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传说天帝有六个女儿,她们一起跟*娘娘学习纺纱织布。五个姐姐年龄大了,各有各的事儿;虽然天天学,但手艺学得一般。只有最小的妹妹,学习专心,手艺学得特别好。她织出的布,花样多,图案美,。她织成的绢,又轻又软。她还能织出层层迭迭的云彩,这些云彩随着时间和节气的变换而变化无穷,其颜色有时洁白如絮,有时红得如火;其形状有时象蘑菇,有时又象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她织的衣服,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缝制的痕迹。
被称为无缝天衣。*娘娘见她织布的手艺高,就说:“不用给她另外起名字了,就叫她织女吧。”从此,人们就叫她织女。
织女姊妹六人都长得很漂亮,织女长得最美。
织女天天在天宫中坐在织布机前织布。
从织女织布机前的窗子往外望,远处有一条闪光的银河。沿着银河往下走,走出若干里,极目向银河的对岸望去,那无所不有的世界,就是人间。
人间有一个看牛的牧童,因为他天天牧牛,人们就叫他牛郎。牛郎的父母早已亡故,他跟着哥哥嫂嫂度日。哥哥待他还好,只可惜天天到外面去干活,不管家中的事。也管不了家中的事。嫂嫂是个狠心的人,天天逼着牛郎干最重的活儿,只给他吃米糠饼和野菜团子,有时连糠菜都吃不饱。
老牛看到牛郎饿得厉害,常常偷偷地流泪。
一天,老牛见牛郎饿得走不动了,很心疼他。它想帮着牛郎填饱肚皮,就挣脱拴牛绳,到哥哥种的白薯地里去吃白薯藤。它咬着白薯藤,故意用劲往外拽,这样连地下面的白薯就一起拽出。它自己只吃白薯藤,把白薯留给牛郎吃。
牛郎的嫂嫂经常想出许多法儿来虐待牛郎。牛郎也不计较,只是天天到山中牧牛。
一天,牛郎的嫂嫂对牛郎的哥哥说:“牛郎现在已经大了,饭吃得不少,活干得不多,和他分家算了!”牛郎的哥哥说:“分家倒可以,只是这个家该怎么分?三间房子总得给他一间吧?五亩地总得给他一亩吧?”嫂嫂听了,白了丈夫一眼说:“房子土地都没他的份儿,顶多把那头老牛分给他。
反正牛已经老了,拉不动犁哥哥做不了嫂嫂的主,只好听嫂嫂的。
就这样,牛郎和哥嫂分居了。牛郎什么也没分到,只分到一头老牛。
分家后,没房子住,老牛带着牛郎到一个石洞里住;没地种,老牛帮着牛郎开荒。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种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头一年就获得好收成。者牛又帮着牛郎驮来木头,砖瓦,盖起了三间房子。两年以后,牛郎家中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用,吃住都不用发愁了。
牛郎白天到山中牧牛,干活,晚间回到家中,除了老牛以外,没有人和他说说话,商量商量事情。这样冷冷清清地过日子,实在是很寂寞,好在牛郎过惯了寂寞清苦的日子,也不觉得怎么样。可老牛总想帮着牛郎成个家。
这一天,老牛忽然能说话了。他对牛郎说:“牛郎啊,你该成家了。”
老牛是牛郎最亲密的伙伴,它这样关心牛郎,牛郎很是感激,过了一会儿,牛郎叹了一口气对老牛说道:“老朋友啊,老朋友,你还不知道咱这个家吗?眼下虽说有些吃的,可到底还是太穷,谁家的姑娘肯嫁我牛郎?”
老牛说:“人固不可以妄自高大,也不可以大小看自己,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只要你能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就会有姑娘肯嫁给你。”
老牛是牛郎最好的伙伴,它的话他能不听吗!
老牛对牛郎说:“天上的仙女,姊妹六人,明天中午就要到银河北面的一个水塘里洗澡。这姊妹六人中,年龄最小的那个,长得最漂亮,心最灵,手最巧,心眼儿也最好。她能纺线,能织布,能做饭,能吃苦。你明天中午先到池塘岸边的树丛后面等着。等她们下水洗澡时,你就把她的衣服拿走。她没有衣服,回不了天宫,就留在人间了。”
牛郎有些犹豫,说:“这样怕不好吧?”
