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古诗文翻译及评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2:07:24

《相见时难别亦难》古诗文翻译及评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注解】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拓展阅读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人自己。

这首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写初秋节作者在所居地所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所作。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人,有“佛”之称。苏轼价其:“味摩诘之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人的代表,今存400余首,重要作有《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行路·其一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直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一作:坐)

行路,行路,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多么艰;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信乘风破浪的机总会到来,到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行路: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

歧:一作“岐”,岔路。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理想。

会:终将。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行路,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 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 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 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 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又突出表现了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 精神力量。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满怀愤慨写下了此 篇《行路 》。

3、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的

力疾坐清晓,来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为春天的'旱来而悲哀。

因读来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

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注释

奉酬:即遵奉酬答。

李都督:人亲友,具体不详。都督:官名,唐置都督府,分上中下三等,其边防重地之都督,则加节度使,以后节度使增多,都督之名遂废。

表丈:即表伯叔。

力疾:扶病强起。

风尘:指战乱。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下截申明上截,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悲早春”叙事,说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转添春愁,又因愁伤老。得伴客萧条,随人俯仰则更可悲,已透下望乡未已意。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炼字极活,为句中之眼,字字皆响,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是化腐为新之法。“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两句实写春景,用笔舒缓,为下铺垫。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

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转添”、“更觉”,切上“早春”,透下“红入”、“青归”字。当此桃花柳叶之,而四海风尘,望乡复切,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起处“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犹未已”、“尚风尘”,说明“转添”、“更觉”之故。中抒发了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

创作背景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写了一首《早春》人便作下这首来酬和。

4、乡思李觏的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家。

已恨碧山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注释

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碧山:这里指青山。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些什么。人远望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远在天涯。这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日,不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喜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人凝视碧山的所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的平仄要求,可是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至结尾,随着间的冉冉推移,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江湖行路。”本意写行路,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转而梦,最后连梦中也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5、昆仑使者李贺的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西*的神鸟,还没带回长生的信息,茂陵的烟树却已深染愁色。

宫中的金盘仍在承接玉露,但茫茫的元气却收取不得。

墓道上的石兽,背上早生裂纹,石雕虬龙的鳞片多半残缺。

让天下人伤心的不是处,是陵墓上长夜高悬的明月。

注释

昆仑使者:指为西*当信使的青鸟。《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居昆仑山,有三只青鸟为她取食传信。又据《汉武故事》,西*遣使汉武帝,约期会,武帝曾向西*求不死之药。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烟树:云雾笼罩的繁茂树木,愁色:凄愁暗淡的气氛。

金盘玉露:汉武帝晚年迷信*,在长安的宫中筑台,上铸一尊金钢仙人,手捧铜盘,用以承接露水。按迷信说法.这种露水掺和玉屑服用,可以长生。淋漓:指露珠沾湿或流滴的样子。

元气:指天地间之精气。方士认为服吸它可长生不老。

麒麟(qí lín):代传说中的一种珍异祥瑞之兽。这里指陵墓前的石麒麟。

虬(qiú)龙:这里指寝殿丹漆柱上雕刻的龙。虬:传说中的无角龙。

万国:即九州。指中国各地。

中天:天中,指茂陵上空。

这首采用了借讽今的手法,借写汉武帝求仙徒劳,来嘲讽唐宪宗服药石以求长生,荒诞误国,对今帝王追求*长生的愚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首联“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起笔徐纡,“无消息”与“生愁色。对,既把的背景追溯到神话传说之中,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汉武帝刘彻身上。尽管汉武帝生前追求长生不死,喝玉露,吸元气,但结果还是葬身茂陵,与世长辞。这说明人类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颔联“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虽无“愁”字却延续了愁意。“愁”是人精心结构的意象。西*的青鸟没有带回长生的消息是一愁,金盘承露,服食无法长生又是一愁。其愁的延长,那茂陵破败的景象无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因而,人认为最使人感到伤悲的,是茂陵上空高照的.明月。言外之意,最可叹的是汉武帝求长生的徒劳。唐人有借汉说唐的习惯,因此,对汉武帝的讽刺实际上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麒麟背上石裂,虬龙鳞下红枝折”两句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发展,巨石造成的麒麟天长日久也会崩裂,雕刻在粗大宫柱上的虬龙总有一天会肢体断折。可那种所谓长生不老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这反映了李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末句是说只有这轮光照千的明月,阅尽人间沧桑,是汉武帝求长生未遂的证人,也是当今君王执迷此道而荒误国政的证人,汉武帝虽然有求仙的迷信思想,但毕竟还不失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家,因此,作者在中也表现出对他有所惋惜。

这首从歌颂汉武帝的雄图大略入手,却感叹人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是借汉武帝来讽刺唐宪宗的痴心妄想,意在反对服药石以求长生这类荒诞无稽之事。此意境悲凉,笔势奇崛,情致冷峭。

创作背景

《昆仑使者》是李贺以反对求仙为主题的歌中的一首。当的唐宪宗李纯妄想长生,听信和重用一些道人方士。想学汉武帝一样派遣使臣出使昆仑,开通西域,广求珍异,期冀长生。李贺则运用借喻今的手法创作出这首,实际上是为了对李纯的讽刺和劝解。

点击查看更多《相见时难别亦难》古诗文翻译及评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9096.html

热门阅读

  1. 山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2. 小学生教师节贺卡祝福语精选
  3. 晚间问候语
  4.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堂的教案设计
  5. 春节横幅标语
  6. 从开始到现在爱情诗歌
  7. 房屋租赁协议书模板
  8. 201年3女生节祝福语精选
  9. 找工作时的自我介绍范文
  10. 全县教育庆功会上的经验发言稿
  11. 五四青年节搞笑祝福短信大全
  12. 只有甜苹果才容易受鸟啄美文
  13. 惊蛰节气祝福语短信精选
  14. 写同学情谊的经典语录
  15. 早安一句话正能量语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