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席慕容散文集》有感800字
读《席慕容散文集》,被她充满温情的文字所*.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席慕容的诗,一次路过书店看到席慕容的散文,就买了一本,没想到她的散文也那么有魅力.
来自真诚的声音.她在序中写道:“在写作的时候,我一无所求.在写作的时候,我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只希望把生命中极为我所珍惜的这一部分,认真地整理好,也就是这样而已.”是啊,写作就是这样,只有真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人.
温婉的意境,在她真挚的文字里,描摹成一幅画.而透过这层意境让你看到生命的真相.她写《成长的痕迹》写山百合那一段,当她在荒草的高山上看到盛开着的洁白的百合花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而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的痛苦,好像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像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
写爱情,写得凄美绝艳.在《海伦的婚礼》里,海伦是一个患了心脏病的女孩,她和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子相爱了,男孩很爱海伦,即使有心脏病,也决定和女孩结婚.然后他们就准备婚礼,他们亲手布置自己的新房.一切都那么的美好,然而,在结婚的第十天的早上,海伦还是走了,安静而满足的倒在年轻丈夫的臂弯里走了.她这样写道:“是在早餐的时候,她只是要站起来为她的丈夫再倒一杯茶,她站起来,拿到了茶杯,然后就倒下去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这样平淡,一个只做了十天的新娘!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而对海伦却那么可贵!“十天的婚姻,十天的新娘,海伦能得到的就只有这么多了.”,最后席慕容这样来总结他们悲哀的故事.是啊,哪怕只是十天的新娘也是幸福的!看到故事的最后,给我感觉就是凄美绝艳!而在另一篇《胡凡小姐》的爱情故事里,道尽了人生的悲凉,令人唏嘘.她以诗的语言描述这段爱情:“爱的欢乐/只出现了一会儿/爱的痛苦与悲哀啊/却持续了整整一生!”
在娓娓道来里,在最平凡里,把爱与感动呈现.她写《红尘》篇里的一碗《刘家炸酱面》,写她的丈夫如何给全家人做出一碗美味的炸酱面,写得绘声绘色,她女儿会撒娇说:“爸,好想你……的炸酱面啊!”这一碗炸酱面是那么好吃,又成为一种幸福的象征.当写到这里的时候,你会觉得已经很好了吧,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母亲在世的最后五年与我们同住,我的丈夫常常会每隔半个月左右就做一次炸酱面给大家吃.并且这样说:“不行啊!面不煮烂一点,妈妈会咽不下去的啊.”就是这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文字却能深深的触动你的神经,闻之,为之动容!像这样体现细腻亲情的文字在《生日卡片》那段小文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作者总是在生活里把最微小的一件事里把内心深藏的情感带给你,带给你心灵的感动.虽然不着一字“爱”,不着“感动”,却处处打动你!
当你打开那本散文,收获的不仅是文字的精美、温婉,更多的是带给你的心灵的回归.
我想,我应该不可能成为席慕容这么有才华的人,可是我觉得可以细细品读她的每一个文字,那也仿佛是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席慕容她,虽然早已经不是个小孩,但,却有着一颗比孩子还要纯真的心,仿佛她的世界,总比我们的有趣。她用她的心去看整个世界,生活中时刻留一份真诚,把她在眼睛里所见到的事物,用书香去描绘出来,让我们所有读者与她一起品味这个其实很可爱的世界。她描写的那些充满至善至美的平凡琐事,总能拔动人们的心弦,让你一同去发现世界中美好的一面。
我最喜欢她的《朋友》,并不是冲着什么华美语言。这位飘悠在纸墨香之间的“朋友”,不必有华丽丽的外表,它却是最真实的,无意的表露了作者,席慕容的纯真与甜美。
——“一开始,因为小娜杀价太低,伤了他的心,所以扭头就走开了,不再搭理我们这三个游客了……”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头,却已经让我想微微的一笑。如果我不翻封面,我就一定会认为这篇作文,是个有心的孩子写的。虽然简单平凡,但不枯燥,反而让人有种想快一点读完,可又想细细回味的纠结却又快乐的感觉。
让你的思维随着她小夜曲般的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去回忆、去品味那些岁月里捉摸不透的幸福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者,这正是席慕容,从来没有想去刻意做些什么努力的心愿所在吧。
这是多美的一本书啊!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么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绪引了进来,我被她那细腻动人的笔调*。
她的文章充满温馨。细读进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样平易朴实:匆匆的过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边小小的贝壳……许多不起眼、会忽略掉,甚至觉得毫无意义,根本不会去看的东西,她都能注意到,并且看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
我感叹,我感叹于她的细腻和她那淳朴语言,文中没有可以推彻的词语,没有令人惊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顺理成章。可却能在人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透明的哀伤》中的《严父》。作者对一个卖牛肉的男子发出感叹,通过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这样的炎热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这样操劳,又不觉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亲吗?