老牛说:“这没有什么不好。其实织女自己也想到人间来,过一过人间的生活,只是天上的天条严,管束紧,她不得自由。你这样做倒正好称了她的心愿。”
经老牛的一再劝说,牛郎听从了老牛的话。可是,织女和众仙女洗澡的池塘是在银河岸边,牛郎怕去不了,就说道:“天河是天上和人间的界线,老远就有天兵天将把守,怎么能去得了?”老牛大包大揽他说:“这些你只管放心,到时候你骑在我的背上,我送你去就是了。”
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老牛让牛郎坐在它的背上,老牛驮着他去。
临行的时候老牛嘱咐牛郎闭上眼睛。牛郎闭着眼睛坐在牛背上,只听得两耳生风,不一会儿就到了。牛郎一睁眼,已经到了银河边。银河很宽,河里的水滔滔滚滚,向着远方流个不停“河水清澈,水面上的水纹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十分好看。离银河岸边不远,有几个清澈碧绿的池塘。这些池塘远远看去,好象缀在银河带上的颗颗明珠。
老牛对牛郎说:“你可不要只顾看景误了大事。你赶快到第三个他塘旁边的树丛后面等着,仙女们一会儿就来。你可要记清了,要拿那个年龄最小的仙女的衣服,可不要拿错了。”
过了不多时间,一群仙女乘风飘然而来。她们长得都很俊美,穿的衣服都很华丽。她们的年龄看起来都差不多,很难分清哪个大哪个小。牛郎想,要我认清那个年龄最小的,这我可认不出。他懊悔当时没向老牛问清楚。
仙女们在池塘边聚齐了,要到池塘里洗澡的时候,一个仙女说:“今天脱衣下水,衣服要按次序放。”另一个说:“这样很对,上次穿衣服时,三妹妹忙手忙脚的,竟把我的袜子给穿错了。”一个仙女出来指指点点他说:
“大姐的衣服放在东边第一棵树下,依次往西排过来,二姐的衣服放在第二棵树下。六妹妹的衣服放在最西边那棵树下。”六妹妹就是年龄最小的织女,她放衣服的地方离牛郎躲的地方最近。牛郎此时心中不发慌了。他躲在树丛后面,头也不敢抬,气也不敢大声喘。
过了一会儿,池塘里传来了众仙女的说笑声。有的夸说水清,有的夸说水静,有的嫌水凉,有的怕水深。她们在水中嘻嘻笑笑,打打闹闹,洗得很是高兴。
牛郎听到众仙女都到池塘里去了,就从树丛后面悄悄地走了出来,来到织女放衣服的树下,拿起织女乘风的仙衣,回头就走了。
众仙女洗罢澡,从他塘里出来,各自去穿自己的衣服。织女穿好内衣,要穿那件乘风的外衣,却不见了。四周都找了也没找到。有的埋怨她不放好,有的埋怨她耽误了回天宫的时间。三姐说:“大姐带我们出来洗澡,六妹妹丢了仙衣,回不去,这可怎么办?”
大姐也没有办法,她怕误了时辰回去要受责罚,就说:“时间已到,现在顾不得许多了,我们有乘风衣的先回去吧。”于是五位仙女都披好乘风衣,凌空而起,飘飘然飞去了。织女只穿了内衣,没有能乘风飞升的仙衣,不能腾云驾雾。她回不了天宫,只好留在原地。
众仙女走后,织女无处可去,她还在四周找她的衣服,猛抬头,远远望见牛郎。她走了过去问道:“这位哥哥,可曾见到我的一件外衣?”牛郎点点头说:“见过。”织女请求把衣服还她。牛郎说:“我的老牛朋友叫我向你提个条件,你肯答应的话,我就还你。”
织女见这小伙子诚实厚道,话说得朴实、诚恳,相貌端正,体格健壮,心中产生了好感,就问道:“有什么条件,你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我一定答应。”
牛郎待了好半天,才吞吞吐吐他说出求婚的意思。织女听了,红着脸点了点头。
就这样,织女成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到田间去耕田种地,织女在家纺纱织布,夫妇相亲相爱,不缺吃,不缺穿,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太平日子容易过,弹指过了五年,织女生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长得伶俐可爱。织女高兴地对牛郎说:“人间的生活,自有人间的欢乐。我愿意永远生活在人间,和你白头到老。”牛郎高兴他说:“多亏老牛朋友的帮助,使咱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愿咱们永远相爱,永不分离。”
好景不长。在他们夫妇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苦难却悄悄地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天帝和*娘娘得知织女留在人间嫁给牛郎的消息,大为恼火,立即派遣天兵天将,去把织女捉回到天廷问罪。*娘娘怕天兵天将办事粗心,还亲自跟了去观察动静。
这天,牛郎照例到外面去耕地,织女让两个孩子在外面玩耍,自己坐在织布机上织绢。忽然一群天兵天将闯到织女跟前,不由分说,押解着织女就要返回天廷。织女知道这场灾难躲不过,说道:“能不能稍等片刻,让我见一见孩子和孩子的爸爸?”天神哪里肯准,说时间已到,立即押解着织女往回走。
