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美文

发布时间: 2025-07-10 14:38:54

断舍离美文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禅”。在一次谈及整理生活时,日本人山下英子如是说。

诚然,人的一生就仿佛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跋涉,从某个层面上说,整理生活中的包袱与整理人生中的包袱是相同的,要想行得远看得多,就必须精简包袱,将“断舍离”贯彻到底。

“断舍离”的重点,就是明白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渴望。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就深谙这一道理。梭罗在短暂的一生中试图鼓励人们简化生活,不为繁纷复杂的世象所迷惑。他毅然舍弃了光鲜体面的工作,只携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宁静安然,梭罗在那里自耕自种,自饮自食,过着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外物的纷扰,这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正是因为梭罗认准了这份渴望,毅然舍弃了多余的事物,才收获了这一方清澄。

“断舍离”能为人带来安宁,同时,它也是排除干扰,潜心专研必不可缺的法宝。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日光不经透镜曲折,集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将心思分散于他物,就无法达到至臻至善的境界。钱钟书一生专注学问,对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额聘请,他不为所动;对于读者的采访求见,他果断拒绝,他仿佛是名与利的绝缘体,树立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标杆。试想,倘若他随大流去追名逐利,又如何有那么多著作问世?

只是,道理虽然简单,行动起来却十分困难。明明是负重易疲惫,放下一身轻,可又有多少人仍然拖着沉重的行囊在世艰难行走?或许是因为欲壑难填,或许是因为杞人忧天,或许是因为留恋过去……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们应当明白,历史长河中,我们仅仅是沧海一粟,一切琐碎的、多余的、迷人的事物,终究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我们又何苦让它们再加重我们负担呢?

愿人人皆晓“断舍离”之理,收获轻盈人生。

拓展阅读

1、自己远些可能对你更有用

我的眼睛我太近,所以我总是看不见自己。

——尼采

人这个物种很奇怪,长了一双眼,却始终看不见自己。

除非,有一面镜子。

而照见我们最多的镜子,就是别人。

是的,我们常常通过他人,看见自己。

这次,我和女儿通过敬老院的爷爷们,看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1.

“有人吗?喂……”我双手抓着铁门摇晃着,朝着铁门里喊:“你好,请问有人吗?”

“有人吗?”女儿也学着喊。

我们两人此时正站在一家敬老院的门口。

在第一天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看见公路不远处的招牌——仙女山镇敬老院,几个字蹦入眼帘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带着女儿去当义工。

我们专门空出一整天的时间,主动上门“***”。很担心被拒之门外,毕竟以前做义工时,都有义工组织证明什么的,走正规流程。

可是今天,略显唐突地带着女儿就来了。在门口喊了好几分钟都无人回应。女儿用眼神鼓励我继续,我又扯着嗓子喊起来:“你好,有人吗……”

一个身穿黑色衣服,手里端着碗筷的老爷爷走了出来。“哎~”他应道。

“您好,我们是……”老爷爷打我,指着侧门的方向说:“这边进来,快来吃晌午。”(重庆话,吃午饭的意思。)

这一声邀请,让人觉得好温暖。先前怕被拒绝而准备的一大堆开场白和说辞,瞬间都没用了。他们就像对待邻家朋友那样,无需多言就让我们进去了。

简单说明来意后,院子里的老人们,都开心地笑了,就像我是被邀请进来的一样,他们脸上的笑带着温暖。

人和人之间快速地融洽,会带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相互信任”所可以概述的。

大抵,人有两次通过他人眼睛看见和认识自己的时候。第一次是通过妈妈的眼睛,看见自己,确定“我感”——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吗?我是一个好孩子吗?我受欢迎吗?

第二次是通过他人的眼睛,认识他人,并建立关系,获得“我们感”,而后得以有机会重识自己。

需要区分的是,是否通过他人的眼睛。因为我和自己眼里的别人建立的关系,是“我和你”,而不是“我们”。就像,爱就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想。如他所是,才有我们,才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

除了“我”好、“你”好之外,“我们”都很好,这才是温暖的感觉。

2.