看过许多写文章,发现父爱的文章是那么的深沉。父亲常常为了家这个家,为了这个家的生存,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美满,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让处理烦琐事情的父亲有了一张严厉的面容。严父,寂寞无言,表面严厉,实际爱在无言处。可年幻无知的孩子们却不能理解,他们喜欢投向母亲柔软和温暖的怀抱,劳苦了一天的父亲回到家,发现自己支撑的家的那份甜美,自己虽不能进去,不能享有,或许这样父亲就很快乐了吧!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也无所谓,只要是做为父亲,爱着他们,这样就足够了吧!
看完这篇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心情,想流泪,还想立即给父亲一个拥抱,同时也有着疑惑,为什么父亲不去辩解他们行为?让孩子们理解他,让他也享有家的这种温馨,我的思绪不觉想到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虽然不是严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才回来,我认为在父亲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总是对父亲忽冷忽热,有时他说话我也不理,可他什么也不说。
有时我会从父亲的开门声中惊醒,发现他不管回来得再晚也会来到我的房间。夏季,为我关掉电风扇,冬季,为我扯扯被角,当时小,没放在心上,可现在却知道这小小的动作,却也包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他是爱我的,我是不是也应该对操劳的他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体谅,多一点爱呢?
父爱如山,深沉。父亲对我们的爱虽然不会惊天动地,但是他对我们的爱却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罢了。
拓展阅读
1、初一习作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猫头鹰人》有感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在一句句充满佛性的《华严经》中,是谁愿意在宁静的夜空下,温一壶月光下酒?又是谁愿意在极度浪漫的传说中,静静地煮雪听语?是什么留存于漫漫岁月中不曾失去光泽?又是什么能让百合花开于三寸心田„„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而却又在35岁出山,寻觅世间„„单单是从作者的坎坷经历,我便对这份颇为厚实的作品深感敬意。在封面青绿色天空的朵朵白莲下,不知蕴藏了多少智慧与泪水,也不知究竟尘封了多少年的等待与心愿„„
我常常沉浸于林清玄的散文当中,这些散文不同与有小说般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但却比小说更值得人深思与回味的心灵感悟。朴实的语言,在平易之中用流畅清新的文笔,将人的每一寸心灵勾勒点缀,如“唯有一朵在,明日定随风”般深入人心„„
但他的散文不禁使我深思:不仅是作者,还是这世上的万物,可以说,都在努力,都再追求。而到头来,却终究得叶落归根,只是谁也逃避不了的,纵然有无数荣誉,无数成绩,纵然实现了愿望,终究得舍去„„既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当我苦恼时,忽然瞅见窗外樟树,有的已花落满地,但在当初花开放的地方,却结出了一个有一个果实。又想起了书中的话,我忽然明白了:
纵然花谢了,但它曾经开过。没有花开花落,怎有今天的果?“因为有愿望,生命的进程既非偶然,也非必然。”“每一步牵引着下一步,每一个转弯都面向了不同的方向”
人的一生也不正是这样吗?纵然早晚会面向衰亡,但我们毕竟走过这些春花秋月,这美好的回忆岂不是更宝贵? 留下了果实,留下了回忆,保留了时光,正如作者所说:镌刻了情感,使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遗响,活色生香„„
2、初一习作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猫头鹰人》有感
人随心而变
一个纯朴聪慧的乡人,一年之内却越长越像猫头鹰,变成了颓废迷茫、只惦记金钱的猫头鹰商人。**夜夜想着猫头鹰,思考揣摩着捕鹰的方法,乡人心中贪婪金钱、对待动物狠心残忍的缺点,就像木头上的一点霉斑,渐渐*了一块良材。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感触颇深,想到了我的一个幼儿园兼小学同学。幼儿园时,小陈与班级十分融洽,同学们都愿意和他玩;同时他又是班里的英语*,一口气能认出好多英语单词,令人羡慕不已,老师常夸奖他。可是变故发生了,小学二年级时,他家里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只看到他每天愁眉苦脸地来上课,连走路都是无精打采的。有一次下课,他躲在门后,只听见他悲哀地说:没有爸妈,我来上学也无用;世界真可悲!从那以后,他出色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处处捣蛋,很多课他都是罚站在教室后面。三年级他没能加入少先队;四年级违反校纪校规被带去校长室;五年级他是全年级最不光彩的毕业生。
虽然小陈与“猫头鹰人”不同,是家庭的变化影响了他。但同时,他的心也变了。从此,心中柔弱的一角慢慢侵蚀着他,他变成了一个冷漠、自私、坠落的人。因为家庭矛盾,他从心底不热爱学习,放弃了前途。整日整夜想着家里可怕的事情,使他的眼神不像孩子,阴郁不堪,眉头上都是皱纹;心里的绝望、悲痛让他**行径,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他的心就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时间久了,就难以回头。
