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0

白居易《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二、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三、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

“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9、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明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四、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明确:蔽

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明确:遗穗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6、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五、全班齐读议论部分

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时任什么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六、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伸张在中国红旗下,**、国务院再三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拓展阅读

1、《琵琶行 琵琶引》

1. 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 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 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 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重难点:

1. 诗歌叙事特点

2. 音乐描写特色

一、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

四、研读诗篇

一)序

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同病相怜

(略)(详)

(详)

(略)

(略)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忧国忧民,不顾身,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附图表)

京倡 音乐 京官

商妇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

送客无管弦 转轴拨弦 却坐促弦

忽闻琵琶声 四弦一声 弦管急

1.描写次数: (一) (二) (三)

2.特点: (暗、略) (明、详) (明、略)

3.诗人反应: 主人下马客不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江州司马青衫湿

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杨礼赞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杨树的精神。

熟读课文,探究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杨树的精神。

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杨树的精神。

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杨树生长习性

杨树能在*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3、杨礼赞

材分析

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看的“单调”感;再写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杨树”。

作者对杨树的赞美之情;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懂,至于时代背景,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习本文主要想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

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时,引导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杨树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习一篇文章:《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家、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院讲,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院讲,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杨树象征了中国**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4、杨礼赞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习**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

2课时。

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家茅盾先生喜欢杨树,歌颂杨树,赞美杨树。今天,我们就来习茅盾先生写作的《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师范读全文。

要求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常识。

要求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案《《杨礼赞》7》。

①指名生读出直接赞美杨树的语句。

明确:

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杨树!”

“那就是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杨树的象征意义。

3、生朗读第7段,思考

5、杨礼赞

指导思想:

1、精心,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习、理解、掌握杨树的象征意义;

2、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1、安排一课时;

2、以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课堂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生进行说写训练。

1、激趣、导入,出示《杨树》挂图;

生口述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生展开丰富联想,由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2、作品背景介绍,为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生朗读,然后师正音,要求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观刈麦》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6100.html

热门阅读

  1. 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总结1000字
  2. 抒发浓郁思乡之情的诗句
  3. 200字寓言故事
  4. 201微电影剧本《血流在一起》
  5. 微博经典心情语录
  6. 搞笑新年的祝福语
  7.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
  8. 读《席慕容散文集》有感800字
  9. 就当一天爹父爱故事
  10.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11. 描写山水的好诗词
  12. 夏季祝福短信大全
  13. 合理化建议活动总结范文
  14. 《余宝的世界》优秀读后感
  15. 恭祝孩子满月的祝福语
  16. 《心》优秀读后感
  17. 愉快的国庆节优秀作文
  18. 七夕浪漫诗句
  19. 关于月亮的对联
  20. 巧克力火山读后感
  21. 《做最好的自己》国旗下发言稿
  22. 学习雷锋精神诗歌
  23. 善良也是一种财富的美文摘抄
  24. 中秋思念情人的诗句
  25. 幼儿园科学《大气压力在哪里》教案
  26. 《望庐山瀑布》古诗两首赏析
  27. 传承三代的压岁钱作文
  28. 201年谷雨节气的问候祝福语
  29. 精美短文美文
  30. 中秋快乐的祝福语
  31. 诗歌和平与战争
  32. 记忆的味道优美散文
  33. 201鸡年春节给长辈的祝福语
  34. 小学四年级品德下册《我们的爱心行动》优秀教案
  35. 新闻编辑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范文
  36. 原煤的购销合同
  37. 苏轼自评《记承天寺夜游》
  38. 一把特别的伞童话故事
  39. 有关描写春雨的诗句
  40. 猴年春节经典祝福贺语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