牛郎回家,不见妻子,只见两个孩子在哭。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几圈也没找到。问两个孩子:“妈妈哪里去了?”孩子只知道哭。牛郎很是着急,他来到牛棚里,对着老牛伤心。老牛告诉他,天帝知道织女的消息,派天兵天将把她押回天廷去了。
牛郎听说,悲痛万分,立刻找了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让两个孩子坐在箩筐里,自己挑着前去追赶。可是他挑着儿女,走得很慢。他想,走得慢不要紧,只要能渡过银河,我就可以一直追到天廷。他挑着担子好容易来到银河,却找不到银河的踪影。原来*娘娘怕牛郎渡过银河追赶,命令管天河的天神把银河搬到天上去了。牛郎接近不了银河,无法渡河去追赶,只好挑着一双儿女回到自己家中,再想办法。
牛郎回到家中,见织布机上的布还在机上没织完,织女却不见了。孩子哭着要找妈妈。牛郎听到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地难过。
老牛见牛郎和两个孩子哭得十分伤心,就说道:“牛郎啊,你照顾我多年,如今我已老了,快要*。我死之后,你把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去。”
老牛说完话,闭上双眼,*。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去做。他披上牛皮,果然能够腾云驾雾。他又挑上儿女,披上牛皮,继续去追赶织女。
牛郎升到天空,天空中群星灿烂,他在众星中穿来穿去。他追了一程又一程,前面那熟悉的银河已遥遥在望。隔河的织女也仿佛可以望见。牛郎非常高兴,箩筐里的两个孩子也很高兴,伸出小手来招呼妈妈。隔河的织女看见丈夫和两个孩子赶到了,也伸出手来和他们打招呼。
谁知牛郎跑到银河边,正要渡河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无形的东西挡住他的去路。原来*娘娘看到牛郎赶来,她怕牛郎赶上会生出许多麻烦,就从头上拔出一根银替往银河里一划,银河就变成不可逾越的天河。
从此,牛郎只能在天河的这边望着,织女只好在天河的那边招手。他们想彼此倾诉心中的话,但隔得远,听不见。他们想写信,也没法寄递。想把信抛过去,因为信纸很轻,抛不到河的对岸。他们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牛郎写好信,捆在牛鞅子上往对方抛;织女写好信,放在织布的梭中,隔河投了过来。直到今天,我们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间,在那条白练样的天河两边,看到两颗明星,那就是牛郎和织女。牛郎星的前后各有一颗小一点的星,与牛郎星排成一条直线。那两颗小星就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离牛郎星稍远一点的地方,有四颗星,排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传说那就是织女抛给牛郎的织布梭。离织女星不远的地方,有三颗星,排成个等腰三角形的模样,传说那就是牛郎抛给织女的牛鞅子(牛鞅子今天俗称牛拐子)。
牛郎织女就用这样方式,互相传递着他们的想念之情。天河虽然隔断了他们的通路,却隔不断他们真挚的爱情。
牛郎织女的爱情这样深,他们态度又很坚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天帝稍稍作了一点让步,允许他们每年农历7月7日见一次面。他们的真挚爱情也感动了天宫的许多姐妹,每年7月7日,惠芳和双成等众仙女都主动去送织女渡河;连善于传递爱情喜讯的喜鹊,也都来帮助这一对夫妇在天河上搭桥。牛郎织女一年相会这一次,见面时彼此诉说着思念之情,说到伤心处,不觉潜潜泪下。据说,七月七日这天,下界有些地方一阵阵下着纷纷细雨。这雨就是牛郎织女的泪水。
拓展阅读
1、三女婿拜寿
酒宴开始了,大女婿和二女婿幺五喝六的,十分痛快,三女婿却只好缩在一边,闷声不响。这时,丈人吩咐马夫把马棚内的枣红马牵到正堂门前,提高嗓子对客人们说:“我今天要考考三个女婿,究竟谁最聪明,谁答得好,赏白银五百两。”大女婿和二女婿见丈人这么一说,顿时眉开眼笑。三女婿却仍旧不声不响。
丈人指着枣红马问大女婿说:“大女婿啊,我这匹枣红马快吗?”大女婿响亮地回答说:“岳父的这匹枣红马快,象关云长的赤兔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说完,客人们个个翘起了大姆指,连声夸大女婿口才好。
接着,丈人指着枣红马问二女婿,说:“二女婿啊,我这匹枣红马好吗?”二女婿爽朗地回答说:“岳父的这匹枣红马好,就象薛仁贵的海龙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顿时,堂内响起了一阵阵赞许声,啧啧称赞二女婿聪明。
该轮到三女婿了,客人们在私下议论着三女婿:看看象个呆大,肯定是个大草包。两匹千里神马给大女婿和二女婿说去了,第三匹千里神马还没投胎转世呢。看他怎么说?
