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过秦论》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第一教时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预习指导

印发预习学案,以学生自学为主。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椙?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方面多次提出*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府库空虚,*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守战之具()

②会盟()重宝()

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

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身死”后面省略了词;“为天下笑者,何也?”是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附」练习答案

(1)①zòngyíngcóngchéngshèng

②Nìngnìngníngyuèlè

③Zháidíshàozhàotiánxiān

④qūnqínjīnduóduódù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

(5)①秦孝公②之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

(6)C

研习新课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棗“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读单元知识短文第318页的最后一段。)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教时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检查讲评作业: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研习新课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

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棗“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椧欢蓝畏中矗恳嗫刹慰瓷厦娣治觯?又姓页龃鸢浮#?

4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5.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译文)。

附例句并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6.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7.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附]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继续研习新课:

1.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

涉,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和,而是因为秦。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之贤、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2第5自然段导读:

课文“顶习提示”指出:“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如“提示”所言,“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练习: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及;第2段的:、及;第3段的:及;第4段的。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提示:①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②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③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附]练习答案

1.(1)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

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兵”“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余威震于殊俗;力量强大;力量;地理。(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振长策而御宇内;隳名城,杀豪杰;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仲尼、墨翟;陶朱、猗顿;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

仁义不施。

2.(1)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吞二周……而报怨;践华为城……谁何;余威震于殊俗。

(2)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胜;同年而语;何也。

(3)(略)

布置作业(作业指导和补充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1)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2)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所供答案似欠妥。

2.补充作业:

(1)对“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作如下补充: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3)以“思考和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拓展阅读

1、《短歌行》

知识与能力:

1、**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

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的独立评价能力。 方法:

美读法、讨法、启发诱导法。 方式:

多媒体

一课时。

导入:

们有看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曹操的形象,同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知道京剧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

》的幻灯片。

二、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

1、朗读,先让生朗读一遍,从朗读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 在让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们看一下这首诗,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看作者“忧”什么?

:忧的是人生苦短。

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是人才。”

→你从哪句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同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那我们在往下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的。

让一个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

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国崇尚一句话:“如其人。”通这篇章的习,同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

《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但从我们的

作品

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们看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会从作品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短歌行》

蒙城一

刘士卿

1.从历史的度认识曹操。

2.了解诗歌体裁的知识,积累实词、句子,背诵全诗。 3.了解体会引用、用典、比兴等修辞手法。

4、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进而了解“建安风骨”。 重、难点:

1. 知人世,从历史度认识曹操。

2. 引导生体会一个*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背诵全诗。 3. 赏析引用、比兴和用典的表现手法(难点)。 方法:

诵读、讨法、点拨法三者相结合。 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亳州地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出很多历史化名人,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蒙城的庄子,涡阳的老子,亳州的曹操、华佗等。)这些都是重量级的化大家,对华夏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花开几朵,单表一枝”,我们只来关注一下出生在亳州的曹操。

大家对曹操有哪些了解:你印象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东汉末年的军事家、*家、诗人、奸雄、反贼、白脸、阴险、奸雄、残忍、狠毒等等。

看来社会上对曹操的定位、评价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实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认识曹操的途径也不少,比较适合大家的有两种,一种是阅读正史《三国志》(晋·陈寿),客观公正地记载了曹操一生;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阅读曹操的诗,因为言为心声,亦为心声。

今天我们就来习曹操的《短歌行》,让我们通这首诗的习,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去认识真实的曹操。

二、 初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情感。

1、让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正音,释义,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诵读指导:诗生僻、易读错的词:慨(kǎi)当以慷(kānɡ)、子衿(jīn)、...沉吟(yín)、可掇(duō)、契(qìe)阔谈讌(yàn)、三匝(zā)、吐哺(tǔbǔ) .....本诗为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前半部分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充满对生命短促的浓浓的感伤,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不凡,充满昂扬的进取精神,给人以鼓舞。诵读时指导生体会诗歌感情的起伏变化。

生读,师生点评,纠正错误读音,师示范朗读,领读,生齐读。

三、 研读:赏析内容,探究问题

先由生提出自主阅读遇到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然后师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思考,交流。

师问1“诗言志,歌咏怀”。大家思考诗人的心情怎样呢?一言以蔽之,关键词:忧思、忧郁、豪迈、昂等,哪一个是贯穿始终的呢? 明确:忧(诗眼)。

师问

2、.作者忧什么?(为什么而忧)?

明确:我们必须知人世,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刘孙势力。大战前夕,一冬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他在船上置酒乐,欢宴众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短歌行》)。诗的格调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情写照。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而不得

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山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愿意像山大海不拒细流土石,虚怀若谷,多多招纳贤士;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渴求贤士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到这里作者才流露出心迹。深深的忧思之,还包括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成分。以周公自比,何等气魄、胆识。

这种种忧,哪一个是使作者最忧的呢?所以这首诗的主题是招纳贤才。(求贤歌)

好,通这首诗的习。我们又可以了解曹操的一个方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个求贤若渴,渴望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家,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周公一样宽广博大*怀和胆识的英雄,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流人物。(两首诗合起来《蒿里行》)

历史上的曹操是果真如此吗?请看作者简介(史上)

曹操(155—1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和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士令”等。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是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让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建安风骨)有很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悲凉之含跌宕慷慨之气)。

好,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又多了一份对曹操的敬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四、 品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吟诵,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起伏变化,读出调气势。

五、 作业:背诵这首诗

阅读《三国志·曹操传》、曹操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等。

3、《短歌行》

师招聘考试,对于诗歌的考查是一个难点,本诗的作者是曹操,这首诗流露出曹操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曹操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挥之不去。师考试研究院**了较为详细的,以供参考。

一、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习诗歌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生通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师点拨这一程,会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表现的情感,提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师通对诗歌的深层解读,习曹操在诗歌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师在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生明确诵读诗歌的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句,解读诗歌意象

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

六、反思

《短歌行》是曹操的名篇之一,在诗歌习的要体现诵读法的重要作用,通朗读生体味诗歌的感情,小组交流习让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切身感受优秀化带来的情操和审美的陶冶和熏染。我在本课的对于读的引导还是不够的,日后的我会逐步加强生对于读的指导。

点击查看更多《过秦论》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9092.html

热门阅读

  1.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2. 开卷有益日记
  3. 玩粑粑日记
  4. 关于心情不好的个性签名
  5. 争当文明好少年的红领巾广播稿
  6. 歌颂新农村诗词
  7. 再见2016你好201唯美说说
  8. 帮毛毛虫找食教案
  9.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字故事
  10. 《秋声赋》的教案范文
  11. 日常生活歇后语
  12. 河狸先生的客人 小故事
  13. 爱情雨的经典句子
  14. 大学语文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15. 部队比赛演讲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