书中林清玄问:“难道,我也改变了吗?”读到这里我不禁问起了自己。思考后发觉:每一秒钟的我都已经不同于前一秒,虽然它们是如此相似;但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发生变化。人们都期望自己能变好,但时常被诱惑迷住了。我以前就为错误辩护过: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小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一点一滴的“小错误”积起来就会使你步入歧途。就像天天不听读英语,看似一件小事,一个月下来水平就会比别人差一大截。所以,自己的心灵走的每一步路都要小心翼翼。“歧路上走远了,就难以回头了。”每一天留个十分钟反省、总结自己的一天:不要留情地揪出自己的过错,避免它们再次发生;激励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将来更加努力地继续做;如果心悲伤难过,就安慰自己,分析难过的原因,同时向家长求助。时间长久,就会发觉自己在进步,心灵正朝光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随心而变,让我们尽力保持着一颗清澈的心,正如林清玄所说,让它变得天真、纯善、美好以及庄严吧!
3、初一习作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猫头鹰人》有感
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许多著作对后人影响深刻。下面是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读后感,欢迎参考!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是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写的。里面记录了许多微小的事情,而善于发现的林清玄却从里面找到了生活的哲理。这本书朴实无华,却能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我单单从这本书的写法上就感慨良多。为什么林清玄能发现这么多实在的道理?那是因为他有一双谨慎的慧眼,能细心地看透生活中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从而从中学到令人终身受益的道理。这种道理能让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能让你在今后的道理走得更顺,更远。
可怎么从生活中发现这些哲理呢?首先,我们要谨慎地对待生活,留心观察每件微小的细节,存在自己的脑袋里。然后,空闲时再倒出来慢慢咀嚼。
知道了这些道理后,可不能只说白话,要让这些道理融入你的生活中,用它们,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林泉,清欢,玄想,这就是林清玄。我最近在阅读他的一本书,林清玄散文选集。这本书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像林泉一样清澈,读了能品出清欢的滋味,文中有或浓或淡的玄想,这本书犹如是森林的一棵草,一棵树,一朵花,一滴露融汇而成的,那么简单,那么纯朴,是本好书。我初读目录,发现里面有大大小小的故事短片,后来慢慢品读,才发现每个片段里都有一个教育我们的观念,其中的一句话“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忍苦艰,人生才能显现价值。”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主要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其中,在卷二里的一篇“好的孩子交教不坏”这篇散文让我深有感触。它里面主要提倡的是“好的孩子教不坏,坏的孩子教不好”这个道理,然后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个孩子是一粒榕树种子,不管怎么培育,也永远不可能被培育成最昂贵的红豆杉。“红豆杉可以做雕刻做家具等,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做风景,不能让人在庙前乘凉呢”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红豆杉,可有些孩子也许只是榕树种子,那又怎样呢?如果全中国都是红豆杉,那谁来做榕树?谁来做松树?也许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成功,所以经常和孩子说“你看谁谁谁多好,你也要像他一样”这种话,我在卢勤的一本书中看到这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不同的孩子发挥潜能,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家长因该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棒”。
是啊,在如果孩子是榕树种子,因为这些话会不高兴,减弱了他本来对自己的自信,最后只能成为小榕树,与其让孩子成为不可能成为的红豆杉,还不如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大榕树,不是更好吗?鼓励孩子比批评、责怪更好,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严师出高徒的,有些时候,批评反而可以让孩子变的叛逆。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有些时候有些贪玩,然后在批评中,反而学坏。让我们别做任何东西,我们要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自己的坏,那又怎样呢?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了许许多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好一个“人”……
初读清玄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丈夫当如是,不费百年之游也。
何人可以做到林清玄一般的浪漫,他漫游过世界各地,只因为一对鸳鸯香炉便可以悟出爱的意义,情的深远。只因为一颗小小的常春藤和一株平常的非洲红,他便用长篇大论来表达自己对其的喜爱。这种留心观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心态何人能有?