丈人指着枣红马对三女婿说:“三女婿啊,我这匹枣红快不快来好不好?”三女婿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岳父的枣红马既快又好。快就快在:丈母吸口气,丈人骑马到亚西,骑去骑回来,丈母嘴巴还没闭。”
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小看三女婿了。
1983年5月采录
2、民间传说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多年,终于苏醒过来。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随手操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使出浑身气力,大吼一声,奋力挥舞开来。
“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顶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
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
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而他的四肢和身躯却变成三山五岳,给大地以雄壮;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去,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
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3、湘西本地民间故事
麻阳县境内有个西晃山,山高,林又密,不少精怪在此修炼,并时常危害百姓。山下有上千亩良田,住着数百户人家。
有一天,有个农民去田里为干枯的禾苗灌水(把水导向田里),可这一天,怪了,水怎么也流不到田里,他走到渠道里边仔细看了看,发现有条大蟒蛇正睡在坑里,约有丈把长,农民吓得屁滚尿流,再也不敢去灌水了。10多天过去了,蟒蛇还躺在渠道上睡觉休息,看来是不想走了,眼看田里的禾苗就要枯*,一年的希望就要完了,这户人家都要愁*。
他也听人讲过,西晃山脚下的山洞里住着一个洞神,是个蟒蛇精,妖术高,爱作怪,报复心强。如果这条蛇是洞神的崽女,得罪了他,今后怕就麻烦了,可他又心有不甘:没有稻谷,这一家7口今后怎么生活呢?这天刚麻麻亮,他化了装:把三脚架套在了头上,用来*,把蓑衣倒披,手拿一把三股叉,轻手轻脚的来到了渠道边,扬手用力一叉,本想打痛他、赶走他,哪知正好叉到蟒蛇的七寸,片刻,它就快要一命呜呼了。
果然,这条蟒蛇就是洞神的小儿子,他最贪玩、任性,也最得父母的喜爱。这天洞神突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坏了,小宝贝危险了。立即飞跑到小儿子身边,小蟒蛇只留下三句话:给我报仇,那人头上长有三个叉,颈上生有毛。小洞神很快就*,老洞神伤心得要死,咬得牙齿格格叫。老洞神到处找这样一个人,可就是找不到“头长叉、颈生毛”的怪人。一晃3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都冇得。可也恰该出事,这个农民一次在闲聊中自吹自摆:“人家都说洞神如何如何,我看也未必,我化了装,他就冇晓得是哪个杀了他的崽。”
不久消息传到洞神耳朵里,马上赶到农民家里,先施法术,开始作怪,把这个农民磨得死来活去,不消3天,就会一命归西,这一家6口整天哭哭啼啼,冇得一点点办法,院子中有个人建议:“听说下麻阳有个陈法扬,法术高强,何不请他来救命?”于是,连夜喊人到兰里来请陈法扬。第二天一大早,陈法扬就急急的赶到西晃山脚下,立即施了法术,农民回阳过来了,当听说是洞神作怪,并时常危害百姓,陈法扬就决心除掉洞神,还地方一个平安,一个人前往洞神的府洞中,与老洞神展开了一场较量,结果老洞神因法力不够,负伤而逃。洞神逃到锦江边的牛角坪后,召集一家人商量:“陈法扬的法术,实在是高,追得我们鸡飞狗走,家没了,小儿子的仇也没报成,今后不报仇,如何咽得下这口气?”洞神婆想了好久,说:“你们看这么办好不好,让我们的大崽向陈法扬学法,全学会后,再除掉他,那时麻阳不就是我们的天下了吗?”“不行,不行,太危险,去冇得。”“不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去,我去!”大儿子拍着胸脯说。
