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拓展阅读
1、苏轼《浣溪沙》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③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注释】 ①蕲(qi其)水清泉寺: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在黄冈东。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在黄州得臂肿病,去麻桥求庞安常就医,此人耳聋,但医道高明,苏在庞家留居数日,针疗得愈。嗣后,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那里有“王逸少(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东坡志林》卷一)。这首词就是游览了清泉寺后写的。②兰芽:兰草初生的嫩芽。萧萧,同潇潇,形容细雨下个不停。子规,即杜鹃鸟。③再少(shao哨):重返青春或返老还童。门前流水尚能西: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江河都是从西向东流,自古就有“大江东去”之说。但兰溪地方却是从东向西,由此作者联想到,人的生命也能返老还童。《东坡志林》卷一引此句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似是赠庞诗的初稿。④“休将”句:这句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象古人那样徒然悲叹岁月流逝、自伤衰老。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译文】 山下兰草的嫩芽浸在溪水里,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黄昏细雨中杜鹃声声啼。谁说人生不能返老还童?请看门前溪水也能流向西!休在老年时为流逝的光阴悲泣叹息。
【总案】 这首小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正值苏轼谪居黄州,处于逆境之时。尽管如此,当欢快的兰溪从脚下淌过,兰草丛生的嫩芽撩拨着生命的琴弦,置身在松林间洁净的沙路上,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聆听着乡间树林里传来的杜鹃美妙的啼鸣时,他从这大自然的音响、新生和不息的运行中获得永生的启迪,一种人多么美好的生命之歌涌上心头,落于笔端,这是人类的不朽的精神财富,这种对失去了的青春的热情呼唤,对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的人,都是一个永恒的鼓舞。
2、《唐宋五代词·李璟·摊破浣溪沙》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菡萏香销翠叶残①。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②,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③。小楼吹彻玉笙寒④。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草虫图 【元】 钱选 美国底特律美术馆藏
注释①菡萏:荷花。《尔雅·释草》:“(荷),其华菡萏。”②韶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指汉代的鸡鹿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在本词中泛指边塞。《汉书·匈奴传下》:“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后汉书·和帝纪》:“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李贤注:“今在朔方窳浑县北。阚骃《十三州志》云:‘窳浑县有大道,西北出鸡鹿塞。’”④吹彻:吹遍所有的曲子。彻:唐代大曲的最后一曲。
鉴赏李璟,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升元七年(943)李昪过世,李璟继位,改元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又为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他治国软弱无能,却有较高的文艺修养,喜好读书,书法也不错。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李璟的词流传到现在的仅有四首:《应天长》(一钩新月临汝镜)、《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浣溪沙》两首,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这首《浣溪沙》,以“细雨”“小楼”两句得名,全词悲凉凄清,情调感伤,脍炙人口,堪称李璟四首之冠。
这首词的作年不详。宋马令《南唐书·王感化传》:“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部,为歌板色。元宗嗣位,宴乐击鞠不辍。尝乘醉命感化奏水调词,感化唯歌‘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者数四。元宗辄悟。”“元宗尝作《浣溪沙》二阕,手写赐感化。”其中一首即是这首词。这样看,这首词好像是在即位之初写的。然马令《南唐书·*与传》又载:“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综合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和引申出的丰富内在含义,后一说法可信度更高。
