天下,武不能上阵杀敌,然而关羽、张飞这俩兄弟是死命相随,按说以关、张杀敌的本事,在乱世中,投靠个好主子是很容易的事,可这哥俩就愿意跟着刘备到处跑,一点没怨言。这就是刘备的独到之处,对兄弟讲义,好到什么程度呢,晚上不愿意和老婆睡,宁肯和关张抵足而眠,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物”,就是这位刘大哥说的,可见对兄弟的“义”,或者说就是对人才的尊重和喜欢,关张就是刘备的事业基石,刘备对关张的喜好远甚于一切,以后得赵云,孔明等一干文臣武将为之效力,也得益于刘备尊重人才的态度,是以,刘备虽一无所有,却有顶级人才为之效死力,以赤壁的一把火为转折,成就了一番霸业。
俗话说的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是“成也是义,败也是义”。
正当刘备取东西两川,关羽水淹七军,刘备集团威震华夏,全盛之时,关羽却遭到魏吴两面夹击,大意失荆州,为孙权所擒杀。消息传来,刘备哀痛欲死,从这以后,刘备经常梦见关羽满身是血的站在自己身边,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后张飞又因为赶制孝服的事为部将范疆、张达所杀,这俩人随后逃命到东吴,可以说是间接为东吴所害,刘备就也把这帐算到了孙权的头上。
蜀国大臣百般劝阻,均不能打消刘备为兄弟报仇的决心,当时的情况是,刘备没这俩弟弟,是食不甘味,生不如死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刘备为弟雪恨的决心,刘备当时的意思就是即使你们都阻拦我不愿意伐吴,那我就一个人去,所以诸葛亮和赵云都没跟着去,刘备遂起倾国之兵,为弟弟报仇去了。看上去有点意气用事,正好应了《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刘备为争一时之气,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出兵伐吴,终致失败,也是一把火,上次是火烧赤壁,这次是火烧连营,火烧赤壁是刘备兴的转折点,火烧连营是刘备衰的转折点。刘备仓皇逃入白帝城后,虽后悔不该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但我想,刘备心中肯定也觉得可以告慰关羽、张飞这两个弟弟了,不枉结义一场,虽然没有生擒孙权,拿下东吴,但直接致关羽于死的几个人都被蜀军所杀,有见关羽危难之时叛蜀投吴的糜芳,傅士仁;擒拿关羽的东吴大将马忠,潘璋;有杀张飞的范疆,张达。
刘备兵败退于白帝城后,不久就郁郁而终了,桃园三兄弟虽然没有做到*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的确都是因为一个事死的,就是关羽的死,然后间接导致了张飞,刘备的死,最终导致了刘备基业的衰亡。
或许有人会认为刘备不该这么冲动的为弟报仇,我却想,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上,刘备的确不应该兴兵伐吴,但如果不伐吴为弟报仇,那他就不是刘备了,正是因为他重义才得天下,如今因义而失天下,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我会说:无可厚非,可以理解。刘备最终的复仇举动,是他重义的又一次表现,这才会让“桃园三结义”的美名流传天下,正如岳飞,世人皆说岳飞愚忠,但假如岳飞当年真的拥兵自立,无非是又一个夺权称君的武将,这样的武将在中国乱世中数不胜数,然而哪一个又能像千百年来岳飞一样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呢?
刘备成之于义,败之于义,是他的性格使然,伐吴失败,站在事业的角度上他失败了,但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他没有失败,他的举动值得尊重。
拓展阅读
1、关于梦想的名人名言及事例?童话故事
1、勾践战败被俘后,被关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给夫差喂马当奴仆,时刻面临被杀的风险,但勾践不易复国梦,卧薪尝胆,回国后,亲自耕种,鼓励生产,奖励生育,最终造就“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2、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
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3、岳飞少时,国家动荡,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其母励子从戎,教子尽忠报国,他便立下了“精忠报国”的梦想,苦练武艺,寒暑冬夏,苦练不缀,最终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成为了南宋最杰出的统帅,实现了启乱搏精忠报国的梦想。
无论哪个悄祥时代,梦想都是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4、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陪逗。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
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5、邓亚萍身高不足一米五,手腿粗短,可她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有一天能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别人都觉得她是在做梦,可她说:“也许别人觉得不行,说个子矮,但我不放弃,坚持我心中的希望,要当世界冠军,一直刻苦训练……”
最终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邓亚平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为国家获得了荣誉,也成就了一代“乒坛女皇”。想要实现梦想就要付诸行动,梦想就像一只小鸟,你决不能将它束缚在笼子中,一定要伸出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展开双翅翱翔!