何人可以做到清玄一般的智慧,他以平常的心对待世界,遇事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笑看红尘不顺事,静下心来把不快乐的事通通抛之脑后,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呀!智者只会记住快乐的事,不会记住使他悲伤的事。
清玄的心态植得我品味。他说:“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那就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人生难免会磕磕碰碰,此时需要的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世界是美好的,不必让不顺的事遮盖了你的双眼。撩开它,你会发现,你所想要的东西就在你附近。
笑看世间事,平心渡平生。乐观的心态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心态好一切都好。好心态决定你的生活走向。
林清玄教会了我发现。清玄善于从生活中的简单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一片花,一片草,一棵树,一行爬过佛像的蚂蚁都可以引发他的深思。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而林清玄却发现了呢?着名的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思考与发现世间的真善美,才会获得成功。
回味清玄书,不觉汗出,善哉善哉!智者当如是,不枉人间走一回也。
读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挫折和感受的离散乃是人生的必然,这本书让我再挫折中学习智慧;在离散中学习成长。在书中,还有很多的事情和道理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其中在卷一:天真的心这里面的“挑水肥的人”,让我记忆最深。 这是说他们乡间有一种专门挑水肥的人,每隔一个星期就会来一次。小孩子贪甜恶咸,喜香怨臭,所以每个人一见到挑水肥的人就捏着鼻子往反方向跑,有一次他和爸爸同行,见到了挑水肥的人,又不能跑,所以把鼻子捏住,过去之后,他爸爸说了他,他以后,见到挑水肥的人就深呼吸,在憋住气。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体会了,那个挑水肥的人是多么伟大呀!他为了“我们”,忍耐着臭气,再帮我们用这些水肥给农作物洒上。而我们还见到就跑了,那是多么的打击别人的自尊心呀!再加上他们也是人呀,“我们”应该对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要好,他在家中是人的儿子,也是他儿子的爸爸,我们大家应该尊重人、疼惜人。这样可以让别人心里舒服,也让我们有一种庄严之感。
有一次,我们大家一起吃饭桌边,围满了,见到旁边奶奶没有上桌吃饭,我就在想:我是一个小孩,可以到边上吃。于是我就说:“奶奶你还没吃饭呀,上桌去吃吧!”奶奶就说我是个好孩子,就坐上去了。我下来后果真有一种庄严之感。感觉很自豪似得。 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我深有体会——吹冷气的狗。
这是讲在夏天,银行门前蹲着五只狗。我立刻感到迷惑。每只狗脸上都入出了幸福的表情,原来是因为银行门很大,进出人很多,只要有人,门就会开,里面冷气出来了,吹在野狗身上。
野狗的内心里,,也有着对幸福的向往。这些狗虽然知道追求幸福,但是它没办法在自己家里装空调。而我们可以在家里装空调,所以我们真幸运呀!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真是对我大有启发。
4、看人间冷暖品人生百味读《肖复兴散文》有感1200字
