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0

《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课件(春姑娘动画)

一、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春姑娘花枝招展,拖着轻盈的身子来到了人间,用好奇的眼睛环顾着大地,并用清脆的嗓音说着:孩子们,让我带领你们去游览春天的芳草园──盛开着鲜花的语文园地吧;尽情地去采集知识的芬芳,尝一尝知识的甘甜吧!

2、出示课题:

3、师:孩子们,准备好了吧!师生并作准备出发的动作。

[设计意图:将春姑娘的信息比作语园地的学习,既充满了儿童情趣,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1、演示春姑娘轻盈的来到了第一片芳草园,翻转鲜花绿草呈现“我的发现”之花。口号:“我的发现,睁开智慧的双眼!”

2、出示三组合体字,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字音,并出示小伙伴的话:“我发现了每组字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4、汇报交流。

5、扩展: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字(从、鑫、磊、淼、犇)。

[设计意图:尊重主体体验,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体验,让学生充分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感悟汉字的形体之美。]

6、师:又学到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百草园中的花香吗?(学生做闻花香的表情)

[设计意图:言语的赏识,动作的充分展露,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春姑娘飞到第二片芳草园,翻开鲜花绿草,呈现“日积月累”之花,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1、读读议议:

⑴ 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⑵ 小组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⑶ 汇报交流(熟字减偏旁)

⑷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变枯燥为生动有趣的识字,提高了识字的兴趣]

⑸ 扩展:鼓励学生用字说词说句练习。

[设计意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在生活中用字、用词,加强了学生口语的积累。]

2、读读记记:

⑴ 自由读词,说说词语的意思。

⑵ 做连线练习。

雷声 灿烂 随风 扑鼻

倾盆 大作 芬芳 相向

阳光 大雨 黑白 舞动

⑶ 填空练习:

泉水( ) 琴声( )

枝叶( ) 空气( )

3、读读背背:

⑴ 自由读,边读边想: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⑵ 指名读,教师给予指导。

⑶ 在小组内背诵,组长带领。

⑷ 进行背诵竞赛:

老师说出某个句子的大意,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谚语。

⑸ 评选优胜者。

[设计意图:词语搭配练习、比赛背谚语等学习方式,具体到语句中感悟,生动的情境中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总结,课堂延伸

师:踏着春姑娘的足迹,你们觉得春天的百花园香吗?春天的芳草地美吗?

演示春姑娘继续在语文园中游览(后有“展示台”等栏目),“我们是轻盈的小天使,知识的鲜花在这里盛开,知识的香味在这里散发──啊!春天真美!”

歌唱:《春天在哪里》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不断参与发现、探究、积累,让知识充满情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新课改的核心。]

拓展阅读

1、五年级下册爱你中国汉字

一、整体感知课

1. 读课题,课题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读课,遇到生字或不熟悉的方多读几遍。

3. 自读课,勾画出生字词。

4. 抽查生字的自情况。

5. 默读课,思考:汉字哪些方奇特?

、细读课

1. 读课,第1段,看看其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 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 汉字是独特性格的精灵,它哪些方面独特?阅读第2、3段,然后说一说。

4.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韵。

读读句子,汉字带给们哪些联想。

你还从哪些字中联想到什么?

5. 书法家笔下的字变化无穷。

出示句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

你从中体会到句子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6. 汉字带来诗的灵性。

读第3段,为什么说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7. 课最后两段写了什么?读课

8. 理解句子“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一样,真的钟情们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9. 读全,思考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拓展

你了解哪些汉字的知识?☆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丰富和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早在6000年前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画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做是原始的中国字。

2、初《背影》优质课

一、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生品味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掘深深的父爱,陶冶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言,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的暗线,者和谐统一,体会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四、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整体感知全,梳理章的层次

(一)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者,遗憾的是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们就来一篇质兼美的纪实散,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本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们应认真阅读、习。请同们把课朗读一遍。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代著名的散家、诗人、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称他“有骨气”。表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

(三)通读课,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体会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部分(第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背影,表达了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

内容:研读1-3小节,初步体会情感

(一)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不禁簌簌流下泪”,是为什么?

