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 最忆是杭州》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9 09:04:19

白居易《忆江南 最忆是杭州》全诗翻译赏析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意思: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⑼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时。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作者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拓展阅读

1、池上·

题材集中讽喻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旱,衢人食人”,这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和讽喻特别看重的两类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志在“兼济”,与社会*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的闲适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乐天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之作也。”(《二老堂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及其的影响轨迹。

2、池上·

作品简介

《池上》唐代创作的五言绝句组作品。描写一个小孩儿偷采莲的情景,这组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人以其通俗风格,将此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作品原文

小娃撑小艇⑴,偷采莲回⑵。

不解藏踪迹⑶,浮萍一道开⑷。

词句注释

⑴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莲:色的莲花。

⑶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⑷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花。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集校注》,这首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

作品鉴

写一个小孩儿偷采莲的情景。从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人在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如同大话,富有韵味。

一位擅长写叙事的大人。他的长篇叙事,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中小品,更通俗平。《池上》就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作者简介

(772~846),唐代人。字乐天,号香山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司马。长庆初年任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含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和刘禹锡并称“刘”。有《氏长庆集》。

3、池上·

的轶事典故

爱恋湘灵

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季庚任官所在地——徐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有一首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分别《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蒙冤被贬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这时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53岁的时候,他在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

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箧,后捧丝竹。于一面喝酒,一面吟,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乐天多乐,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以妓乐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出名的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事感》中记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那里学过来的。

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他心爱的马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后于70岁樊素和小蛮还走了。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到洛城。他的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弹琴,与酒徒、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

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卷》)。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造酒除夕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

贞元十五年(799年),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又奉召出任苏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长归”。我国唐代的著名人,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唐代名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衣鸠杖,自号“香山士”“醉吟先生”。他*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自编《氏文集》65卷,共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人徐凝在中写的“今到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部)观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

会昌五年(845年),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在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园”。整个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

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公堤”,表达了对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后捍湖大堤的建造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当时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堤为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堤并不建造的公堤。

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公却为做了多件大事,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相当充裕的。但在唐代,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濒临钱塘,由于受钱塘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长安大不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大不。”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典出《唐摭言》卷七)

(772年~846年), 字乐天,自称香山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到陕西韩城,后定在陕西下邽。据说刚生下来才两个月,①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力之好极为惊人,凡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让人吃惊不已了。

才已经不同凡响的,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人顾况却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稿的封面署上“”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人,一眼瞥见“”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住下来也挺不容呀,更何况然要想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呈给他的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的胡须,一手紧握着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句,要想在长安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开开玩笑的啊!”

顾老人欣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文中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作为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他的名不但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现在的朝鲜。可见,顾老人当年并没有看错

按:① 然据《与元九书》则称七、八个月也。② 20世纪许多选本亦据《唐才子传》仅仅选录该前四句,要知道这并不科学;而且,它也作的肆意修改。至于其颔联,乃系流水对的构句方式,同时它还使用了“隔句拗救”这作技巧。

4、《池上》原文及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不应该偷别人家的,否则人就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假偷。

生:肯定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不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不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问:既然自己家种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话应该“拿”,为什么人用“偷”这个字呢?

生:肯定背着父母干的,说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问:小娃为什么要去“偷采莲”呢?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四问: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吗?

生:有疏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有些疏忽,他毕竟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趣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五问: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 ……

围绕这五问,让学生逐一探究,从而得知童年有趣而难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乐趣,童年的一天天,就一幅幅的水墨画。

《小儿垂钓》一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

一读:自学古。让学生在小组内或、或看插图(如“蓬头”)、或揣摩句(如“草映身”)、或联系已知(如“借问”曾在《清明》一中接触过),主动投入学习。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忆江南 最忆是杭州》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6594.html

热门阅读

  1. 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柳宗元诗词
  2. 三只鹰宝宝的故事
  3. 六月毕业季搞笑的祝福语短信
  4. 《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案例分析
  5. 毕业生自荐书范文500字
  6. 快乐的暑假日记
  7. 一些励志正能量的句子
  8.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美就这么简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基站工程建设管理分析论文
  10. 经典的小学毕业寄语祝福短信
  11. 初一年级组工作总结
  12. 小学物理节能教案
  13. 适合教师节说的祝福语
  14. 乡村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
  15. 什么时候需要清场美文
  16. 课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
  17. 30句小学生常用歇后语
  18. 初二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19. 儿童益智故事:自作聪明的老鼠
  20. 有关五一劳动节的短信祝福语
  21. 201年鸡年春节拜年说的祝福语
  22. 重阳话敬老作文
  23. 应聘护士的自荐信范文550字
  24. 家长交流的发言稿
  25.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精选
  26. 好友公司开业贺词
  27. 秋天温馨祝福语短信
  28. 长期供货购销的合同范本
  29. 关于送给母亲的感恩节祝福短信分享
  30. 回想的意思和造句
  31. 迷茫的生活说说
  32. 描写春节的作文600字
  33. 写写你的心里话作文教学设计
  34. 五字春节对联带横批
  35. 201中学生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
  36. 元宵佳节的祝福诗词
  37. 名人读书经典语录
  38. 二人搞笑小品剧本《相亲》
  39. 你快回来情感美文
  40. 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情绪卡的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