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优秀读后感
“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
——夏目漱石《心》
或许这是刻意的安排,也或许是注定的遇见。当我初次读到夏目漱石先生所作的《心》时,恰恰是该书发表一百周年纪念日。第一次读后就有许多感触,因为这本极其有名的小说,不仅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也对世界文学甚至是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心》作为夏目漱石先生后期最有影响力小说,以细腻流畅的笔调把一个赴东京求学的农村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暑期度假时与一位先生邂逅的故事叙述出来,衬以迂回婉转的情节将故事添上奇诡而又沉郁的色彩,并用推理的方法更深层次地将人性中对善恶的自我形式的觉醒的主旨揭示出来,同时又将对恋爱的惆怅,对*的理解这些所谓“人的高层意识”有机地、巧妙地与故事主干结合,最终将读者推上道德的、理性的神坛边缘,仿佛是揪住领口盘问——是生是死——是善是恶要怎样的抉择!( )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多了些伦理色彩,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悬念性。小说的主人公是便是被称为“先生”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而作为连接全小说的“我”是一位明治时期来自边郊的大学生,一次偶遇使我认识了这位先生,并且对“先生”分析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而且发自心底地佩服,但一直有一个疑问,即一直不清楚为什么先生频繁地要去杂司谷扫墓。每次问及他时,总是被他搪塞掉或是转移话题,因此带着这个疑惑,“我”一直从入学到即将大学毕业为找工作而谋划之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先生寄来的长长地书信。“我”极其惊讶地发现这封信竟然是先生的遗书,而通过这篇遗书“我”逐渐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到东京来求学。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是发自真心,而爱的善变性也令先生极为感到感到彷徨无助。为此,先生将他最信任的好友“K”也搬来同住,想借此来*他继而走出阴影。而“K”由寺院长老抚养长大,对禅宗“精进勇武”的戒律倍为信奉,但是他在房东中寄住时,也同样爱上了小姐。先生为此极其憎恶而邪心四起,急中生智中抓住了“K”笃信禅宗的弱点并加以抨击,还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这样“K”在自己失去恋人的打击的同时,又对自己实践着的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最终在一个夜里*身亡。于是先生与小姐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妇,然而至此以后“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在回避告知妻子“K”的真实死因的同时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深受两方面矛盾的折磨,一是**与自我觉醒之间的选择,他用**之心赢得了爱情却就此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二是善恶之间的彷徨,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失去生命为代价的痛苦上,他有善心但却做了无法回还的恶事。因此,在这矛盾中他以每月都去杂司谷上坟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也假意对地下有知的“K”做出忏悔。可是,这些虚妄的事情,并没有给先生带来长久的解脱,他在两种矛盾的折磨下最终选择也同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一位读过《心》的人都有极大的震撼,它用锋利的笔触直接剖开重重甲胄掩护下的心,就此分析了人性中为恶的悲哀本质以及自我认识到为恶后觉醒而无法与他人述说的无尽悲哀。
人类社会,总是交织着无数种情感,亲情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为这些情感所困的人总是既热衷于称赞情感的美好,又在当他们不利于本人时,却又发狠了的为恶。而善恶的转换之间本不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是一念之差。有人说,小说中描述的“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恶人形象,他是功利主义利己派的代表,是一个为了得到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人。但是,纵使先生此种做法是为了恶,但是他至少清晰地认识到了他的确做了恶,这是恶人所做不到的,先生也就是因为认识到了恶,而要自我觉醒要看清恶的本质,但是他觉醒了也认清了自己,却又不可避免地发现他比不觉醒前更为孤独。
社会很混沌,人际关系又很繁杂,大多数人都在半梦半醒之间沉沦,有一部分人嚷着要与这个社会决裂,但是究竟成功了么?还有一部分人努力认为这些都是他个人想出来的,故而迷信*,借以*的迷障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极少数人真正地认清了自我,努力地要使自己觉醒,他们深信觉醒以后必将会带来光明的未来和对生活的自我满足,然而,这些自我硬逼着自己觉醒的人,却陷入了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更为悲哀的是,他们所发的忠告多被视为诳语,他们的行为被冠上“疯子”的名号,他们在为恶之后善念发省后性格变得乖戾变得捉摸不定变得既生活在往日恶事中的悔过里,又生活在迷执于现实丑恶带来的厌弃中。于是心愈发变得封闭,愈发变得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正如先生在遗书里所述,他与外界的联系都被切断了一般。这是因为他早已看透这些外界中自然有丑恶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同样具有讽刺和值得悲悯的是,他不愿看到的正是他自我觉醒的源动力。
人大多是如此,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不愿去做改变,而好不容易做出的改变却又比之前更在心里过意不去,那样,说是所谓的“看透”,也终究是自己的黯然离开。
《心》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但是因它曲折离奇又恰到好处的具备了推理性的情节,更是因为有极大的思想意义,是一位看透了自己的心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是一位成功将自己自我觉醒后却发现更不能被世界所容纳的悲惨结局的人真实而深刻的想法。这当然一直影射了作者夏目漱石先生一直笃信不疑的人的无可救药和恶的本性。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这部小说依旧由朝日新闻重新连载,并进入了日本的中学课本,足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极为广泛。
内心世界中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关系,正是人性中最美好但同时又是最悲哀的部分,先生最终选择了引决,则既可以映射出是知识分子注定的落魄结局,又能够就此进一步分析,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混沌苟且,那又会变成怎样的悲惨境地呢?这也正是读了此书后发出的真切感慨与对社会的忠告。
拓展阅读
1、最新红楼梦~回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心得
鲁迅曾说过:“至于说到她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她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她,就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书中有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有弄权做事,两面三刀的凤姐;有鄙视功名利禄,被称为*社会的叛逆者的贾宝玉;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的探春;有天生的叛逆,直率的晴雯;有最漂亮,最平凡的丫鬟——平儿……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人就是宝钗,她是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一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这也让我浮想联翩,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2、最新红楼梦~回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种种黑暗和*,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3、最新红楼梦~回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伟大作品。读完《红楼梦》,我深深被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所吸引。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不仅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红楼梦》的一些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的作品。这些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的起伏。宝黛、黛玉、宝玉和凤姐等人物的命运纠葛以及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交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情节不仅引人入胜,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角色的特点。
第二段: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宝玉是一个敏感而多情的男子,他的纨绔、痴情和对黛玉的深爱使他成为整个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黛玉则是一个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悲伤,同时也展现了她对爱情和亲情的深深追求与渴望。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感到真实,也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第三段:思想内涵深刻。
《红楼梦》不仅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精细入微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更重要的是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宝玉和黛玉的命运和情感的描写,作者反映了*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宝玉的故事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欢喜、痛苦、爱情和亲情的交织,正如现实生活中一样,我们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生活的苦乐。
第四段: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红楼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无论是人物之间的欺诈、勾心斗角,还是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都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中的丑恶和不公。通过宝黛之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和无尽的苦难。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让《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伟大作品。
第五段:启发思考人生的智慧。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智慧的书。通过对宝玉和黛玉的命运和情感的描写,作者启发了读者们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命运无常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欢乐和痛苦?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不要让时间和命运的无情逝去成为我们最大的遗憾。
总结:
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我不仅欣赏到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到了智慧和启迪。这部作品给予了我对人生和命运的新认识,也启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它,我明白了人生的若干智慧,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本启迪和智慧的指南。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使我无法自拔地陶醉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