2、名人关于严谨的故事
典型论据
齐白石严谨作画——创作态度要严谨
齐白石作画,一向严谨。他画的山石花草、鱼虫,无一不是经过细心观察才下笔的,因此了解他的人和画的鉴赏家们分辨齐画真假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画上之物与真实的有无不妥之处。有一次,老舍以《芭蕉叶卷抱秋花》为题,请齐白石画一幅画。但是老人因年事已高,记不清蕉叶新拔,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而北京又没有多少芭蕉可供观察,于是他遗憾地说:“只好不要卷叶了,不能随便画呀 ! ”最终没有画上蕉叶。
*一丝不苟——领导人需要严谨的品格
1983 年 6 月,全国正在学习、宣传朱伯儒的事迹。*军委*****特地为学习朱伯儒题了词:“向朱伯儒**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员。”
当时,***嘱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应先请语言学家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办公室的**找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老接过写在宣纸上的题词,戴上眼镜,看过后说:“写得好。不过'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最好改成'副'字。”
***得知此事后很高兴,马上提笔说:“再重写一张,用字不规范,这样不好。”***又铺开宣纸,一笔一画写了起来,字迹苍劲有力:“向朱伯儒**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员。”
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关键在于有无严谨的态度
某出版社的领导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出访日本,当谈及我们中国目前对出版物编校质量规定,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为合格品时,日本出版家对此甚感惊奇。他们除了对我们制定“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外,还连连反问:“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日本人的话让我们很不服气。但日本出版物所达到的“精益求精”的水准,的确又令人不得不服。仅就日本讲谈社所采取的出版保证质量措施看,出版物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差错。讲谈社现有职工 1053 人,在机构设置上,除了有分工细密的编辑局、编辑部外,还特别设有负责审校文字与图片的校阅局。讲谈社的校阅局有 160 人,相当于全社成员的 15% 。
一点一撇重千斤——一个小疏忽铸成大错
1930 年 4 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谁料想,冯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的泌阳一地,与沁阳相隔百里。结果冯部误入泌阳,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入被动,导致联合作战的失败。后人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部分章节就要改写。
3、名人成长励志故事优秀
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里。
罗尔斯的成功,得益于他小时候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当时正是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候,保罗发现这里的孩子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保罗想了很多办法,可是没有效果。
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上课时,给学生看手相,想用这个方法来鼓励学生。
一次,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上讲台时,保罗没有生气,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保罗校长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
从那天起,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他当上了州长。
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是不值钱的,不过,只要你坚持下去,它会迅速增值。”
4、不属于你的也未必不属于你的名人故事
有一次徐志摩带来一个神秘的人,让大家颇为震惊。此人就是著名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他被称为中国的“逻辑学之父”,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开山祖师。金岳霖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于英国、美国,还曾经游历欧洲各国,吸收了大量西式文化。他是一个生活偏于西化的人,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谈吐充满智慧和幽默,吸引了在座的不少人。他知道大家对枯燥的哲学也许没有多少兴趣,便不怎么谈论哲学,相反,他谈了很多关于文学艺术以及他知之甚少的建筑方面的话题。
从那一次被徐志摩带去参加文化沙龙,并且遇见林徽因之后,金岳霖一回来便把秦丽莲劝走,让她回美国去了。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无可抑制地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如此强烈的感情,让一直以理智著称的逻辑学大师也变得不理智,甚至做出一些让人看上去丝毫没有逻辑的行为。 金岳霖卷着铺盖,拎着铁锅,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搬到了林徽因夫妇居住的那个胡同里,与他们住在同一个院子。他住在后面的小院,他们住在前面的大院......
直到1932年夏天,有一次,梁思成刚从外地回来,林徽因便一脸沮丧地跟他坦白道:“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林徽因在感动万分之余对梁思成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深处的话,她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梁思成听到这句话之后,内心也便安宁许多,而且他相信妻子是可以做到的,同时他也相信金岳霖是一个正人君子。他既然选择了去相信他们,真的就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6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