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心底的疼痛随笔
在我的生活中,發生过很多很多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每当想起这件事,就会想到当时经历的疼痛。
我5岁的时候,奶奶刚下班回来,我看见奶奶很疲惫,就想给奶奶捶捶背,可是,我的手没有力气,我只好让奶奶趴下,站在奶奶背上跳呀跳。一不小心没有站稳,跌倒在热水瓶上,脸差点毁容了。我爷爷很着急,用豆腐敷在我的脸上,后来,爷爷把我送进安康医院,医生拿纱布把我的脸包住,只剩下两只水汪汪的小眼睛,奶奶在旁边伤心地哭,还自责地说:“要不是我,我家的小宝贝也成不了这样。”我看见奶奶很伤心,让爷爷把奶奶叫过来,我对奶奶说:“您不用哭了,我迟早也能好了。”我在医院里住了40多天,直到有一天,一位医生过来,说要我去手术室。我去了手术室,看见了很多东西,一位医生拿着剪刀走过来,我心里想很紧张,感觉都要晕倒了。我闭住眼睛,感觉脸上很疼,睁眼一看,医生把纱布剪掉了,正在把结疤——剪掉,我疼得大哭。
每每想起这件事,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疼痛,所以,我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拓展阅读
1、咎在过于宽容心情随笔
前不久,我的一个早几年调到南方的老部下犯罪入狱,并被判刑一年。消息传来,我心头一惊,颇觉意外。但细细一想,翻翻历史,犹觉必然。继而反省自己,身曾为其上级,深感难辞其咎。
他与我共事时,年纪轻轻,性情莽撞。故尔我诸事多取宽容态度。有一次,他为了多买紧俏商品,竟私改计划内批审单,被发现后,我们考虑到他年轻,就算了。有几次他打上我们领导的牌子,为自己办私事,我们也原谅了。有一段,他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赚了大钱,也匆忙同领导签订了留职停薪合同,可是事情没有闹成,反欠了一批债。我们又提前终止合同,将他收回。此后,他又多次利用工作之便,为人办事拿回扣,我们明明知道,也睁只眼闭只眼,任他搞去,直到他后来调到南方为止。
所有这些宽容,也许都只能算“小事”。但“小事”造成的后果却不小。正是因为这些“小事”得到宽容,才使他头脑中丧失了严格的法制观念,造成了他在南方工作中违法乱纪的后果。
宽容被不少人视为长者风度。领导对下级,年长者对年轻人,要求过于苛刻,动辄就倾盆大雨地批评一番,不给他们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是不对的。但过于宽容,对一些发展下去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则性问题,不及时进行严厉批评,以戒今后,也是不对的。如同我的老部下那样,如果当年我对他要求严格一些,特别是后期不是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流,而且认真严肃管一管,我想他头脑中的法制观念决不会如此淡薄,以至于达到犯罪入狱的地步。
宽容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给年轻人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过于宽容则是不对的,它有可能使年轻人失去正确方向,走上邪路。既宽大为怀,又严格要求,才是正确的方法。
2、写在菏泽第一场雪夜心情随笔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
连续20多天的阴雨菲菲,今天终于还是下雪了。?天蒙蒙黑的时候,散碎珍珠似的雪粒开始陆续的从天而降,撒在铁皮做的顶棚上,清脆而又略显嘈杂的声音却又仿佛天籁。走出小院站在路中间,却又看不到那自天而降的鹅毛大雪,全是小小的冰晶,砸在脸上,像一滴水,很轻,很凉。
一直在房间吃晚饭,却也暂时忘记了那场期待已久的大学,但等到吃过饭的时候却也听不见那雪粒砸在房顶的声响了。急忙出去,走出院子,恍惚间放佛眼花了一样,已经是满地雪白了,前面房顶上也已经看不到那青瓦了。真的一场大雪已经悄悄地随风潜入夜了,就在晚饭的时间把大地渐渐的银装素裹起来。抬头。眼睁睁看着雪片在空中飘舞着朝脸上砸过来,却又很轻。当它晃晃的最终落向大地的时候终于消失了,和那么多的雪混在一起,就像他们从来都是在一起的。
雪夜,适合做什么呢?
记得上学那会学过某一篇文章,具体不记得了,作者也不记得了。好像是作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作者在山东半岛某地农村夜里听雪落得声音,听行人的脚步,听大雪压断枯枝,听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愿景。小时候是好雪,但仅仅是玩,是一种娱乐。完全体会不到作者独自听雪的意思。但是今天,也是在农村,当我静静坐着的时候,虽然听不到雪落的声音,在这万籁俱寂的夜,甚至没有行人的脚步,没有狗吠,没有大雪压断枯枝,但还是感觉到了一种宁静。雪夜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回归自己内心,嘈杂的世界,安安静静的做一会自己,听听自己呼吸与心跳。
不记得从哪看到的一句话了,大概意思就是冬天的晚上适合学习,适合敏思苦想。因为冷,因为脑袋清醒。是的。但是我想这样安静的雪夜更适合去慢慢寻找自己心灵。如果可以,我想约到一个好友,喝酒,读诗。在这个市场化经济的大环境下,暂时的做一个隐士吧,忘记一切,像陶渊明,像竹林七贤,喝酒,吟诗,作对。
李白说,?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杜甫说,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我说,这是雪夜最该做的。
期待明天打**门看到一个洁白世界。
3、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作文700字初中初一作文
世上总有一些风景,会在心底挥之不去,并在生活中时时被感动。
记得那是前年暑假的一个早晨,我和妈妈来到了北京的万里长城,准备向举世文明的八达岭进发。巍峨的长城延绵的盘旋在山上,八达岭雄居山顶。看着这条长龙,我叹了口气,心想到八达岭还有这么多路,我爬得到吗?
