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不坏的手帕》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记叙观察实验的习作,要求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是继第三单元习作训练《把作文改写具体》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纸团疑云》的确定中心、合理想象训练之后安排的。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1.学会观察。要仔细观察实验,听清实验前教师的介绍,看清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时同学们的神情、动作,还要体会自己看实验时的心情变化。
2。列好作文提纲。可以把实验的过程分成四步: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按顺序写。
3.作文时要注意用词造句。不仅要把自己在实验时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等神情写具体,还要写好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和神情。
4.要把一堂实验课写清楚,写具体并不容易。习作时先要交代做实验要用哪些东西,老师是怎样提示的;接着写老师是怎么做的;再写做完实验后老师又是怎样提出一个又一个疑点,大家又是怎样争着回答的;最后写这堂实验课使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酌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难点: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写出“我”观察实验的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出老师和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淮备
做实验用的物品:一块手帕、酒精、盘子、火柴、一只大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讨论写作思路。
3.列作文提纲。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
2.导语 :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块手拍在*公司保了险,就是手帕上倒上酒精用火烧也烧不坏,因为“保过险”了。你相信吗?烧不坏的手帕(教师揭示课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大家拭目以待)
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教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出示下列三个问题:
①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②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②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倩变化“是怎样的?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先出示实验步骤:
①手帕放在盘子里,倒酒精,浸湿手帕;
②点燃盘于里的带酒精的手拍;
⑧酒精未燃尽之前,用大碗扣住盘子灭火;
④检查手拍有没有烧坏。
再按照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把一块手帕让学生看过(检查是不是布手帕)以后,放进一只盘子里,打开酒精瓶的盖子,把酒精(70%的浓度)倒入盘子,以没湿手拍为宜。然后,请学生注意教师要点火了。教师擦着了火柴,做敢点又不敢点的样子,停十秒钟,络于把盘于里的酒精点燃了,盘子里就升起熊熊的火焰,此时学生的心情紧张。几分钟后在酒精未烧完以前,取一只大碗,碗口向下迅速扣在盘子里,扑灭火焰。此时,教师问学生:“现在手帕烧坏了没有?”学生作出种种猜测性的回答。教师揭开扣着的碗,取出布手帕让大家看,布手帕竟然安然无恙,学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和兴奋。
3.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5.说明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然常识课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手帕浸透了酒精,燃烧时手帕没有被烧坏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解释,补充说明,使原因更明确。原因: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再说教师用的是70%的浓度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助燃烧,而留下30%的水分浸在布手帕里,只要这30%的水不烧于,手帕是不会烧坏的。
教师再说明白:这块手帕在*公司保了险是一句趣话,其实酒精里那30%的水分“保了险”。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手帕烧不坏的有趣实验,是科学知识发挥了神奇作用。
三、列作文提纲:
1.学习课文习作提示的第二部分,明确提纲的内容和顺序;
(按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四步来写)
2.学生列作文提纲。
3.指名交流,全班评议。
4.学生修改提纲,完善提纲。为下节课习作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部分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进行评议,评议后修改作文。
1.教师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得比较好的提纲,让学生讨论:这个提纲好在什么地方,写作时重点写什么?
(1)出示提纲:(投影片出示)
第一段:提问题。教师在实验前提了什么问题?
第二段:做实验。
①教师实验准备。
②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动作、实验的变化)
②学生观察实验(学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
第三段:出现奇迹。实验结果出现什么奇迹,师生的反应怎样?
第四段:明原因。师生共同说明原因。
(2)学生讨论。
(3)反馈学生讨论情况,师生共评,学生进一步修改提纲。
2.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要求。(不光
写实验时的惊奇、诧异、紧张、兴奋的心情,还要写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
3.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4.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3)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5.学生誊抄习作。
拓展阅读
1、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课堂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养成朗读的兴趣。
3、激发学生养成勤劳、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激发学生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谁知道它是什么?大家同意吗?
2、画手:老师请你上来把小手画在黑板上。(这小手胖乎乎的)告诉大家你都能用小手做什么?那大家说说这是一双什么样的小手?(不局限于课题)
3、导入:兰兰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板书:课题)全家人都喜欢,为什么呢?看大屏幕,仔细听听故事,你就知道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听完故事, 说说你都知道些什么?(交流)相机评价。说说兰兰是怎样一个小女孩?板书:勤快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老师相信你们不仅会听故事还是一些会读书的同学,对吗?
那老师问问你,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有了这些好办法,赶快翻到第6课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一读吧!老师说明了吗?
1、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看你们小组成员还有哪些生字没解决,大家帮帮他。会学习的小组可有奖励呀。(相机表扬奖励小旗)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读得很认真,看大屏幕,大声叫叫这些生字朋友的名字吧。(重读后鼻音)
谁能用这些字组个词,那就更棒了吗,能说句话吗
2、指名读生字
谁想告诉大家你都记住了哪些字?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
3、用这些好办法,大家做个识字游戏,咱们小组开火车读,如果你把生字读对了,就会开出美丽的小花,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花开的最多,谁就是优胜组,行吗?
四、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老师想问问大家,下面咱们要比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你们还能像刚才那样获胜吗?
1、先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一下,自己试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的序号标上,等一会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棒,行吗?
