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二课时的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难点:
理解集体大逃亡、家常便饭等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题目
2、回忆:人们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太阳系的“孪生兄弟”(指名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 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二、 精讲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讲解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出示课件)
2、默读第三—五自然段,思考:火星水来源的两种猜测是什么。(指名回答)
A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火星和地球最初的情况。
B当时,太阳系内有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时经常发生的事情,这跟火星上的水来源有什么影响呢?引入第四自然段。
C学习第五自然段
3、学习第三段(6-8自然段)
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
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A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了解设问句的过渡和它的作用
B小组朗读第七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把火星不能留住生命的原因划出来。
C划出具体描述火星的水蒸发成气体离开火星表面的过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形象化的写法。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看课文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
(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三 、 课文小结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们敞开着。
四、课外作业:1、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五、板书设计:
相似处: 四个同样……
差异处:地球:有水和生命存在
火星:水没留住;生命?(谜)
拓展阅读
1、最大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2、《雨点儿》一年级语文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雨点与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3、会写“半、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雨点与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反思
教学目标是否能体现三个维度之间的和谐。
三条都是关于知识技能的目标没有涉及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教学目标没有体现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三维融合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孤立地从每一个方面进行,而是在一个环节中体现三个维度的融合。良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开火车读,评议、正音。
〖反思
识字和阅读应该是相互统一,互相补充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阅读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意。
在这个复习活动中,识字复习强调了词语的再现,但趣味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且与文分离,不利于学生进入文本。
是否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提出读书要求:边读边想,你从他俩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自由读。
3、检查识字情况: 逐个出示“空、问、答、地、方”,分别指名读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4、 指导读问句。
⑴ 谁能把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的话读一下?
指名读,生评议(他读得像在问人家吗?);再指名读,学生再评议,;教师范读,;全班朗读此问句。
⑵ 小雨点儿是怎么问大雨点儿的?
指名读。(注意问的语调)你听明白小雨点儿到底想问什么了吗?
5、指导朗读。
⑴ 借助书中插图体会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心情。
⑵ 学生看书,听老师范读。(让学生比较哪句是高兴时说的话)
⑶ 学生练读小雨点儿的话。
⑷ 学生自己试读大雨点儿的话。指名读,学生评议。
⑸ 齐读2、3、4自然段,体会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感情。
⑹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⑺ (出示课件)以小组为单位给动画中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配音。
6、质疑:听完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要问他俩吗?
7、课间操:《小雨沙沙》。(配种子发芽的动画)
〖反思
这是整篇课文的中心部分。在这部分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主导线索有些混乱。阅读──识字──阅读。识字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课时。如果以教学“问”作为主线,会更好。可以先学什么是问句,雨点问了什么?怎么读出问的语气?
2、没有体现“学生学”为主。在这个预设中学生只是学习的随从,跟着老师一步步走。如果让学生把自己就当作雨点,问“你们说了什么?”然后通过大量朗读训练,情境朗读可能会更好。
3、在朗读练习中,是否可以更多地给学生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让学生分角色给动画片配音,这个活动学生很喜欢,但是学生在活动中还是在“演”而不是真正把自己当作雨点,所以,我觉得在朗读中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大雨点小雨点遇到了,你们先打个招呼(这样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你们离得很远,该怎么说呢?(要大声)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对话和生活中的口语交际相结合,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3、《小草和大树》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小草和大树》是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叙写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在逆境中奋发努力、脱颖而出的艰辛历程,歌颂了逆境成才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主人公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与本单元另三篇课文一起,共同表达了“奋斗与生存”的教育主题。课文比喻贴切,注重以人物反映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映衬人物细腻、真实的思想行为。
学习目标:
1、品味“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等两个比喻句的含义,并组织语言恰当表达出来。
2、能组织书面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夏洛缔取得成功给自己的启示。
学习重点和难点:
品味“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等比喻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
二、举一:由“逆”字引读全文,品读“像一朵………”比喻句的含义。
课文中有一句直接赞美主人公的句子,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找出这句话。指名读。
(一)、仙人掌的“逆境”。
师:第二个句子中这里有两个生字(“堪”、“逆”)。
这两个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这样的,请做一下判断,选择意思。
出示:堪可以;忍受
逆:背叛;方向相反,与“顺”相反;不听从;迎接
生:“堪”应该选择“可以”的意思;“逆”选择“方向相反,与‘顺’相反”的意思,“逆境”就是指极不顺利的境遇.