“没啥活可以干,你们就陪老人们聊聊天吧。”敬老院的负责人是夫妻俩,他们主要照顾这里的25位老人,老人们都是无儿无女的男士,年龄65-80岁,大都行动自如,比较健康。

我从2009年加入中华义工联,在多家敬老院服务过。陪老人们聊天,是义工很重要的工作,我熟练地带着女儿开始进入状态。

吃完午饭的老人们围着火堆坐下,在一间十几平米的砖瓦房里,房屋*有一口大铁锅,安放在地上凿的坑里,里面全是烧尽的炭灰,新点燃的木头在最上面燃着火花。听说当地人家里都有这样的屋子,专门用来取暖。烤火聊天,是这里的日常。

盯着我们两个外来客,老人们透露出像孩子一样的好奇表情。我以为会害羞的女儿,出乎意料地大方介绍了自己,还应爷爷们的要求,唱了歌,讲了笑话……气氛就这样活络起来。

四月初的仙女山镇,挺冷的,还飘着毛毛雨。而交流,就像木炭燃着火,把寒冷从心里驱走了。

“你们要去哪里?”爷爷们问。

“流浪~”我讲了100天亲子流浪的计划和大体路线,有几个爷爷,开始给我一些建议,依据他们年轻时,在外做活路(四川话,打工的意思)的经验。

龙门阵摆开了。我知道他们都是住在这附近的,有的老屋还在。我还知道他们喜欢逛集市买一些生活用品。他们平时喜欢打牌,打乒乓球,晚上喜欢看电视……他们还介绍了很多当地好玩的、好吃的给我们。

这一番交流,我看见了大方的、灵活的女儿。

她的自我介绍和表演,不是在别人的眼里找“优秀的自己”。我留意到她的用词,减去了炫耀,增加了陈述。

通过她的用词,身体动作和回应的内容,我看见她对老人们的照顾。看见他人,在意他人的感受,并为此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很欣慰,女儿不仅看见他人,也在经营关系。她正在积累经验,总结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

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见他人,建立经营关系,并拓宽和确定自我,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灵发展过程。

“我以老义工的身份告诉你,你是一个很合格的义工。”我小声地对她说。

“嗯嗯。”女儿惊喜地点点头。

虽然我还不知道怎么跟她说,但她拿捏到了义工的精髓:放下“我感”,注重“我们感”。

3.

不知何时,毛毛雨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了。有人提议打乒乓球,我和女儿就掺合着一起玩起来——输6球换人,老少皆熟的规则。

一开始,我还顾及爷爷们的感受,小心发球。后来我才发现,我正常发挥,也未必能接住来球。

有一位田爷爷,体力最好,打到最后,就只剩我们俩了。不知何时,计分开始失去意义,我们默契地开始打友谊球,追求球不落地。

在这一来一回中,一旁的女儿看出了变化。我也突然看见了不同的风景。

一个“我感”很强的人,谈话会围绕自己,打球时也难免想先发制人,追求“你看我多么不错”的感觉。这样交流变成了自夸,友谊球也会让对方和自己频频捡球。

此时,球在两人之间画出了有节奏的线。每一下力度适中,球的位置刚好让对方舒服地接住,如果有变化,也要尽量抢救,并调整回有节奏的球线里。

此刻,没有强调“我”,而是打出了“我们”,强调“我们感”,就是强调关系。

一切人际交往中,关系才是被经营的主体。

关系的稳定,是需要放下对“我感”的过度追求,而在意“我们感”。

常常听到一句台词:“这日子你还过不过?”

在婚姻里,你们曾为什么而奋斗,因什么而妥协,又为什么而坚持?

亲子教育时,你为什么而改变?又因什么而学习?