一个月之后,一个英俊的年轻后生,来到陈家人院子,恭敬地拜陈法扬为师,潜心学习道法,这个后生脚勤手快,又侍奉得好,深得陈法扬信任,悉心调教,几乎把所有的法术都传授给了他。
一晃三年过去了,还有三天,就要为年轻后生举行迁阶仪式了,由于精心习道,后生的头发也太长了,像个雀儿窝,陈法司说:“好徒儿,还有三天就要学完了,我所有的功夫都传给了你,那天有几十个老司几千老百姓都要来看热闹,今天该把你的头发剃度一下。”“好,就请师傅动手吧。”陈法司在剃头发时,发现他的“好徒儿”后脑壳有个蛇尾巴,心想:“拐了,拐了,他不是个妖怪,就是个小洞神。今后如何是好?”这时徒弟问:“师傅,师傅,你的法术都教了吗?”“教了,都教给了你,你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比我都要行得多”
三天后,好徒儿毕业的迁阶仪式搞完了,这时徒儿对陈法扬讲:“师傅,昨天我父母传书给我,他们十分感谢您老人家三年来精心的传授,请您到西晃山家中去呷餐饭,表示谢意。”陈法扬心想:果然他是洞神的崽,去吧,怕太危险了。不去吧,人家要笑话我,显得我怕他。于是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陈法扬与“好徒儿”来到西晃山脚下,到了一幢大房屋中,进一层门,就关一层门,陈法扬装作冇看见,但心里也有咚咚儿跳,总共关了七七四十九扇门。
走进堂屋,火烛齐明,四周关得实实的,不见一丝阳光,也冇有一点风,老洞神、洞神婆坐在太师椅上,陈法扬进去后,洞神也不喊坐,盯着陈法扬说:“陈法扬,还认得我吗?你的好徒儿就是我的大崽。”“认得,认得!”“好,今天我要你死,报三年前的仇,以消我心中的痛。”
这时“好徒儿”早已站在洞神旁,对陈法扬厉声说:“师傅,你今天有两种死法:炸油窝还是愿被*咬死?”这时锅子里的油滚烫滚烫,池子中的数百只蜈蚣、五步蛇,正张嘴着血口,等着陈法扬自动跳下来。
“死就死吧,徒弟,教了你三年,在死之前,我行了百把里路,你总得让我喝一口水,呷一烟筒,见一见天日吧,再死也不迟。”“好,给他送点东西呷,把瓦揭开一点点,让他死个痛快,”老洞神说。
陈法扬接过水后,喝了一大口,含在嘴里,把火镰一打,火纸燃了,只见陈法扬用力把口里的水对着火焰一喷,只见风、雨、雷、电借着一丝阳光立刻就来了,霎时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五百蛮雷打了进来,炸开了四十九道门,把老洞神、洞神婆、“好徒儿”全部打死在洞中,一把火烧了洞神的府院。
原来,陈法扬准备在“好徒儿”迁阶前的最后一天,把五百蛮雷这一法术传给他,可惜“好徒儿”过早地露出蛇尾巴。
陈法扬从洞神府中出来后,越想越有火,跟了三年的徒弟,都会这么处心积虑的害他,一气之下把用来做道场用的牛角、印章、司刀全扔到西晃山的山崖上,走了。
传说拥有这三件宝,道法就会超过陈法扬,湘西周边各县的法师、道士都想取到,纷纷赶到西晃山,可手快摸到了宝贝,就是抓不到,要么它上去一点点,要么又下去了一点点。
后来,那三件法宝还一直挂在西晃山的山崖上,也没有哪位法师的道法超过陈法扬。
4、灵寿本地民间故事
灵寿县西伍河村有个朱凤鸾,脚心里长着一撮黒毛,能日行千里,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飞毛腿”。
