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书节手抄报
四月二十号的语文课,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四月二十三号是什么日子吗?”,大家都说不知道。老师告诉我们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唉,我们真有点孤陋寡闻!老师说。孩子们,不要自责自怨,因为许多人至今还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这个日子的设立就是为了唤起更多的人投入到阅读当中去,今天你们知道了,就准备准备,在4.23那天,大家展示展示自己的才艺来纪念纪念。
下课后,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议论自己准备什么“节目”。
正日子很快到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鲜红的大字“读书节”。第一个上台展示的是李晓超,他很激动,他刚要开始,老师说:“等等!”,老师拿来相机。李晓超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故事,赢得了大家一片掌声。
该我展示了,我紧张又激动地给大家仔细地介绍了我做的书签和一幅剪纸,老师夸我书签上写的“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太有意义了。同学们毫不吝啬地给予我一阵热烈的掌声。
万红山独唱完毕,小精灵余志娴了上台展示,她也做了一个书签,上面写着:“我扑到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
同学们各显其能,一一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好戏”,老师用相机捕捉着同学们的一个个精彩目的瞬间……,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祥和。
一节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语文老师用一句名言做了小结:“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老师最后还给我们合了影。
这一天铭刻在我12岁的记忆中,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平生的第一个读书节!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拓展阅读
1、中秋节手抄报: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又名团圆节,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吃完了晚饭,来到屋顶花园赏月。爸爸拿了张小方桌,妈妈端了一盘月饼上来,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等待月亮出来。
大约过了一两盏茶的工夫,那带着一圈圈光晕的月亮终于从山后探出了金黄色的笑脸,徐徐上升着,随着不断地升高,月儿的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像一个大银盘高挂在天上,把银辉洒向大地。而晴朗的天空更像一匹柔美又光滑的蓝色锦缎,把银盘衬托得美丽无比,望着那皎洁的月亮,我脑海中闪出了无穷的遐想。
广寒宫的小玉免和嫦娥,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那是多么动人的传说!如今虽然宇航员已不只一次证明了月球上根本没有人迹,但嫦娥奔月,却依然有着它无限的魅力。
望着那圆圆的'月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我不禁默默祝福: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像月儿一样团团圆圆。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简单读书手抄报设计图
1.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学习——永远不晚。 作者:高尔基
3.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作者:加菲劳
4.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作者:赫尔普斯
5.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作者:孟德斯鸠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作者:(春秋)孔丘
7.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 作者:高尔基
8.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 作者:(英国)谚语
9.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作者:余秋雨
3、读书会手抄报
读书会是六年级读书手抄报资料,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知道世界读书日的由来吗?你最近读书了吗?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相信很多人有听过这句话,书本带给我们的知识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书本可以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让我们由内而外的散发一种气质,阅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儒雅,这就是书本的魅力。下面是关于我的读书手抄报的内容,**!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
今天的我,已度过了十三个春秋。十三个春秋中,书所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乐趣、泪水、心*与新的一番见解。
数学书中的养料将脑空间扩充,书里的内容是内容是衔接在一起的,不能遗失任何的“花”,都必须用养料来养着;语文书就是那万花筒了,书中的内容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在老师的万花筒下看,它们都“活”了,不停在书中翻腾着。
其实我们读书,并不是我们去读它,而是应该让它来“读”我们。
读名著的过程,有时会枯燥,只是因为你封闭了自己的心无法解开自己的枷锁,便是把心死死地封住了,让书无法来“读”我们。所谓“书来读我们”,就是自失。忘情地看,投入到此时的环境中,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只有让书“读”你,你才能够理解知识,灵活巧妙的运用。
书籍就像高不可攀的崖壁,虽高,但其中却会收到一些“奇珍异宝”。
像《红楼梦》中的人物,曹雪芹先生把他们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这些人物活灵活现的浮现于书中。书中十二金钗所写的诗句,耐人寻味。
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誓死为刘备效忠,可惜英年早逝,*劳过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历经苦难,取得真经。虽然都看到过那些被拍成电视剧的,可到书中一看,才发现电视剧并没有把一些人物*格。精*片段描写出,没有书中人物的神韵了。电视剧虽然好看,但会把我们误导,有些是不符合历史的。
我以书为友,我以书为贵;读书以心拟,用心感于书。
读书是快乐的作文
读书是快乐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写好作文,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新知识。
记得有一次,妈妈把我送到阅读班去上课。在不远处,就能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是那么的动听,那么的宏亮。一走进教室,同学们还在认真地读书,好像不知道我进来似的,开始写作文了,同学们只顾着写作文,头也不抬,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这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快乐。
还有一次,我们阅读班考试了,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万一我考得不好怎么办?兴奋的是我要是考到第一名就可以上提高班啦!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一样忐忑不安。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就到了考试的那一天,我慢吞吞地进了考场,详细地看了看试卷,心里开心地想:这都是我在课外书上看过的知识,肯定会考满分的,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做完了,便交给了老师,光*似箭,是报成绩的那一天了,我心里“咚咚”地响着,终于报到我了,当我听到我是100分时,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又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快乐。
读书是快乐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写好作文,又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知识,我真爱读书啊!
同学们喜欢阅读吗?其实阅读也是一种修身养心的方法,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够安*下来看会书其实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用心去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本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书本中才能有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下面是关于爱读书手抄报的内容,**!
关于读书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一寸金。(已春深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读书故事
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