2、小学四年级数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教案设计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刚刚开学,同学们都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请大家打开书第6页,我们一起看一看,小明他们几个人制订了什么样的读书计划?在制订计划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 探索算法
1. 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插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女孩说:这本书共192页。小明说:我每天看32页。问题:小明几天可以看完?)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是怎么看书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计划呢?让学生自己计划每天看的页数,为后面学习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提供数据。
提问:怎样列式解答上面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9232)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每天看页这一条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小强要几天能够看完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其中最好包含需要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
2.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算理。
(1) 探索四舍法试商。
提问:怎样计算19232的商呢?先列出竖式。(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前面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启发: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呢?(可以)应该把32看作多少?(可以看作30)
提问: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来试商?(32比较接近30,所以,可以把32看作30)
教师在除数32上面用红粉笔板书:30。
再问: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商6)
讲解:这个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 32的商呢,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说这是试商。现在用6和除数32相乘。请大家接着往下算,把计算过程写在书上。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导。
反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谈话: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试商得出的6就是19232的商,说明试商正确。计算完成后,为了保证计算正确,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下面请大家独立验算。
指名完成验算,并安排学生把例题中横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谈话: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把除数32看作3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41,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3,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64呢?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32
41
53
64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30
那么,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几十几就看作几十,老师可暂时不纠正。
(2) 探索五入法试商。
利用学生提出的小强每天看39页这一条件,或教师自己提出这样的条件,让学生计算小强看这本书,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谈话:大家独立计算,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帮助学困生。
反馈:你是怎样试商的?
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把39看作30来试商;把39看作40来试商。
讨论:为什么要把39看作40来试商?
提问:刚才我们把除数39看作4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7,看作几十来试商?68呢?76呢?
师生共同填写表格(表略)。
比较:通过计算19239,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和19232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不同点:把32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把39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
3. 归纳试商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板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
同桌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把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 巩固运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集体订正。
谈话:书上把这几题的将除数所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用的,以后我们解题时可以把它记在心里,不要写出来。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 完成练习二第2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每天从17:00播到17:32表示什么?
4. 拓展题。
出示:2565□
(1) 要使商是4,□内可以是什么数字?(2)要使商是5,□内可以是什么数字?(3) 能不能使商等于6?
四、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题。
五、 总结延伸(略)
3、《在金色的沙滩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课文通过发生在金色海滩上,小姑娘和画家之间发生的三件事,表现了小姑娘助人为乐、诚实纯朴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3、出示幻灯。
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qún、jiā、jiāo
衣裙、画夹、礁石
qìn、jiāo、gē
沁出、焦急、搁在
sù、kàn、lòu
塑料、看着、漏出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2)课文讲了哪三件事?
5、填空练习。
(1)(、)为(、)看衣服。
(2)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
(3)画家故意把贝壳丢在地上要小姑娘捡,小姑娘(、)。
6、让学生找出以上三件事分别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第一件事:1~12自然段。
第二件事:13~17自然段。
第三件事:18~21自然段。
7、请三人各读一大段。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文中哪一段写了海滩美丽的景色?
(1)速读全文,找出有关内容。
(2)指名读第6自然段。
(3)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一望无际”是指一眼望不到边。
(4)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2、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等了多久?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1)同桌讨论学习。
(2)集体交流。
从以下语句可以看出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时间很长。
“太阳刚冒出海面。”
“太阳越升越高。”
“傻孩子,火热的太阳会把你晒坏的。你回家吧,东西搁在这儿,我给你看着。”
“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
“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3、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等了那么长时间,心里非常焦急,但是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1)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因为小姑娘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所以她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
(2)通过这件事看出小姑娘有什么品质?
体现小姑娘乐于助人和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4、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红了”是因为他没有料到小姑娘会这样做,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小姑娘有着这样一颗金子般的心,有这样纯洁美好的心灵,画家被真诚深深感动了。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写了几件事?
2、从这三件事中,你体会出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创设情境,配乐朗诵。
(1)文中出现几个角色?
(2)要读出什么语气。
(3)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使同学们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去领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4、《在金色的沙滩上》教学设计
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清晰,在优美的风景衬托下,讲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用范读、导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1、认识“沫、肠”等生字,会写“拾、碧”等字,理解生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自读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不要回报,体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难点: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具准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插图,谈话引入
1、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谁在哪里,干什么?
2、揭示课题。看了插图和题目,你能看出什么?你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5、快速默读,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7、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看课后字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你能示范写一写吗?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时间发展。)用横线画出每部分表示时间的词句。
2、学习1~6 自然段。
(1)指名读1~6 自然段,想: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叔叔,帮他看衣服呢?
(2)指导朗读“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望着画家游向礁石”。 体会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3)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3、学习7~12 自然段。
(1)自由读7~12 自然段,想:好心的老伯伯叫小姑娘回家,她为什么不肯?
(2)默读7~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小姑娘神态、动作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括号括出老伯伯的话。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的焦急、耐心和做事认真。
4、学习13~20 自然段。
(1)指名读13~20 自然段,其他同学想: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小组交流讨论。
(3)默读13~20 自然段,用“ ”标出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用横线标出小姑娘的话,用括号括出叔叔的话。
(4)自由练读小姑娘的话,想想她是怎样说这些话的?
(5)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叔叔的话,女同学读小姑娘的话,感受当时的情景。
(6)自由分角色组合读;指名表演读。
(7)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画家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请你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读,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
2、朗读全文,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你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吗?为什么?
2、比较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