师(板书 逆境)仙人掌生活的环境是―――仙人掌的确生活在逆境中。见过仙人掌花吗?这么美的仙人掌花开放在气候恶劣的沙漠里,我们觉得仙人掌花----
(二)、夏洛蒂的“逆境”
1、自主学习
师:那么夏洛蒂又是处于什么样的逆境之中艰辛地生活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有关主人公在逆境中艰辛生存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反馈,品读句子.
(1)家庭不幸的逆境
失去了母亲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母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从此,她的生活更加艰辛。根据下列句式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出示)
夏日炎炎,别的孩子(),而夏洛蒂();寒冬腊月,别的孩子(),而夏洛蒂()。
指名交流。
(2)遭遇训诫的逆境
等待夏洛蒂的不仅仅只是家庭不幸带来的逆境,还有更多的不幸。
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寄给当时鼎鼎大名的桂冠诗人,希望得到前辈的指导,没想到的是得到的是一盆冰冷的水从头浇到脚,让她冷到了心里。
师:是的,我们看课文这样的描写。(出示)请一位学生读一读
她苦苦的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等到一封远不至她失望的回信,诗稿原样退回,**塞还以傲慢的冰冷冷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指名交流,读出自己的'感受。
夏洛蒂遇到了如此不可思议的逆境,**塞的回信像是一把利剑,把她的心刺得鲜血淋淋。在**塞看来,妇女应当服从*的安排甘心去做小草,而不应去追求大树的事业,妄想当什么文学家。命运继续捉弄夏洛蒂,“逆境”还依然与她相伴----
(3)出版失败的逆境
板书:
家庭,遭不幸
写诗,遇嘲讽
出版,又失败
师:这些就是夏落蒂三姐妹的逆境,然而,她们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是―――用书本上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回答后,再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有关的话语)
师:我们为她们创造的成绩而兴奋,大家把那份喜悦送进自己的朗读中。(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个别学生展示朗读)
3、准确表达比喻句的含义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开始的一句话,一齐读―――
出示: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
最后,她取得了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成绩,上面的比喻句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她们的成绩,就是――――“壮丽”、“傲放。”
师: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学习语文重要的就是学习恰当的表达,谁能够对照着板书,把这个形象准确的比喻句的含义说给大家听。
(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把语言组织通顺、清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习得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的时候可以联系全文的内容找到有关的句子来理解。
三、反三:品读难句二“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的含义。
4、二年级《爱发脾气的孩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材简介
《爱发脾气的孩子》主要讲了一个爱发脾气的男孩子,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雷霆。后来,在爸爸的启发教育下,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再也不乱发脾气了。从而揭示了做人的道理: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告诉的做人道理。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懂得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能乱发脾气。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 认读生字宝宝。
2、 同学们,上节课语文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男孩,他是一个样的男孩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请同学们翻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哪一部分看出这个男孩爱发脾气的呢?哪个词语看出他可真是个爱发脾气的男孩吗?
2、能不能用你的`朗读,你的声音,让大家听出来他的爱发脾气呢?(生有感情的朗读) 3、这个男孩面对自己的这个缺点,面对爸爸的批评,他的态度有是怎么样的呢?(满不在乎)你能为大家读读这个句子吗?什么叫“满不在乎”?
4、你能学学这个男孩,用一点也不在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指导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5、后来爸爸用了什么办法?
6、这个男孩又是怎么做的?
7、思考讨论:男孩儿的爸爸为什么要交给他钉子、锤子,让他发脾气时往木桩上钉钉子,道歉了再拔出来?8、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部分中关于时间的词语。(很快,过了一段时间,后来,终于有一天)9、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很快”“过了一段时间”“到后来”要读得慢些,强调些,让学生感受到男孩儿改毛病的过程是比较长的。10、在这些不同的时间段,木桩上的钉子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能说明什么?请你和同桌之间说一说。
11、指导读第6自然段,要注意读出难过,伤心,后悔的语气,并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1)思考:男孩儿为什么不需要钉子、锤子了?男孩儿不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自己与别人谈谈发脾气带来的害处。
(3)请大家把心里想的话告诉小男孩。
三、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你是怎么对待的?
2、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呢?
要学会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宽容、真心地对待别人。
五、板书设计
道歉时 拔 钉子
5、最大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