《肖复兴散文100篇》这本书包涵了作者亲自挑选的一百篇散文作品,时间上从20世纪一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这本书,就像是是慢慢阅读过去,在时间里阅读过往的市井人情、一代文坛大师、作者青春时的北大荒、儿时的四合院和旧事的北京风情。现在与过去辉映,彩色与黑白交织,我看到了作者一步一步的脚印,也看到了那些经岁月沉淀而愈发厚重的真诚、美好、爱和感动。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的语言大都是平淡的,真实的。(作者)所挑选的作品中都是作者亲自经历过。从作者的经历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
作者儿时是在北京长大的。在那个年代里,年味儿还算是比较浓厚的,人对于吃这个字眼儿有这天生的渴望,作者笔下《除夕的荸荠》,《冬日四食》,《翻毛月饼》这三篇散文描述作者儿时的吃食,贫穷的年代里,小孩子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作者对于儿时吃到的零食那无比怀念的情感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想起儿时奶奶花几块钱给我买的“切糖”,而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大都以潇洒(不知节俭)过日子自然也就淡去了昔日对食物珍惜的概念。逐渐变淡的“年味儿”和许多失传的传统小吃,将只能在回忆中寻找。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描述的最多的便是作者在年轻时在北大荒插队的一段时光。在插队的期间,有更多的是劳作和汗水,那个年代里,插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作者所谈到的一段经历让我感到钦佩不已。说出来其实也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一段关于作者借书的经历,让我感到钦佩的是在那“文化大**”的非常时期,作者仍有着对书的渴望。
在北大荒插队时期,正是因为这些书作者在那些艰苦的日子才有了些希望。那段时间,作者像“特务”一般地去找兽医站的曹大肚子借书,是多么的不易啊!那么恶劣的天气,风雨交加。何况当时作者借的书还属于封资修,所以在我看来这便是一个壮举,让我感到钦佩。一个青年对书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这也是我值得学习的精神。此外,作者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曾发生过个插曲,作者因为三个被错打成现行反**的老农鸣冤叫屈而被人躲避,而那时一个17岁的姑娘却旁若无人的等他。这让我感到作者年轻时的那种震撼,这也正是我所需要去学习的。
北大荒,积淀着作者许多的回忆。从作者的回忆中我能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的上进心,正义感和勇于突破精神枷锁。当然,作者的磨难也远远不止于这些,在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互相都有着一层隔膜,“拔墙根”,偷拆人家的信,寻找着一切的机会抓住人家的把柄,《忆秦娥》、《槐花祭》中便记下了这样的两例真实的事件。可谓是生不如死,议论纷纷,家破人亡。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成长着。在作者的作品看到的是对旧社会黑暗形成的对比:对正义,自由,高尚品格的追求。这样的一本书是值得拜读的。
书中的最后写了一篇,也是最长的一篇散文,是关于作者的母亲的。作者的生母在作者很小便去世,后来,来了一个女人继承了他“母亲”的角色。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诉说了他小时候的种种与继母作对的行为,但母亲的举措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关爱和呵护,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连一件脏衣服都没有留下,打理好家中的一切,坦然的走向生命的终点。什么是母爱?这就是母爱!这就是啊!
