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古诗两首赏析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古人曾对《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的第二首七言绝句作出极高的评价:“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
拓展阅读
1、古诗望岳的原文及赏析
望岳是唐代杜甫老先生的一部豪情之作,说除了当时作者登上泰山俯览众山的豪迈之情。古诗望岳的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作者: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会当:定要。
⑩凌:登上。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唐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唐代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唐代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唐代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唐代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唐代杜甫在*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2、十二首关于桃花的古诗词赏析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译文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才。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3] 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作品鉴赏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
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惠崇春*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译文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 <春*晓景图>所
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
,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
里回游到*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河里来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
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 <苏东坡全集>和 <东坡乐府>等。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 <春*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畔独步寻花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译文
①*畔:指成都锦*之滨。
②独步:独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译文:黄师塔前那一*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的还是更爱浅红*的呢?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作品鉴赏
从诗题看,诗中有*、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此诗中的[懒"、[困"、[倚"都是写诗人的,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
在*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作者: 周朴
桃花春*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注释译文
桃花在渐暖的春*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得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桃花呢?可惜初春的狂风吹过之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点缀在青苔之上。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 <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
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的诗风。。。。 古诗鉴赏
春光秀丽,桃花朵朵,姿态各异,流溢着淡雅的*芳。这一树树,一簇簇,一枝枝,一朵朵。。。远看绯云一片,近瞧宛若姑娘粉红的笑脸,沐着春光,闻着花香,感受着这春天的美好,让人迷恋这一切,心慢慢地醉了。谁能忍得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桃花呢?可惜初春的狂风吹过之后,片片花瓣在空中飘飘扬扬,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点缀在青苔之上。
作者: 周朴
桃花春*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注释译文
桃花在渐暖的春*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得住不去看
那明媚美丽的桃花呢?可惜初春的狂风吹过之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点缀在青苔之上。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 <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的诗风。。。。 古诗鉴赏
春光秀丽,桃花朵朵,姿态各异,流溢着淡雅的*芳。这一树树,一簇簇,一枝枝,一朵朵。。。远看绯云一片,近瞧宛若姑娘粉红的笑脸,沐着春光,闻着花香,感受着这春天的美好,让人迷恋这一切,心慢慢地醉了。谁能忍得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桃花呢?可惜初春的狂风吹过之后,片片花瓣在空中飘飘扬扬,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点缀在青苔之上。
庆庵寺桃花
宋代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译文:
1、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2、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 <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3、桃红:桃花开放。
译文:当年的桃源人为了避秦之乱,找到这么一个男耕女织的佳地,但他们没有年历记载,只是看到桃花盛开,才知道是新的一年来到了。倘若我住在桃花源里,就一定不让桃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见到水中桃花,随水找到洞口进来啊!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西)人。其伯父谢徽明抗元战死,其父
应琇因忤贵官被冤枉死,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东提刑、*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在大都悯忠寺(今*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有 <叠山集>,存词一首。
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度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自然更会知道神州又经过盛唐、二宋这些年代了。他们是如何计算历法呢?[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虽写得是计算历法的方法,但表达的诗意却远不仅如此,而是更进一步形容了这个
美妙的绝俗之地。三四两名在,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
作者: 吴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注释译文
⑴ 灼:颜*鲜丽。⑵红,渲染出一派融融的春*烂漫。 ⑶丹:温柔娇艳,明亮灼目。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灼春融。意思是:满树娇艳的花朵红得那么烂漫,仿佛千万根枝条上都燃烧着朱砂,灿烂的桃花烘托出融融春意。
作者简介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今浙*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昭宗龙纪元年 (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 西川,任掌*,累迁 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年)朝贺时,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顷刻而就,深得昭宗激赏,进户部侍郎。同年冬,昭宗被劫持至凤翔,吴融扈从不及,客居阌乡。不久,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卒于官,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者之一。
作品鉴赏
前两句写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娇美无比。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就显得浓郁而热烈。千枝万树的,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火海,春天的万物,彷佛都为它炙热而娇艳的**所融化般;后两
句则引出诗人的愿望,希望桃花开花结果,造福人类。通篇设*浓艳,立意积极,笔力雄厚。
描写桃花的诗句,意思是:满树娇艳的花朵红得那么烂漫,仿佛千万根枝条上都燃烧着朱砂,灿烂的桃花烘托出融融春意。
题百叶桃花 作者: 韩愈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注释译文]
①百叶桃:桃的一种。
②侍史:指宫中奴仆。天上:指宫廷。
③仙郎:唐时对尚书省各部郎中、员外郎的美称。
译文:两株百叶桃在晚上愈发显得红艳美丽,从窗前望去,与竹子相映成趣,更显玲珑可爱。这桃花如侍女一般美丽,本应天上才有,特意陪伴我(仙郎,即员外郎)在宫殿内休息。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曾官*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上既不赞成*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 <师说>、 <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 <昌黎先生集>。
[作品鉴赏]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百叶,乃桃花品种一;晚更红,指与其他品种的桃花相比,开花晚但颜*却更艳。
这两句诗意思是,两株百叶桃在晚上愈发显得红艳美丽,从窗前望去,与竹子相映成趣,更显玲珑可爱。把春天桃花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
题都城南庄
唐代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译文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作者简介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 <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作品鉴赏
虽然这首诗以写人为主,但[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却把[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的动人情景写活了。
作者: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注释译文
⑴亚:通[压"。
⑵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译文: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这里有一棵花树,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
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 <卖炭翁>、 <琵琶行>等。
[作品鉴赏] 这首诗题为 <晚桃花>,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
次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五代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注释译文
(1)此词调名亦作 <渔父词>
(2)浪花: <词谱>、 <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阆苑,传说中*居住的地方
(3)有意:有本作[有情"。
(4)千里雪:一作[千重雪",此据 <全唐诗>。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5)桃花:一作[桃李",此据 <全唐诗>。
(6)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正浓,春意盎然。
(7)身: <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 <诗话总龟>中作[鳞"。
(8)一竿身:一根钓竿。
(9)侬(nóng):我,*南口语。
(10)快活: <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译文: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 <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 <虞美人>、 <浪淘沙>、 <乌夜啼>等词。在*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诗歌不长,短短27个字,勾勒出了渔父的舒适的令人羡慕的生活。不知道曾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在位时是否也曾羡慕过渔父的悠闲自得的生活!