强调“我”的人,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出更多的冲突。很多人都吃了太强“我感”的亏,冲突来自于没有“我们”,日子自然没法过。而强调“我们”,就是在处理矛盾,减少冲突,幸福日子才能过下去。

一个好球过来了,回应一个好球。

通过别人,看见了一个被很好对待,且能很好回应的自己。

一个险球过来了,救回一个好球。

通过别人,看见了失误被修正,被及时修复的关系。

一个球过来了,没接住。捡起球,继续发球。

一段关系,需要多次原谅,然后继续。

若是无人回应,才是人生绝境。

细雨中的下午,爷爷们打的是球,我学的是人生。

围着火堆,细品分秒;挥臂球台,节奏无声。

爷爷们通过我们这面镜子看见了自信的,年轻的自己。

我们通过爷爷们这面镜子看见了善良的,无畏的我们。

正如尼采所言:如果我能自己远些,也许我对自己会更加有用。

2、最新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我将分享一部体裁新颖的书,它不是小说,也不是散,但却比小说散更具有实用意义,对生活更具指导意义,这部书就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的《》。

绝不需要的东西;弃多余的废物;,脱对物品的执念。”章开篇如是介绍书名中的三个字,也就道明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在上世纪末,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足,家中的物品越来越多,早已不局限于生活必需品,有限的空间,源源不地物品,导致很多人家中的杂乱现象,于是各种收容术,收容容器出现,力求腾出更多的空间。而山下英子的《》确实是一种另类的收容术,她采取从源头控制的思路,更加有效,并且不仅是对于实际的空间,更对于心灵的空间有效。

》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其实就是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即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反复进行的步骤,就会进入的状态,即脱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这里面涉及一个思维模式的变化,从“这个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到“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转变。读完书后,我也深受影响,狠心将一堆没什么用的东西都扔了,很多东西或许它曾经有过使用价值,但是如果对于现在的我没有用,或者我不需要它,没必要浪费时间刻意使用它,就将它扔掉。而在扔的过程中,也会重新思考*的问题,一想到某个东西只是为了好玩,一时兴起*,买回来迟早要扔,便会不自觉地放弃*。这样久而久之真正留下来的东西很少,想乱起来都难。而且在此过程中,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到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另外,《》同样对心灵有效。,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顺从自己的心,割既有;,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3、最新读书心得体会

》这本书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是一本以简化生活为主题的畅销书。它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开负担、放下过去,从而实现心灵自由的重要性。近日,我在一次读书会上研读了《读书心得体会PPT》,通过这本书加深了对简化生活的理解与体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段二:理解

不仅仅是对物品的简化,更是对内心的净化。在我看来,是一种摆脱物质束缚的心态。这种心态让我们开释过去的包袱,迎接丰富多彩的未来。通过,我们不再为渺小的事物纠结,而是专注于拥有的和享受当下的幸福。可以理解为通过“弃”负载我们生活的所有多余物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上,进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简洁、轻松。

段三:实践

实践并非易事,但它却可以让我们拥有更为清新的生活态度。在我开始实践后,觉察到自己生命中的许多不必要的物品,它们似乎变得沉重和纠缠。我坚定地决定处理它们,为自己的生活腾出空间。看着曾经占据大部分空间的书籍和衣物开,我感到如释重负,获得了宁静。让我懂得了收放自如,它不仅仅是对物品的放弃,更换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

段四:的益处。

给予了我们自由、轻松和快乐的生活。它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在整洁明亮的环境中感到更加舒适和放松。摆脱过多的物品束缚,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事业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且,通过精简物品,我们还能够帮助他人,将不再需要的物品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以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段五:对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平衡。不是要求我们将生活简化到再也没有物品存在,而是要求我们从容不迫地面对物品,并懂得合理地利用他们。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保留那些对我们有真正意义的物品,同时,也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探索的精神,以充实自己的内心,并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创造力的生活。

结语:

通过研读《读书心得体会PPT》,我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境和生活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过上更加简单、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物质和精神需求,并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通过的方式继续探索和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点击查看更多断舍离美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206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