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生字、词。

(二)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认识生字、词,并按要求用填表法练习。例:

(三)检查自学。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词语。

2.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可采用让学生举反馈牌的方法判断读音的正误。例:

(四)记住字形。

“港”左右结构,右边“共”字下面是三笔,笔顺是“ ”

“航”字的右下方是“几”,不要丢掉第二笔的钩。

“探”字的右上方是:“ ”,不要丢掉左右的撇和点。

“佛”的右边是5笔。

(五)理解词义:

闪烁——亮光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耸立——高高地直立。

朦朦胧胧——模糊,不清楚。

无边无际——望不到边的意思。

极目瞭望——用眼睛极力向远处看。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过程中可将词语代入原句,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比如:“闪烁”一词原指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原句是“太阳升高了,阳光在海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从中体会“点点金光”是指太阳的光芒,照射在海面上,随着波浪的起伏而忽明忽暗,动摇不定。所以这里用“闪烁”一词恰到好处。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讨论:课文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述内容。

(七)作业:熟读课文,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抒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理解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大海唱什么歌?

大海为什么要唱歌?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2)“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3.谈话引导:

作者登船出海,他到了哪几个地方?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大海在唱“欢乐的歌”、“一曲新歌”呢?

4.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到了哪几个地方的有关句子。

5.指名让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1)“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

(2)“马达发动了,海轮随着海波荡漾,在海港里静静地航行。”

(3)“船在大海中航行。”

6.这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作者参观时到了哪几个地方?

7.指名回答。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作者在这里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感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练习说完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我”在码头上看到了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和正在升起的朝阳。

3.指名读原句,然后依照内容出示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体会:一是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即观察点是站在码头上,对大海;二是蓝天、白云、碧海、朝阳,色彩绚丽夺目,气势宏大;三是从句义上看“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朝阳”一词预示着勃勃生机。

4.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把美的意境读出来。

5.教师谈话引导: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词句,你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说感受时前面加一个“啊”字,借以抒情。

例:①啊!大海真美啊!②啊!这里的景色真壮丽啊!

6.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齐读课文。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海港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默读课文,将描写作者看到的景物的词语标画出来。

(板书:装卸吊车 海轮)

3.指名回答,讨论:作者怎样描写吊车的?

4.出示重点句:

(1)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

(2)只见海岸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5.讨论哪一句好?为什么?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借助课后练习第2题,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恰当地运用词语,生动细致的描写可以抒*感,增强了文章的*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从中掌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的方法。

作者在海港看到的景物一定很多,但他只写了两种:装卸吊车和海轮,这说明作者精心选取素材,抓住了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避免了面面俱到。描写过程中,作者注意抓住特点,突出重点。从“钢铁巨人一般”看出它的高大;从“有如密林”看出它的数量多;从“数不尽的巨臂”在“上下挥动”看出它的忙碌。将第2句与第1句进行比较后发现,第2句写得具体,鲜明地表现了吊车和海轮的特点,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海港兴旺、繁忙的景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

6.指名读第2句,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时作者是怎样看装卸吊车的?并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动作来演示,从而加深理解。

7.让学生小结吊车的特点。

如:①装卸吊车像钢铁巨人。②装卸吊车挥动巨臂,十分繁忙。

8.然后小结理解句子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意。

9.出示海港繁忙的景象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你看到这番景象后有什么感受?(繁忙)

10.指名读课文,把描写繁忙的景象的意境读出来。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轮船驶向大海,作者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并板书:金光闪烁

(1)什么叫闪烁?

(2)海面上浪花飞溅,会发出什么声音?

