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燧人取火》

发布时间: 2025-08-22 11:20:28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燧人取火》

【导读】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又称燧人,尊称“燧皇”、“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于商丘,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尚书大传》云:“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所以,燧人氏又被尊称为“天皇”。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西方的洪荒的她方,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做遂明国。这个地方因为太僻远荒远,以至于太阳的光芒和月亮的银辉都普照不到,可以说是不见天日,不分昼夜。

在遂明国,有一棵大树,名叫“遂木”。这棵树真是异常之大,它的树枝很高很长,仅仅光树冠的面积竟达一万顷,伸展到了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整个大树看起来,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按理说遂明国本来就是见不到日月之光,暗无天日的,再加上有这么大的树木遮蔽,必然是黝黑一团、漆黑一片的。其实并非如此,大树下到处闪耀着美丽的火光,犹如珍珠生辉、宝石发亮,把四下里照耀得明明亮亮的,如同白昼。不见天日的遂明国百姓,就在这种灿烂的美丽的火光中,躬耕劳作,怡然自得,悠哉悠哉的靠这种火光生活。

尽管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人们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

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过去,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多半是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一块儿吃了,因为找不到火来进行烹饪熟。因此在遂明国里,人们还不知道如何生火。

人们发现火能帮助人们御寒,抵御野兽的伤害和烧熟食物,让人们可免于挨饿及受冻,所以火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为了火种不能久存而困苦,因此保护火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万一没有了火种,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因为,没有了火,就等于没有了光明,人们就不能够正常的生活,不但要生吃很多味道很不好的食物,到了晚上,也只能靠月光来照明,而且还会经常受到野兽猛禽的袭击。

为了保存火种,大家就轮流值日看守火种,长年累月,没有尽头。可是保存火种非常之难,有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常常使得他们的生活处于没有火的状态。有个聪明智慧的人一想到自己国家的人民的痛苦状态,就发誓要把这个谜团解开。

有一日,这个聪明智慧的人周游天下,走得很远很远了,远到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了,终于来到遂明国。他见到此地的奇异景象,感刭十分奇怪,决心把火光的来源弄个明白。

经过了好多天的仔细观察,有一天,他终于发现这里有一种大鸟。桔红色的嘴巴、漆黑的脊背、雪白的肚皮,长着鹗爪似的坚硬利爪,在大树上跳来跳去找虫吃,不时像啄木鸟似的用长长的硬喙啄树干,每一啄,就发出璀璨的、夺目的火光。

这个聪明人见了这种景象受到启发,想到了取得火种的办法。他于是捡了一根硬木枝,在遂木上钻起来,结果真的也发出火光。可惜的用这种树木钻出来的火,只发光,没有火头。

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后,继续用别的树木作试验,虽然钻起来很费劲,但终于钻出火来。他并且无私地把这个钻木取火的办法教给人民,从此人类就不再靠天然的雷电来点燃的火种,也不必小心翼翼地天天看守着已点燃的火堆、惟恐熄灭了。有了取火的方法,火的用途也就大为扩大了。而且聪明的人类又改变了取火的方法。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来。如此这般,人们最终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正因为他的功劳,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真是太伟大了。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炅。

这个聪明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受到后人敬仰,尊称为“燧人氏”,就是取火者的意思。由于发明钻木取火,燧人氏被黄帝封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于衡山,葬于衡山。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

拓展阅读

1、

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大家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农回去。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大家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大家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农的办法。

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大家就把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他就着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了。从此,大家都说灵芝草能*。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写成《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农尝百草、造福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名为“农架”。把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2、

据说原北边,有一座发鸠山,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长子县,漳河就是从发鸠山流出来的。

发鸠山上有一种柘树,样子像桑。柘树林里生活着一种小鸟,叫“精卫”。

精卫鸟的身子黑黑的,有点像小乌鸦。可是它的嘴白白的,爪子红红的,脑袋上还有花纹。它常常叫着自己的名字:“精卫!”声音很凄厉,所以大家叫它“精卫鸟”。

发鸠山在长子县的西面,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的石子、树枝往东飞,飞到东海,就把石子、树枝扔到海里,然后再回来叼。

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有一个悲惨的

精卫本来是太阳“炎帝”的女儿,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把孩子叫做“娃”,这个小姑娘,大家儿都叫她“女娃”。

炎帝不但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因此,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农”。有时候,大家把他的两个名字连起来,叫他“农炎帝”。农炎帝的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东海去指挥太阳升起,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个懂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着一双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着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高高兴兴地沐浴着阳光,欣赏着周围的一片生机。万物在阳光下生长,鸟兽在阳光下欢腾,她感到很自豪,因为大地的光明和温暖是她爸爸带来的。

有时候,她跑到东海边上去看日出,当她看到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一轮红日从海面上跳出来的时候,她喜欢极了。因此很想去看看东海以外太阳升起的地方。

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带她去。因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海以外几亿万里的“归墟”,那地方很热很热,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为这件生气。秘的归墟太吸引了。有一次,她不听,等爸爸走了以后,自己跳到东海里向归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劲。后来越游越远,不料,一阵风浪袭来,把女娃吞没了。

女娃沉入了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女娃的精魂没有死,她恨海的恶浪,她的精灵化作小鸟,头上的野花化作脑门的花纹,脚上的小红鞋变成了红爪,她发誓要填没东海!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精卫就和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让自己的精世世流传下去,以继续填海的业,直到把海洋填平为止。精卫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卫,雄的就像海燕。

精卫鸟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往东海扔。早也扔,晚上扔,今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它也在风雨穿行。有时候,它离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恶浪又一次把它吞没,可是,它仍然不罢休,还有新的精卫鸟继续来填海。

精卫填海的惊动了天。水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海洋,把海水都搅黄了。于是,大家把东海北部发*海域叫做“黄海”。

当海洋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大家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大家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3、

在太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大家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弄得大家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大家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呢?大家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说:“老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呀?”