可能,李煜在早年当王子的时候曾经过过一段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是,因为[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老故事,无意权利的他被推上权力的顶峰,坐上南唐国主的宝座,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政局非常糟糕,内有臣下结*营私,外有大宋虎视眈眈,李煜的后宫也不算安定,因此,他当国主的那十几年,应该是不算太舒适的。所以,他是否将自己向往世外桃源的悠闲生活的心意,寄托在这首词里面呢?
当一个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的时候,也会喜欢读这首词。看看诗中的美景吧,看看诗中主人翁的悠闲生活吧,然后幻想是自己也能如此生活,多好啊!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诗歌中的渔父却是很难在现实中存在的。有钱的人,应该没有时间去享受如此写意的生活,他们想休息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始终摆脱不了世俗的纷争和压力;而真正的渔父,他们有着很重的
苛捐杂税,打鱼是他们的劳动,他们必须*勤劳动才能换取食物、衣服、还有娶媳妇养孩子的本钱,再说了,一个人偶尔打鱼觉得很悠闲,但是如果当成是一项一辈子的工作,还能觉得这工作愉快吗?就算是当地风景如画,天天看也会审美疲劳没有感觉的。
因此,这篇 <渔父>中的写意生活只能是作为上层阶级的人们隐居的好方式,而并非真正的渔父都有如此悠闲生活,可以算是人们的[画饼充饥"吧,描绘一个脱离现实的美好生活境地来抚慰自己*劳的心。 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游览
宋代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评分:
注释译文: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⑵瑶草:仙草。
⑶武陵溪:陶渊明 <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
⑷枝:一作[花"。
⑸[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 <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6)倚:依。
(7)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8)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
(9)螺杯:用白*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10)灵芝:*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之功,故称仙草。
译文: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
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作者介绍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
蝶恋花·春*暖涨桃花水
宋代 顾德辉
春*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断山中起。
过眼韶华浑有几。玉手佳人,笑把琶琶理。枉杀云台标内史,断肠只合*州死。
注释译文
①韶华:美好时光。②[断肠"句:用白居易 <琵琶行>诗意。
诗词大意:上片着意描绘春景。桃花水暖,春*泛舟,四面青山,白云环绕。美景良辰,助人游兴。下片着意写人。佳人玉手,笑理琵琶;云台内史,为之心醉。 作者介绍
顾德辉(1310-1369)一名瑛,又名阿瑛,字仲英,号金粟道人,*苏昆山人。家富,轻财善结纳宾客,豪宕自喜,年30始折节读书,购古书名画、彝鼎秘玩,筑别业于茜泾西,曰玉山佳处,与客赋诗其中。四方文学士
皆至其家。为逃避张士诚授官,隐居嘉兴合溪,子元臣为元官,故封钱塘县男,母丧归绰溪。再逃避士诚授官,断发庐墓,号金粟道人。后徙濠梁,卒。 <语林>云:[顾仲瑛风流文雅著称东南,才情妙丽。"著有 <玉山草堂集>。。。。
这是一首在宴饮游乐中即席所赋之词。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着意描绘春景。桃花水暖,春*泛舟,四面青山,白云环绕。美景良辰,助人游兴。下片着意写人。佳人玉手,笑理琵琶;云台内史,为之心醉。此词虽为戏作,不难看出作者出*的艺术才能
3、春江花月夜古诗经典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古诗经典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4、《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古诗赏析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6卷第28首。《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是李白在金陵送别朋友张十一所做的一首诗,当时张十一准备去东吴游学,诗人因别离而十分惆怅,同时借与朋友分别之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渴望着与亲人的再会。最后,“贾生泪”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朋友相顾,相怜凄然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唐·李白
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
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
再动游吴棹,还浮入海船。
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
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
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
①黄花句:张翰《杂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五百年:张翰是西晋末年人,距李白生活的时代约有四百五十馀年。
②白门:金陵城西门。
③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土石皆赤,望之如霞。
你本家张翰的“黄华如散金”的诗句,领引了风流五百年,
如今谁人可以继承他的佳作? 大概要算张夫子你这个举世称贤的人了。
你这次乘船再游东吴,还准备乘海船入海吗?
春光将白门柳染绿,正好送行;霞光熏红了赤城天,天也热情迎客 。
分别总是悲伤的,我也想念家乡的亲人,不知道何时再见到她们。
贾生被贬,空流伤心泪,你我相顾,相怜之情凄然。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全唐詩》卷176_28金陵送張十壹再遊東吳李白
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
誰人今繼作,夫子世稱賢。
再動遊吳桌,還浮入海船。
春光白門柳,霞色赤城天。
去國難為別,思歸各未旋。
空餘賈生淚,相顧共淒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