让学生模仿海浪的“哗哗”声回答从中体会意境。

(3)这样的声音会使你想到海面上一闪一闪的金光像什么?教师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从中体会海面上的金光闪烁就像是跳跃着的小音符。进而体会作者此时欢乐的心情。

3.出示重点句: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这句话中“欢乐的歌”是指高兴的歌,兴奋的歌。实际是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站在船头,在阳光照耀下,迎着狂烈的海风,望着蓝色的大海,浪花飞溅,浪花哗哗地响,作者认为是在唱欢乐的歌。因为作者不仅看到自然景色美,而且看到海港一片繁忙景象,心里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旺景象感到快乐自豪。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自读练习或指名朗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欢乐的心情。

(五)学习4、5自然段。

1.谈话导入:船继续在海上航行,作者极目瞭望,透过海平线上那一层浅褐色的雾气,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2.指名回答:板书:像城堡耸立,石油钻探船。

3.指名读课文后讨论:

(1)什么叫耸立?

(2)作者是怎么知道这是石油钻探船的?

(3)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

(4)出示重点句:

他告诉我,那是咱们的石油钻探船。

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5)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应怎样朗读?为什么?课文内连续两次出现“石油钻探船”第一次是别人告诉他的。用句号结尾,表示一般的陈述。读时语气平和,如叙事。第二次是作者得知后发出的惊叹。因为我国原来没有能力自己制造,即使有也不是“自己的”,现在我国自己造出了这种船,表明了海洋石油事业的新发展,反映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新水平。作者的惊叹,正是一种兴奋、自豪的心情的流露。更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个感叹句的读法。注意读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正是由于作者看到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所以他才在结尾深情地写到:“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6)出示对比句: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7)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句话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相互调换。为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欢乐的歌”是高兴的歌、兴奋的歌,是作者看到海港两岸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心情十分愉悦,借船头飞溅的浪花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一曲新歌”重在一个“新”字,是指我国有了自己的石油钻探船,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成就,因此“一曲新歌”内在的含意比前一句更加深刻,所以两者不能调换。

①船长邀我们到驾驶室瞭望。

②我极目瞭望:在海平线上,一层浅褐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

(8)让学生读句子,进行比较,说说句中“瞭望”和“极目瞭望”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9)课堂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瞭望”是指在驾驶室里往远处看。而“极目瞭望”是极尽目力向远处看。前者是在驾驶室里看,没指出是要具体看到什么,后者是看钻探船,当时船行至深海,无比宽阔,而石油钻探船在海平线上,加之雾气大,只能极尽目力才可以看到,因此“瞭望”与“极目瞭望”不能调换。

4.齐读最后一句,想一想,作者是真的听到大海在唱“一曲新歌”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5.让学生读句后弄清“仿佛”一词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曲新歌”、“欢乐的歌”都是作者借景抒情,运用了一种想象的描述方式。

6.再次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六)小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运用比较句子的方法理解句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按不同观察点的变换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二)练习照样子、仿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并照样子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在码头上,“我”看到了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2.在海港两岸“我”看到了吊车、海轮。

3.在海上,“我”看到了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出示上述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复习的情况。二是通过句子练习,让学生了解本文的篇章结构。

(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

1.分析句子,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上述三句话,分别代表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其中“在码头上”、“海港两岸”、“大海上”分别是三个词语表示不同观察点。“蓝天、白云、碧海、朝阳”和“吊车、海轮”及“钻探船”又分别写出了作者在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景物,作者这种以地点词语作为标志,以观察点的不同为顺序,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也叫不同观察点的顺序。

2.扩大思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掌握的表示不同观察点的词语。

例:在教室里、在书桌上、在家里、在路上、在电车上、在马路两旁、在黑板报上、在楼道里、在山上、在公园里、在十字路口。

3.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让学生练习用“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或“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

例:

(1)小明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2)我在厨房里帮妈妈刷碗。

(三)照样子、写句子。

1.指名读课后练习第4题,弄清要求。

2.看懂例句:

谁让谁?到什么地方?做什么?