上阕写景物。菡萏,即是荷花。荷花落尽,荷叶凋零,香气消失,深秋的西风穿过绿波,使人发愁。在这片衰败的景象中,美好的时光逝去了,随着时光一起消失的,还有人的青春。人憔悴了,也不堪去看那花叶的凋零了。王国维独独欣赏这词的上半阕,《人间词话》所谓:“‘菡萏,西风’,大有《离**》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小楼’,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而我们不妨想到,李璟的不幸遭遇和悲痛心情,岂止是美人迟暮之感,更甚的是他的身世之悲和哀世之恸啊! 上半阕是即景生情,从景物中引起愁思。头两句就传授了一种基本的艺术手段,就是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王国维论词的境界:“昔人说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区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菡萏”两句,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蕴涵的是诗人博大深沉的悲哀,比起下阕毫不逊色。
下阕写人事,怀远思人。在睡梦中到遥远的边关去找寻想念的人,醒来时,细雨迷蒙,正和梦境的迷离相配合。悄悄起来,在小楼上吹笙,只是任凭这笙吹得再久,也难吹尽这相思,也难吹破这寂寞和哀愁。笙吹久了,这管口的暖气也凉了,她的心也彻底地冷了,只任“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究竟泪有多少,恨有多少,到此戛然而止,只淡淡的一句“倚阑干”。以至淡之语,承至浓之情,这思念的背后又承载着多少家国之痛、乱世感伤,含蕴不尽! 而“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一千古名句,在当时就已经被推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雪浪斋日记》:“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安石把李璟的词误作李煜,但也赞赏“细雨”两句。
全词修饰较少,意象虽稍密,但毫不滞重,视镜转换虽快,但意脉却流畅而不破碎,“小楼”一句,真有寒气袭人之感。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所写,不再是弃妇,而是思妇的感伤,这种感伤身世和家国之痛联系在一起,更容易引起后世身处离乱中文士的感触。其抒情主人公既可为女性,也可为作者本人,内涵丰富。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谓词至李璟之子、南唐后主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意指后主之前文人士大夫之词虽已常见,但多半纯是“代女性立言”,写艳情离愁,为酒筵间歌儿舞女而作,其立意格调与文人词出现之前女伶乐工所作所唱之词并无本质差异。至李后主始自抒其作为一代亡国之君的悲恨之身世情怀。然而上述李璟之词,已经多少吐露出“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信息。(朱铭)
集评明·沈际飞:“‘塞远’‘笙寒’二句,字字秋矣。”(《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清·陈廷焯:“南唐中主《山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右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清·黄苏:“按:‘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结末‘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蓼园词选》)
俞陛云:“冯延巳对中主语,极推重‘小楼’七字,谓胜于己作。今就词境论:‘小楼’句因极绮思清愁,而冯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托思空灵,胜于中主,冯语殆媚兹一人耶?”(《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吴梅:“中宗诸作,自以《山花子》二首为最……此词之佳,在于沉郁……其顿挫空灵处,全是情景融洽,不事雕琢,凄然欲绝。”(《词学通论》)
链接词牌《浣溪沙》。《浣溪沙》相传以春秋时期越国的浣纱美女西施而得名。《浣溪沙》又称为《小庭花》《满院春》《醉木犀》《霜菊黄》《广寒枝》《清和风》《怨啼鹃》等。双调,四十二字,上下片各七言三句,上片三或二平韵,下片两平韵;也有上下各用三仄韵的,下片的一、二句要求对仗。
词调中的“摊破”与“添字”。在词调中,“摊破”的意思就是将原来某一个曲调,通过增字或衍声,另外变成一个新的曲调,但仍旧用原来的调名,只是再加上“摊破”二字,以示区别。“摊破”是兼有文字和音乐两个方面,若只有文字方面的增加,那就是“添字”。在词调中最常见的就是《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南唐中主李璟的名作《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其例,清万树《词律》卷三:“此调本以《浣溪沙》原调结句,破七字为十字,故名《摊破浣溪沙》。”
3、陈曾寿《浣溪沙·孤山看梅》原文赏析
心醉孤山几树霉。有阑干处有横斜。几回坚坐送年华。似此风光惟强洒,无多涕泪一当花。笛声何苦怨天涯。
杭州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一山盘郁,便是有名的孤山。孤山海拔仅三十八米,但周围景色秀丽,文物荟萃,平湖秋月、西冷印社、文澜阁、放鹤亭,参差其间。山麓多梅,所以又名梅屿。宋代诗人林逋,拒绝宋真宗的征召,隐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传说。由此可见,孤山之“孤”,不仅是“山不连陵”的地形,从人文角度看,还有不与流俗为伍的涵意吧。