有一年冬天的夜晚,他在纺棉花窨子里和一些女人闲谈,说起正定府城内十字街史家馆的包子来,谈得津津有味。有人说:“人家那包子馅儿大,当然是好吃喽!”也有人说:“人家那包子菜鲜油香,调味齐全,吃起来味道特别好。”一个上年岁的妇女说:“你们甭瞎讲了,再好吃咱们也摸不着啊。”这时,朱凤鸾接了腔说:“想吃吗?这很容易,我现在就去买。”又有人说:“咱们这儿到正定七八十里地,往返一趟得用大半天,还不把人饿坏了。”朱凤鸾说:“快,一会儿就来。保证让你们吃上热包子。”大家不相信说:“小鸾子啊,你可不能吹牛,我们等到天明也等着你,看你办到办不到吧。”大家凑了钱,给了朱凤鸾。
朱凤鸾出了窨子,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搌布,提了一个篮子,便上路了。
工夫不大,他便到了正定城内大十字街。东北角史家馆的包子刚出笼,朱凤鸾买了几屉,用荷叶包好,外面包上搌布,放在篮子里,付了价钱,扭身就往回走。
出城不远,碰上了一只狼。狼在前边跑,他在后边追,也不走正经道了,高坡下岭地乱追一气,直追得那只狼上气不接下气地直喘气。朱凤鸾还嫌那狼跑得慢,追一会儿,把狼踢一脚,追到西伍河村边时,竟把一只狼踢*。
朱凤鸾回到窨子里,拿出包子来一看,还冒着热气哩。大娘、婶子们美美地吃了一顿肉包子。
从此以后,朱凤鸾飞毛腿的名声就传开了,直到现在,灵寿、慈峪、燕川一带还流传着他买包子、踢死狼的故事哩。
5、灵寿本地民间故事
李橛子是灵寿县东湖社人,是一个单身汉。因为他个子大,力气大,饭量也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李三大”。他父母在世的时候,家里就很穷,因此,他记事儿以来,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父母去世以后,他串村当短工,不到半年觅他的人就少了。原因是他的饭量太大,不管做多少饭他也得吃光,谁也觅不起他了。
后来,本村一个财主家觅他当长工,让他赶一辆牛车拉土拉粪,讲好三个条件:一、牛拉不动时,他得帮着牛拉车;二、每顿饭让他多吃一倍;三、全年管他五顿饱饭:端午节午饭、中秋节午饭、春节三天早饭。
三大是个老实人,拉土拉粪都是装得满满的,一遇到泥洼、沙窝、暄土、上坡的时候,都帮着拉。后来,他索性自己架起辕来,让牛出鞘(注)。他嫌铁锹小装车慢,特制一把像大簸箕一样的大铁锹,装卸起来能顶四五个人干。东家一看高兴了,每顿饭又给他增了五个饼子、三四碗饭。究竟他能吃多少,谁也说不清。
有一次,东家的老太太*,让他到慈峪的亲戚家里报丧。临走时,东家给了三大一张纸条,让他交给亲戚家。亲戚家接了纸条,见上面写着:“不管饭好赖管饱”七个字,就生气了,心里话,我也是慈峪镇上数一数二的人家,难道说连一个人的饱饭也管不起吗?为什么这么小看我?今儿个一定让来人吃饱。于是,派人带了三大到饭馆里吃饭,并嘱咐说:“告诉饭馆掌柜的,一定叫这位客人吃饱吃好,过后我算帐。”
掌柜的安排客人坐在一张桌子边,一商量说是吃肉卤面。跑堂儿的赶紧端来了两碗面放在桌子上。跑堂儿的一扭身,碗里的面就吃光了,跑堂儿的只好又端来两碗,往桌子上放,碗又空了。就这样,五碗、六碗、七碗、八碗……灶上不住地煮,跑堂儿的不住地端,走马灯似地来回转。吃了面的空碗,摞在桌子的一边,越摞越多,五个一摞、五个一摞地在桌子上摞满了。跑堂儿的陪着笑脸问道:“客人吃好了吗?”三大说:“凑合着吧。”不想这句话被掌柜的听见了,冲着跑堂儿地说道:“什么话!能这样待客人吗?快上面!”跑堂儿的一听,哪敢怠慢,赶紧又把三大让到另一桌子边,加劲儿地上起面来。饭馆里的伙计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其他吃饭的客人也顾不上招待了,整整忙活了半天,一直吃得饭馆里的白面实在不多了,三大还是不慌不忙地等着吃。掌柜的着急了,里里外外看了看,不由得也大吃一惊,在端最后两碗面的时候,也陪着笑脸问道:“客人,吃好了吗?”三大还是同样的回答说:“凑合着吧。”掌柜的连连点头说:“好,好,今儿个吃饭的客人太多,招待不周到,请下次光临吧。”到底也不知道三大吃饱了没有,就把三大送走了。
最后结账,数了数空碗,共有一百三十八个。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