乞讨老捏着胡子,微微笑了一笑,回答说:“你只管贴上去就行了,照我说的去做吧。”

阿宝按照老的吩咐将两张红纸对称地贴在了门的两边,然后搀扶着那位乞讨老进了屋子。

“我这里还有两支蜡烛,一会儿天黑了你就把它们点燃吧。”老递给阿宝的是两支红色的蜡烛。

阿宝接过那两支红色的蜡烛,又问:“我家里也有蜡烛,可不是红色的,为什么你要我今晚点它们呢?”

乞讨老微笑着又指了指院子里堆放的那些竹子:“好心的年轻,我感觉有些冷,不如把那些竹子烧起来给我个暖吧。”

老实的阿宝这次并没有多想,他立刻就动手生起来。

天色渐渐黑下来,“年”从深山里蹿了出来,它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东看看,西瞧瞧,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只堆着一些芝麻秆,街上一个影儿也没有。

“怎么今年这村子连一个也没有?”“年”皱起了眉头。

在村子里转悠了大半个晚上,“年”一无所获,于是只好去啃那些芝麻秆充饥。它大口地嚼着那些干巴巴的芝麻秆,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这时,它突然闻到了风夹杂着的一股鲜美的肉味:“哇,真香!嘿嘿,看来今晚我还可以尝尝鲜,现在我要找到这个,然后好好地饱餐一顿。”想着那些鲜美的肉,“年”的口水就滴答滴答地流个不停,肉可比那些芝麻秆可口多了。

馋嘴的“年”在村子里东闻闻、西嗅嗅,最后,它惊喜地发现味道是从阿宝家里飘出来的。于是它飞奔着朝阿宝家扑去,但它才刚蹿到门口,就突然停了下来。

“这户家可真奇怪,他家门上贴的那两张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呀,看得我头晕晕的。”“年”向后倒退了一步。

接着,它透过院墙看见屋子里闪烁着两点红光,那红光一跳一跳的,就像一只怪兽的眼睛,“年”浑身一颤,发出一声怪叫:“哎呀,那是什么怪物呀!眼睛发着红光一眨一眨的,个头比我还大呢!”原来“年”错把点着红蜡烛的房子看成了比它还大的怪兽。

就在这个时候,院内又传来了“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起来,再也不敢往前凑了。它转身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妈呀,怪兽发怒了,太可怕了!怪兽来啦,怪兽来啦!”不一会儿,“年”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乞讨老和阿宝看见“年”惊慌失色逃跑的模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没想到这只*的野兽竟然会害怕红色和炸响声。不过,老家,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这个弱点的呢?”阿宝问乞讨老

“年轻,”老乐呵呵地笑着,“我是天上的*,这次我是专门下凡来帮助你们对付‘年’的。现在这只野兽已经被吓跑了,你们以后每年都用这个方法来驱赶它,然后开开心心地过个快乐除夕吧!”说完,老化做一股青烟,不见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大家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阿宝从自己的家里走出来,向大家述说了乞讨老。大家一齐拥向阿宝家,只见他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啪”炸响,屋内两支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节日来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民间相传有一个,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大家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大家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苞米粒撒了一地。大家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质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二剃龙头”

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大家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大家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点击查看更多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燧人取火》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7603.html

热门阅读

  1.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美就这么简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基站工程建设管理分析论文
  3. 经典的小学毕业寄语祝福短信
  4. 初一年级组工作总结
  5. 小学物理节能教案
  6. 适合教师节说的祝福语
  7. 先进保安公司优秀保安员表彰大会上的演讲稿
  8. 乡村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
  9. 什么时候需要清场美文
  10. 课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范文
  11. 30句小学生常用歇后语
  12. 初二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13. 儿童益智故事:自作聪明的老鼠
  14. 有关五一劳动节的短信祝福语
  15. 201年鸡年春节拜年说的祝福语
  16. 重阳话敬老作文
  17. 应聘护士的自荐信范文550字
  18. 家长交流的发言稿
  19.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精选
  20. 好友公司开业贺词
  21. 秋天温馨祝福语短信
  22. 长期供货购销的合同范本
  23. 关于送给母亲的感恩节祝福短信分享
  24. 回想的意思和造句
  25. 迷茫的生活说说
  26. 描写春节的作文600字
  27. 写写你的心里话作文教学设计
  28. 五字春节对联带横批
  29. 201中学生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
  30. 元宵佳节的祝福诗词
  31. 名人读书经典语录
  32. 二人搞笑小品剧本《相亲》
  33. 你快回来情感美文
  34. 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情绪卡的教学设计
  35. 过年寄语散文
  36. 关于春天的古诗大全
  37. 外贸合同的中英文模板
  38. 上面怎么造句
  39. 感恩节签名美文
  40. 寒假学生手抄报文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