好不容易爬过第六个烽火台,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幸好离八达岭不远了,我松了口气坐下来休息。忽然我看见一个叔叔,他汗流浃背,喘息声非常粗重,他驼着背,背着个登山包,柱着双拐,艰难地挪动着。然而引人注目的是穿着运动短裤的腿只有一条,他向前是那么费劲那么努力。我走上前诧异地问道:“叔叔,您这么爬上来不是折腾自己吗?”他笑了笑,对我说:“小朋友,登上八达岭是我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一直在锻炼,相信我能凭自己的力量站在上面的。”说着,他擦了一下汗,自信地挥了下拳头。我静静地看着他,似懂非懂地点了下头。忽然,那位叔叔的身体向后倾斜了一下,我伸手想去扶住他,他急忙用拐杖支撑住,一条腿用力地踮住地,笑着对我说:“谢谢。你看,我自己能行的。”
听着叔叔自豪的话,我顿时肃然起敬。他——一位残疾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多大的毅力。可能天刚蒙蒙亮,他就开始攀登长城;可能在攀登长城时,他摔了好多跤;可能烈日当空时,他还没到八达岭;可能……。此时,我思绪万分,放眼残奥会,多少运动员为了实现心中梦想,克服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尝试着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他们努力着,不放弃,不管成绩如何,他们都是成功的。残疾人的自强不息,常常激励着我们这些健全人,我们不该更努力吗?
叔叔的笑脸常常在我脑海浮现,他柱着双拐,艰难攀登长城的一幕让我无法忘怀,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深深地驻在我的心底。
4、张家锅贴心情随笔
一直听说汉中宗营坝巷子有家做锅贴的,特别好吃,门前经常有人排队等候,比街边的锅贴卖得贵。
周日的早上送完上英语课的孩子,路过宗营坝巷,我突然想起传说中的那家锅贴,便一改早餐吃面皮的习惯,走进巷子找寻。
宗营坝巷不算长,没有那么蜿蜒曲折。巷子里面有三家面皮店,其中以黄家面皮最出名,那里外带的比现场吃的人还多,非常不适合急性子人去吃,它会让你等的没有食欲。
沿着巷子一直往前走,路过幽静的老年大学,还在想着那里面老年人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不经意便看到一个挂着“张家锅贴”简易匾牌的小门店。门店台阶下面站着几个人,手里拿着大小不等的钱币,台阶上摆着两个用废旧汽油桶做成的炉子,上面各支着一口大铁锅,一个铁锅被锅盖盖着,蒸汽四溢、哧哧作响,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另一口锅敞开着,里面盛着少半锅油、中间放着砖红色瓷器蒸皿,像是倒扣的花盆,花盆四周有很多均匀的圆孔。
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两口子约莫40岁左右。男的在和面并将和好的面揪成团扔给女的,女的接过面团掺上调料继续和,最后将面团揉成大小粗细基本一致的圆柱状。约莫做得有30个多个圆柱体了,女的才统一将它们4个一组一一整齐地放入敞开的油锅中,不一会锅边四周便码齐了。随着圆柱体面团的放入,锅里的油微微作响,原来油并不很烫。顺手拿起铲子,将泛起的油淋在蒸皿上,再将剩下的面团铺满器皿。热油微炸面团不到一分钟,半杠子水被浇在油锅里刺啦作响,瞬间冒出密密麻麻、大小不一沸腾的油泡,这些沸腾的油泡迅速浸润着锅边和蒸皿上的面团,再浇些水,再沸腾浸润一次以后,老板娘盖上了锅盖。
第一锅锅贴起锅了,锅盖开启的那一瞬间,香味四溢。老板娘用铲子沿着锅边小心翼翼地铲起锅贴,贴锅边的一面黄灿灿、油浸浸的,另外一面却松软白嫩、冒着蒸汽。老板娘熟练地用铲子4个一组从锅底铲起放到案子上,又2个一组从中间铲断。
不知道是不是闻到了锅贴的香味,原本只有三五人的队伍立即成倍扩大了,许多不知从哪钻出来的人莫名其妙地围了上来。排在前面的人开始吆喝老板收钱,排在中间的人一边掏钱,一边警觉地环顾四周,防止有人插队。排在后面的人有的急迫地说“我有零钱,先收我的,”也有人问“这锅还有我的吧?”
老板放下和面的活,用抹布擦擦手,不慌不忙地走到队伍面前。“给我4个”“给我10个”。队伍有点慌乱,人们纷纷着急给钱、报数量。“别急、别急、一个个来,要不然我都分不清了!”老板并不着急收钱,一边看着老婆分割锅贴,一边看着许多伸在他面前的手和手里的钱,听着此起彼伏报的锅贴数量、想着该找多少钱,略显迟钝,甚至有点手足无措。
拿着两个热腾腾、有些烫手、紧紧黏连在一起,带着淡淡油炸清香味黄白相间的锅贴,顿觉饥肠辘辘。先咬一口白色部分,松软可口,略带咸味和葱油味;再咬一口黄色部分,脆酥爽口、油而不腻、回味悠长。与街边的锅贴相比,白色部分吃起来全然没有那种韧性,黄色部分后味*没有那种油腻感和焦苦味。细细品味,这锅贴给人的感觉恰似雨后的一缕春风,清新而温润。
不知不觉,两个滚烫的锅贴已经吃完。我知道,该去菜市场给妻儿买菜做饭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