孤山梅树丛丛,梅花簇簇,放眼望去,颇有云蒸霞蔚的气象,加上幽香阵阵,沁人肺腑,真令人陶醉。陈曾寿徘徊孤山,探梅赏梅,“心醉孤山几树霞”,写得十分真切。“心醉”,是为了梅花,也是倾倒于林和靖这样不为名利所动的人品。明人张岱在《补孤山种梅序》中说得好:“地有高人,品格与山川并重;亭遗古迹,梅花与姓氏俱香。”接着“有阑干处有横斜”,暗点林和靖。其一,“有阑干处”,似可理解为放鹤亭,因为这里的梅花特别繁茂。其二,“有横斜”,指梅花,语出林和靖咏梅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横斜”代梅花,显出梅花风姿,疏疏朗朗,虬枝逸出。“阑干”和“横斜”并用,表现交错重合之美。如此美景,“几回坚坐送年华”。“坚坐”说明“心醉”的程度。年华消逝于赏心悦目之中,毕竟有虚度岁月的落寞之感,由此引起下片的惆怅之情。
“似此风光惟强洒,无多涕泪一当花。”突出了环境与心情的矛盾。如此风光,只得勉力喝酒,否则有负于造物之主。这不是开怀畅饮,倒有借酒浇愁之意。涕泪已经不多,不要对梅花而落吧,点出哀愁由来已久,有沉痛之感。“笛声何苦怨天涯”,故作洒脱之语,何苦用笛声来表示沦落天涯的哀伤呢?这正好点明愁思来自思乡。词人为湖北薪水人,在杭州孤山赏梅,难忘故乡之情。孤山之“孤”,也会引起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怀乡之情油然而生,自在情理之中。
4、《浣花溪记·〔明〕钟惺》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为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钟伯敬合集》
如其所记,该文作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十月十七日。时钟惺奉使四川,故往来夔府巴渝浣溪间。是日,终得摆脱*应酬之俗务,清晨出游,悄然独往。心源既无滓淀,则觉满目清幽;天地之间,难辨主客。
游记作顺叙,视线始终踪溪而下。始出南门,略一远眺,其飘逸风姿已尽收眼底。正如翠娱阁主人陆云龙所言:“景色小,不堪大布置。”因而所状之貌,唯其玲珑纤巧;所拟之色,唯其碧透澄澈,潆回蜿蜒,要以清逸取胜。
随着信步走入如画之风景,浣花溪在两岸苍翠竹柏和桃源人家的掩映之下,反显得时远时近,或断或续,虽有只缘身在之叹,然毕竟唯有此刻,溪之清华水木才显得伸手可以触摸,敞怀可以呼吸。淘汰心胸,正在此中。
度桥过亭,缘溪而下,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杜工部祠。所游之溪既以杜之浣花居名,感亦必由杜之出处遭际而发:一个人即使在失意之际犹能使自己的情意不躁不乱,胸中之悠然穆然,不离山水文章而得之,则他就是一个意志健全的人,必能自立于世。钟惺当时初涉宦途,因此将之视作理想人格,时时用来炼性。次年,他在与友人蔡复一的书中,还将这种胆坚识透的理想人格概括为“幽恬渊净者”。
5、《浣溪纱·清·王士禛》原文与赏析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桡(rao)〕船浆。〔平山〕指平山堂,是扬州游览胜地。据《红桥游记》载:“游入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
这首词是作者任官扬州时,于壬寅季夏之望,同箨庵(袁玲)等诸子偶然漾舟,酒阑兴极而成。主要写作者在画船上观看红桥景色,发怀古之幽思。
首句用一“引”字,将白翎鸟、红荷、画舫三种色彩艳丽的景物联系起来,活跃于眼前,使静者生动,动者而静。画舫似乎由白翎鸟与红荷导引着行驶。含蓄地表达出自然景物的无穷诱力。作者的游兴与景物融合,置身红桥美景之中被吸引以至迷恋的情景,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感受到景致的无限优美。收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如果首句作者是用工笔彩绘来描写红桥两岸的绚丽风光,那么第二句则是用富有神韵的水墨山水画来显示红桥下景致的朦胧美。那宛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艳服,流照明镜中的红桥,此刻笼罩在垂杨影里。真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似真似幻,若即若离,“笔墨之外”意境清远,蕴藉深沉,寄寓隽永。尤其是第三句发怀古幽思,魅力无穷。从古至今,扬州这座历史名城,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往事啊!欲回首,怎不叫人黯然魂消呢?朱孝臧在《彊村语业》中题:“消魂极,绝代阮亭诗。”评价并非夸饰,它与作者经历契合。作者在明亡时虽然年仅十一,但壬午之难血淋淋的记忆尚在,明王朝覆灭的悲痛犹新。故国之情难忘。入清后,仕途一帆风顺。任官扬州,领略着扬州秀丽风光,凭吊扬州古迹时,感情分外复杂。词中用“魂消”朦胧委婉地吞吐着幽思,正是作者“兴会神到”咏出的佳句,所以能赢得“游人争唱”。
作者泛舟红桥,远处可见扬州又一游览胜地平山堂。这里七、八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是胜游时节。然而作者遥望平山堂,却是路漫漫,水迢迢,雁失群,人添愁。为何愁?是“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观昔,亦有然邪?”山水清音,为何增怀古凭吊者徘徊感叹呢?是“予与诸子聚散不恒”吗?当哀乐之交乘于中,作者如何排遣新愁呢?“分付广陵潮”。分别交付给潮水,十分微妙、深邃。一部分交付给广陵的潮水,任其起伏,掀起层层波澜,然后沉入茫茫的江海;另一部分交付给广陵散曲,任其如泣如诉,如涛如潮的弹奏,或象三国时嵇康那样,临刑前索琴弹广陵散曲,将对专权者的满腔愤懑通过琴曲倾泻出来,流传于世。词以“潮”字收束,扩宽了诗词的内涵,留给读者无垠的联想天地。这正体现了作者清远空寂的独特诗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