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4 10:48:43

《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词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拓展阅读

1、 译文

【**--教案】

【作者】【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上更高的一层城

这首人在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人身在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间。

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从这后半首,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所见,而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上了的顶层。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别》中选录这首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2、维山中送别维《山中送别》

【**--阅读答案】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维的作品。此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

[注释]

山中:指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楚辞招隐士》:“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

[译意]

(一)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二)

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点。

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人在把生活剪接入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感、怅惘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解》中概括这首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就是这样。

3、秋宣城谢朓北李白的

【原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上,临风怀谢公。

【注解】

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人。谢朓北,即谢朓,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览胜地。这首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失意,漂泊流荡。

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译文一】

上谢朓北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色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

【译文二】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上谢朓远眺晴空。

两条江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后,*上一直处于失意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

谢朓北是南齐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唐代改名叠嶂,是宣城的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人独自上了谢公。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人把他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话》说:“太白发句,谓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581年——600年(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人从高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中去了。这两句与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览的地点是在“北上”;这北是谢朓所建的,从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上一直处于失意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以寄三古辛弃疾的

朝代:宋代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huī]下”,即部下。“炙”[zhì],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河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了却君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8587.html

热门阅读

  1. 明天与起点演讲稿范文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3. 思念的中秋节祝福语
  4. 标准的宅基地买卖合同
  5. 201年公司元旦祝福问候语
  6. 冷落解释造句
  7. 大学生实习证明范文
  8. 《地心游记》读后感450字
  9. 注重文本课题的研读 实施返朴归真的教学教育论文
  10. 农夫与金鱼读后感范文
  11. 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机制论文
  12. 2019年元旦新年贺卡祝福语
  13. 201年鸡年除夕给领导的祝贺词
  14. 关于小学数学培优补差工作总结
  15. 竞选学习委员个人发言稿范文
  16. 保护水节约水小学品德教案
  17. 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案
  18. 十二生肖故事
  19. 最后的解释及造句
  20. 对话失恋友现代的诗歌
  21. 从职校的培养目标谈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22. 3白色情人节贺卡祝福语
  23. 句句经典的治愈系签名
  24. 七年级下册语文歇后语整理
  25. 关于工程学的实习自我鉴定
  26. 正能量句子有哪些
  27. 汪国真励志诗集
  28. 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
  29. 泰坦尼克号经典语句集锦
  30. 送给最好的朋友生日的祝福短信
  31. 有关难忘的春节之旅的游记作文900字
  32. 学雷锋树新风手抄报
  33. 描写赞美荷花的诗句
  34. 2015大阅兵观后心得体会800字
  35. 关于大学生村官实践报告范文
  36. 新课标人教版《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范文
  37.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38. 上学期学校的工作总结范文
  39. 人生哲理经典句子
  40. 软糯米糕飘香年味作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