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4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洪网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孔道:大路,通道。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⑤谣俗:风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恐女朴鄙 鄙:浅陋 B. 耸秀不可悉悉:熟悉

C. 迨于阴晦 迨:遇到 D. 试从读书暇暇:空闲

3.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3分)

①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②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③上有台,台东有亭

④舍后有池以荷⑤东外折,断水以菱 ⑥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

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

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

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3分)

(2)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3分)

参***

2.【小题1】B(详尽叙述)

3.【小题2】C(①写的是地理位置,⑥写的是其他名山)

4.【小题3】D(没有伤今的忧愤)

5.(1)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用值”,1分;“有之”,1分;语言通顺,1分。)

(2)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阻其觞”,1分;“率”, 1分;语言通顺,1分。)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

拓展阅读

1、钴鉧潭西小丘、翻

西后八日,寻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作者:佚名

(我)找到西后的第八天,沿着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的、争相*的人每天增加几千钱(*)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注释

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选本无,据中华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10、殆:几乎,差不多。

11、嵚(qīn)然:势高峻的样子。

12、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13、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14、罴(pí):棕熊。

15、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16、笼:包笼,包罗。

17、货:卖,出售。

18、不售:卖不出去。

19、怜:爱惜。

20、售:买。

2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22、器用:器具,工具。

23、刈(yì):割。

24、其中:小丘的当中。

25、举:全。

26、熙熙然:和悦的样子。

27、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

28、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29、效:效力,尽力贡献。

30、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31、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32、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33、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34、虽:即使,纵使,就是。

35、好(hào)事:爱好水。

36、或:或许,只怕,可能。

37、焉:表示估量语气。

38、胜:指优美的景色。

39、陋:鄙视,轻视。

40、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41、其:岂,难道。

42、遭:遇合,运气。

43、所以:用来……的。

作者:佚名

内容结构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后八日,寻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句后的第一段内容,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石的奇特上。着重描写石的“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一句,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萌生*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朝政的主张和理想。“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主要写外部景致,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绘的境界同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认为“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也是这个意思。“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2、《七夕》全诗

《七夕》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7卷。

作者:唐·温庭筠

鸣机札札停金梭,芙蓉澹荡生池波。

神轩红粉陈香罗,凤低蝉薄愁双蛾。

微光奕奕凌天河,鸾咽鹤唳飘飖歌。

弯桥销尽愁奈何,天气骀荡云陂阤。

平明花木有秋意,露湿彩盘蛛网多。

①生池:全诗校:“一作秋水。”

②旧俗七月七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请牵牛、织女。见《渊鉴类函》引崔皇《四民月令》。神:全诗校:“一作夜。”

③凤:全诗校:“一作风。”

④崔寔《四民月令》载,祈请牛、女二星神者,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波光辉曜,为乞愿之征应。天:全诗校:“一作曙。”

⑤弯桥:传说七夕使鹊为桥以渡织女。见《岁华纪丽·七夕》引《风俗通》。愁奈:全诗校:“一作奈愁。”

⑥骀荡:舒缓荡漾。陂阤:倾斜貌。

⑦秋:全诗校:“一作愁。”意:全诗校:“一作思。”

⑧旧俗,七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的一种)结网于瓜,则以为得。见《荆楚岁时》。

《七夕》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更多古诗欣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温庭筠的诗全集栏目。()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 英等多受他影响。

《七夕》繁体对照

七夕溫庭筠

鳴機劄劄停金梭,芙蓉淡蕩生池波。

神軒紅粉陳香羅,鳳低蟬薄愁雙蛾。

微光奕奕淩天河,鸞咽鶴唳飄飖歌。

彎橋銷盡愁奈何,天氣駘蕩雲陂阤。

平明花木有秋意,露濕彩盤蛛網多。

3、《宿新市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宿新市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公店。公店,姓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篱落:篱笆。

3.疏疏:稀稀疏疏。

4.径:小路。

5 .深:深远。

6. 树头:树枝头上。

7. 未:没有。

8.阴:树叶茂盛浓密。

9.急走:奔跑。

10. 黄蝶:黄色的美丽的蝴蝶。

11.寻:找

阳春三月,已是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杨万里怎么抵制得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时,终于来到了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 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我蹲下身信手搂过一束金灿灿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扑鼻而来,仔细一瞧,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几许晶莹。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映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本诗作者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河。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路。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路。

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回路转, 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5、浣溪沙诗词

浣溪沙苏轼 北宋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点击查看更多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7605.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情人生日祝福语
  2. 201年端午节经典祝福语大全
  3. 《我和动物宝宝做朋友》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
  4. 鹧鸪天兰溪舟中古诗的意思及全词赏析
  5. 用什么像什么造的句子
  6. 生日祝福语
  7. 四年级第七单元《古诗两首江雪》教案
  8. 清明节的起源手抄报内容
  9. 201年有关腊八节的祝福语精选
  10. 公开课《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 活动总结怎么写
  12. 鼹鼠找面的睡前故事
  13. 光棍节短信祝福语精选推荐
  14. 201年鸡年简短祝福语顺口溜
  15. 对联溯源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