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7

《北京天安门》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继续学习生字升。

2、朗读,理解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会用什么是什么和什么有什么的句式说话。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

昨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课文,请小朋友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出示课件:3、北京天安门)

我们昨天认识了5个新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我们开列小火车来读读看。(出示课件:生字)(京后鼻音到位,安、门、前前鼻音到位)

(1)安的偏旁是什么?(生:宝盖头)安是什么结构的?(生:上下结构)

(2)谁能来说说北的笔顺?(指名)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2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在报纸上、书上、电视上看到过北京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吗?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示课件:图片)

二、 学习生字升

1、复习逗号、句号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一句,只有一个句号)那么这个像小豆芽似的标点叫什么啊?(出示课件:逗号变红)它表示什么?(逗号,表示一句话没说完,中间停一停)

2、学习生字升

(1)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思考:我们还有哪些字没有学过?(旗:这个字我们看到会读就可以了,跟我一起读一读)(升)

(2)自学:面我们就来学习升这个字。请小朋友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自学生字的?(生:读读音,记记形,写写笔顺)现在请你们用这个方法自己学一学这个字。(出示课件:升)(巡回指导)

(3)教字音: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能读一读?(指名,纠正)

我请几组小朋友来试试。(开小火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记字形:升是一个独体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吗?

(5)教笔顺:你会写升吗?谁能来说说它的笔顺?我们一起把手拿起来写一写。

(6)教书写:升在田字格里怎么放呢?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仔细看了。(出示课件:升的书写)撇在左上半格,横从横中线往上斜,稍微长一点,竖撇在竖中线左边,竖的起笔比撇高,竖比竖撇长。你会写了吗?请你在本子上写一个。(展示,讲评)

(7)你能给升找找朋友吗?(出示课件:升旗、升高、上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 课中操

小朋友们,我爱北京天安门还有一首很好听的歌呢,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加上你的动作。

四、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我们的歌和课文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读。(出示课件:课文)

2、指导理解第一句

(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安门象征着北京,看到了天安门,就像看到了北京,看到了祖国。小朋友们爱自己的祖国吗?那么你们一定也爱北京、爱天安门了。那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爱来。(出示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谁来试试?(指明23个)

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让我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更爱祖国,好吗?(范读)你们能跟我比一比吗?自己再来练习一下。

(2)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跟我比一比的?(指名,边评价边发红星)

我们一起读一读。

我开一组小火车读读看。

他们读得真好,你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觉得自己行的小朋友站起来读一读。

3、指导理解天安门前国旗升

(1)小朋友们每个星期一都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看着国旗慢慢升起,那么你们想知道在天安门前,*叔叔是怎么来升国旗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图片)*叔叔站得多正啊,说明他们非常尊敬国旗,热爱国旗。那么,你能来读读这句话吗?(出示课件:天安门前国旗升)(指名)

(2)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什么时候升国旗吗?(运动员获得金牌、国家的领导人到外国访问)是的,国旗代表我们的祖国,看到国旗升起,我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我是这样来读这句话的。(范读)你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吗?那么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指名评价、齐读)你在升国旗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立正敬礼)请你们起立做一做。小朋友们站得真好啊,说明你们真热爱国旗,那么请你们再带着这种自豪和骄傲,站正了读读看。

4、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能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同桌练习一下,比比谁读得好。

哪个小朋友愿意试试?

我请一个小组试一试?哪个小组坐得最端正?

女生愿意读一读吗?(起立读)男生有信心读得比女生更好吗?

大家都读得这么好,我相信男、女生合起来的声音会更好听。我们一起读一读。

五、 句式训练

1、(出示课件:北京是())你能把它说完整吗?

你还能来说一说什么是什么吗?(出示课件:()是())

2、(出示课件:北京有())你还会说吗?

那么你能够来说说哪里有什么?(出示课件:()有())

六、 背诵课文

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

多么美的句子啊,你能把它背出来吗?试试看。

在这节课中,教学环节还是比较紧凑的,也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知识、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都得到了落实,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也比较到位。但总的来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限制较多,不能发散开去,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这应该是我一向来的教学方法不当所致,只注重教学,没有给学生创造个性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在生字教学上,我花的时间多了点,主要浪费在书写上,因此最后一个环节背诵没有时间开展。同时,我发现在之前的生字的读音教学上,我过分注重了前后鼻音的到位,使学生后鼻音太过紧张,过头了。门字也只注重了前鼻音,而忽视了第二声的短促。指导朗读的过程还可以,因此学生的情感都上来了,但在这之后的句式训练安排得不好,过分看重了教参的教学目标 ,。情感一下子就没了,显得很突兀。如果这时放上我爱北京()我爱()这两个句式让学生说,会将情感教育更进一步,学生也容易说得更好。