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分析第

(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课时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研读课,体会训练点。

1、引导第一段,体会习方法。

指读课,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方标出来。

生听读后讨论,师启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配乐范读----生练读----个别读

2、结合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第三段。

生通过自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朗读课

3、师在前三段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言,放录音,投影,创情境,和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章的感情推向**,加深生对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生的背诵兴趣,让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生进行构思。

4、《盘古开天》第课时

版课程标准小实验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

任务分析:

本课所在的这组材以“中华传统化”为专题,本想象丰富奇特,气魄极大,朴素的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它围绕一个“变”字,先写天的形成,而后着重写盘古运用他的力量和智慧“开天辟”。课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时,要引导生注意章在言表达上的特点,要使生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的重点是引导生了解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激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了解中华传统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习对象是小三年级的生,他们已经掌握一些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习和探究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基础。而本课又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故事,中神奇想象的句,很容易激起生情感上的共鸣;生动准确的言表达是生理解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生思维的兴奋点。

1、读懂课,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中优美的词句,激起阅读神话传说的兴趣。

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实践活动,引领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优美的言。

一、回顾导入,讲述大意

1、同们,这节课们继续习《盘古开天》,混沌的宇宙中,盘古沉睡了10万8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会怎样生呢?谁能按顺序简单的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2、指名讲故事大概内容。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盘古用斧子劈开天,然后用头顶天,用脚蹬,使天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3、你们讲的真好。这节课就让们再次走进神话故事,仔细读课,读懂这个故事。

、研读,感受盘古的英雄形象

(一)1、自由读2-5节,如果把一篇章能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神话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指名读

2、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就更了不起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个词?

板:创造

指导读好创造这个词

3、再读重点句,

4、存疑: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第节,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在带给你体会的句子上就做上记号。

(很多同都做上了记号,做记号,表明你在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关键句子)

交流用最简洁的一个字来回答。板:难

2、哪些词句带给你这种体会?读给大家听一听。

1)、出示:他见周围…………

从劈字看出,很难,因为要用力板难劈

你能抓住动作来体会,能把她用力劈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读:你抡的是一把小斧子,只能劈柴,不能劈天。

你这样能劈的开天吗?――猛劈

师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只听一声巨响,…………

:从“渐渐、慢慢、缓缓”知道天分开很难

师:把这种难(分)板:读出来(指导读得慢、艰难)

读着读着,中有几对反义词,你了没有?

点红反义词

指浊: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浊的?……

是的,一般来说,浊的东西是们看到的混的,稍微要重一点,清的东西会往上升,这两种不同的东西你能通过读,让不需要眼睛,只靠耳朵就能辨别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轻的东西读得轻,向上飘的感觉,重的东西读得重,好像往下沉,

齐读句子。

(三)自由读第三节:思考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板:

1示句子:天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

从“头顶着天,脚蹬着“知道他很,因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板书:顶天蹬

看图:这就是盘古顶天蹬的画面,谁能像他那样做一做。

指名上台表演。指导用力蹬,这样才可以读得用力。

生要不要休息?

比较:同们,你们刚才顶的仅仅是一分钟,盘古顶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网上查)

联系上下

从“不知过了多少年知道”

引读:真会读书,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

一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生读……盘古真呀,得——指名说

(四)习第四节

1、天终于成形,盘古却得倒了下去,这一倒,盘古的身体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变成了什么呢?好好读这一段,同桌两人,一个读盘古的身体部位,一个接变成了什么?

同桌互相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难怪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话

1、盘古仅仅变成风云、花草……,他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指名说

2、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

老师把句式进行改变,咱们合作读,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字带给们的心灵震撼。师生分读。背下来

3、让们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

4、什么都没有的宇宙就是开头说的“混沌一片”,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盘古说?写下来。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们,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

是的,这是个神话,盘古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以前,在科技术不达的时候,有些自然象无法解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在国传统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化遗产。

《民族化千字》里这样写着: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厚,乾坤朗朗。

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重光。夸父逐,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厚流光。

六、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得好的词抄下来3、看神话故事

板书:

宇宙混沌

化成万物

美丽宇宙

5、初上册《蜡烛》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和难点】

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课时。

讨论法。

1、生查找有关第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

拂晓 瓦砾 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导入

1、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整体把握

1、生朗读课,把握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19

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的坟头。

2、默读课,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字,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联系课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点击查看更多《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105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