读了这一本书,就是经历了一场人生。展现了人生中的美好、真诚还有挫折。字里行间的平淡,透露出最真挚的感情。在这本书中感受了作者的质朴与正义,教会我要勇敢。对母亲的忏悔与怀念教会我去珍惜亲情。对时代的错误敢于反抗教会我要学会上进!这样的一本好书,值得我读,值得我去珍惜。
5、初一习作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猫头鹰人》有感
早些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林清玄散文》,拿起书来细看,蓝白相间的封面于隐约中透露着一股袭面而来的清丽之感,再仔细品味作者的名字,思绪仿佛立刻回到了忙碌的高中时代,记得那时候曾在阅读短文中遇到过林清玄的文章,也就是那时候起,便被他清丽、充满禅意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
翻开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林清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有点谢顶,头发长而蓬乱,面带着些许微笑。照片下有几行小字,是他的简介。于惊讶间,终于了解到,原来以为会是温柔娴静的林清玄“女士”居然会是个男子,没想到,在他的笔下会流淌出如此细腻、敏感的文字,在他的骨子里会流淌着如此浓重的乡情……
林清玄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疲倦的佛学宣讲者,读他的散文,总能于平实的文字中感受深邃而朴实的佛理,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厚,*称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对以散文集出版,通常多为散文、报道,偶尔会出现一两篇小说,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军队班长和一个自小在尼姑庵长大的小尼姑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故事看似曲折却又顺乎自然,兜兜转转之后,两人又神奇的相遇了,只是早已物是人非,记得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也许就是这样,因为班长一时的犹豫,在他们转移的时候没有带走法圆,所以法圆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尼姑庵,而又在以后的很多年后,班长在一家旅馆偶然又遇到了当年错过的法圆,人生总是在相遇和错过中不停的转换着,当时法圆师妹就对班长说,“有些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这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过着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相逢,人生就是这样”。此时的班长也许会悔恨当时没有把法圆带走,但命运就是如此,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而今,又因为种种联系又神奇的相逢了。
这是迄今为止读到了为数不多的林清玄的小说之一,他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深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佛门虔诚的宣讲者的最好体现吧。
读他的散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吾心似秋月》,文中提及杨岐禅师曾经留下的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他说的是一次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时发生的故事,杨岐问白云守端禅师是否记得他以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的一首偈,白云说“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不免有些得意,谁知,杨岐听后,笑了笑,走了。白云为此整夜无法成眠,终于忍不住去请教杨岐,杨岐见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笑的更加厉害了,说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顿悟。 其实,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而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只是由于我们在乎,仔细想来,归其原因,这些所谓的“在乎”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其实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正如寒山的一首诗所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在佛教的经典和禅师的体悟中,常常把心得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这两种贴切的比喻完美的诠释了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我想,当我们真正的做到心若水时,生活里的一切善恶是非便会如痕垢在明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
回望整本书,它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由年轻的散文新秀那样,头角峥嵘,豪气如虹却生涩稚嫩到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浪漫,于平易中蕴育着感人力量的完美转变。 在第一部分中,《少年游》、《冷月钟笛》、《生平一瓣香》等无不体现着林清玄初登文坛的豪气与稚嫩。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林清玄崭露头角,几乎包揽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吴鲁琴散文奖,时报文学奖首奖,中华日报文学奖首奖,*日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
后来更是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在《暖暖的歌》中,林清玄这样写道“每一个为什么后面还隐藏着更多的为什么,如果一直想去追问什么和为什么,到最后一定会失去我们所追问的本意”,初读这句话时,感受到最多的是他年轻时的豪气和不羁,但细细想来,却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人生都存在着很多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根本无须探究出个所以然来,就好像我们无须过多的追问为什么太阳一定要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日子永远都在继续着,而这些所谓的为什么也就以它们亘古不变的姿态*的存在着,**感受,却又似乎可以弃之脑后,但辩证的想一想,并不是对待所有的问题都能采取这种态度,就如在做学问,学习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为什么可都是不能轻易的忽略不计的。当然林清玄文中所说的无须过多的追问为什么是设定在一定背景下的,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是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的,也许这也正是人生矛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所有的决定都是根据一定的背景而作出的。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浓重的乡土情怀,由自己在异乡的所见所闻与家乡的一切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来体现其激昂的乡土情结。另外,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亲情也做了大量叙写,如《红心番薯》一文,叙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处都是饥寒交迫,小小的一个红心番薯,从满足父亲的饥饿到父亲对它倾注的一片深情,叙述细腻,婉转回肠,“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叫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有一次,作者的父亲到台北去看望作者,特地背了一袋红心番薯过来,希望能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作者早已从郊外的平方搬到了城中的大厦,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草,不要说番薯了,作者父亲这样一个朴实的愿望通过作者的描写,越发显得珍贵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在提高,作者浓郁的乡情也在不断的堆积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会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的向我们的心中渗透,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他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犹如一股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也能让人变得坦然,让人与他一起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仿佛此刻云自小路飞起来了,爱也幻化为一首暖暖的歌……
他的词藻很朴素,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词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去回味,值得一遍遍去深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