拓展阅读

1、高一语素材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准备接受儿子*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三人称替换了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2、高一语素材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一场有关民族精神的大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当,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我们来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板书题),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的民族精神。

二、自我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背景链接

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章。

2.生难字词

(1)字音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xǐng)

渺茫(miǎo)脊梁(jǐ)诓骗(kuāng)

(2)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保全生命。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感知内容。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

2.熟读,归纳章层次结构

明确:分成四个部分。

一部分(1~2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二部分(3~5段):直接驳斥:(*统治者)失掉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三部分(6~8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四部分(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深入了解

1.本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

明确:本是一篇驳论。这种议论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杂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的风格。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3.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的驳论奠定基础。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章如何驳论的?

明确:(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明确: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长期的_奴役统治,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明确: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这股力量指中国_。

5.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国民*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欣赏品味杂的语言特色。

(1)揣摩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夸耀“地大物博”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的“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拓展延伸

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的_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_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拓展延伸

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明确:我们作为中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3.布置作业

(1)完成后相应的练习。

(2)试写一篇小作:《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3)完成《测控》或《精英新堂》本练习。

五、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我认为语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进行逐段串讲。这堂通过生与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存在的不足:老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作答的多,生主动质疑问题的少,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培养生的问题意识。

3、高一语素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会感恩。

二、重点

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主要方法

分组比赛,合作探究。

四、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诗人艾青。

(二)明确本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感受母爱亲情,会感恩。

(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

1.一轮比赛:诵读

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一、三组读1~7节,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

(2)准备两分钟。

(3)各组轮流读

(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

2.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

宣布规则:

(1)间15分钟

(2)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

(3)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

(4)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

3.三轮比赛:老师提问,生抢答

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生对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生的理解还较浅,那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生引向本的深处。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

(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3)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

(四)拓展延伸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1.问题: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2.自由发言

五、堂小结

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

4、高一语素材

1.通过诵读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诵读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感知内容,把握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排:一

一、前预习:

1、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候。

3、正字音

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

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

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

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

4、释字词

(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

(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

(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

(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5、一词多义

(1)过:

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

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

(2)发:

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

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

6、古今异义

(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2)非子机清妙者。

古:性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

(3)此独坐,僮仆静默。

古:入睡今:指不作声

7、句子翻译

(1)涉玄灞,青月映郭

(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3)非子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家苏轼对盛唐着名诗人王维的高度评价。今,我们就来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2、基本阅读

一部分(1段)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二部分(2段)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三部分(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色,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习探究

(1)朗读,将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明确: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寒山月夜图)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山村春色图)

(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这与本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要注意的是本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习和琢磨的。

(3)从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全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4)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三、后拓展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明确: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2)“接舆”是楚国的一隐士,“五柳”是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刻画了隐士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形象。

明确:隐士形象:逸洒脱,自然本色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九派通。江流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明确:“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意思对即可)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点击查看更多《北京天安门》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4101.html

热门阅读

  1. 2015除夕夜祝福短信汇总
  2. 学校夏季防火通知范文
  3. 捞邮票日记
  4. 提高生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论文
  5. 201年给客户的新年短信祝福语
  6. 有关春节的散文精选
  7. 关于王羲之的名言
  8. 七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9.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作文
  10. 201年最新谷雨时节祝福问候语
  11. 伤感的爱情故事
  12. 三只小猪的英文故事
  13. 小班体育《小泡泡真调皮》教案及反思
  14. 励志故事精选
  15. 说说激励人的句子
  16. 一碗热气腾腾的蒸菜随笔
  17. 周公诫字原文及译文赏析
  18. 里约奥运会祝福语
  19. 《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教学设计
  20. 大学生暑假兼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21. 当前农村高中运动员如何进行心理训练论文
  22. 个人述职述廉述范文
  23. 加强体育锻炼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教学随笔
  24. 2019人生正能量语录
  25. 课文《彩色的非洲》教案设计
  26. 《王二小》教师教学设计
  27. 3分钟的会计自我介绍
  28. 且安掠鬓盈笑的诗歌
  29. 对过世一年的母亲思念签名
  30. 有你就幸福的说说
  31. 201年夏天温馨祝福语短信
  32. 《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教案
  33. 2016年关于冬至的祝福语简短
  34.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范文
  35. 《蚯蚓赛跑》幼儿小实验教案
  36. 有关感恩故事大全
  37. 《历史的尘埃》经典语句
  38. 跨年祝福语精选
  39. 2016年幼儿园暑假祝福语汇总
  40. Unit 4 Halloween 教学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