3.仿照例句说话。

例:

(1)我找小刚一起到图书馆看书。

(2)妈妈吩咐我到街上去买盐。

4.让学生填空,将句子补充完整。

5.指名读所填写的句子,集体评议,订正。

资料提供者:

拓展阅读

1、课文小苗与树的对话范文

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习活动。

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习活动。

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识渊博、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树。小苗与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六、技巧,指导综合性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编辑短评】

这篇案较好的理解了编者的编写意图,突出了综合性习的特点。最突出之处是把活动穿插到课文的习中,真正让生动起来而不致使活动落空。不足之处是课文的讲解仍是太多太细,加上活动时间,生的负担较重。

2、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范文

1. 习积累生字词。

2. 朗读指导结合语言实践,理解泼水节的热闹,感受总理与傣家人心贴心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师伴着“快乐的泼水节”乐曲,缓缓地述说)同们,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的节日。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拿着盛满清水的银碗或者是罐子、脸盆,一手拿着柏树枝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听傣家人说,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所以人们全身湿淋淋的,却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家知道这个节日就是(生:泼水节)。

(屏幕出示“泼水节”)“泼”是今天要的新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

生在田字本上练习

3.导入新课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对于我们宁波小朋友可能有些陌生,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来感受泼水节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划下来,把它读准确,最后标上自然段序号。

2.生自读,师**,并随机板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3.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个别难读的词语可结合句子来读,火红火红的“凤凰花”、“象脚鼓”可结合图片理解)

4.写“凤凰”和“脚”。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难读的段落,谁敢来挑战自己,读给家听听。

6.家也着他们的样子把自己觉得难读的段落读通顺。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师还利用课文插图,引导阅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三、深读课文

1.回顾默读要求。

上单元我们了一种读书的新方法(默读)。还记得默读的要求是(生: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泼水节?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把它划下来。

3.交流。

师根据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难忘的,热闹的,幸福的

A、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热闹的泼水节”?

(1)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敲起象脚鼓”、“四面八方”、“赶来”。

(2)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师板画凤凰花瓣,理解“撒满”。

“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3)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读“一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比较理解“一串串”、“一条条”。

三个句子随机灵活,引导生感受到这么热闹、隆重的场面,是傣家人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呢?

[思路:通过对“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的具体情境的再造,丰富了生对“赶”来的情境的想象。]

B、激情引读句1,句2,句3。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天天都要处理*和国家许许多多重要的事情,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当时傣族人所在的景洪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总理乘飞机后又改乘汽车,最后又乘渡船过江,不辞辛苦,不远千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小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难怪――――――,难怪――――――(引读句1,句2,句3)。

C、引读句4。

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男孩,你会欢呼――――――;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女孩,你会欢呼――――――;

如果你远远地看到周总理来了,你会声欢呼――――――;

如果你看到总理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激动地欢呼――――――;

周总理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傣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声欢呼着――――――。

[思路:通过这一串开放式的句式,鼓励生用不同的语言来道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既发展语言,锻炼概括能力,又鼓励生个性化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生思维。]

四、习第四自然段

1.周总理来到了人群中,你能认出他吗?

出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

他戴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2.指名读。

3.指名根据画面介绍周总理。

课文中准确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周总理,我们发现句子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

4.你能用表示颜色的词来说说插图中的人物吗?过会儿请家猜猜你说的是谁。

( )身穿( ),( ),头上( ),( )地( )。

5.再来看看周总理的打扮吧!齐读

[思路: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师用表示颜色的词语让生说说插图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既让生了解了周总理的穿着打扮,也为下文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埋下了情感的伏笔。]

五、小结

看了周总理和傣家人的打扮,你发现了什么?

总理的打扮和傣家人是一样的,总理的心也和傣家人贴得紧紧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总理,难怪傣家人用最隆重,最热闹的仪式欢迎他,(齐读第2自然段)

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感受到这是一个热闹的泼水节,那么课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泼水节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地习。

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使生通过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打折扣。然而对小生而言,“情”的*更有效于“理”的说师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性特征,让生在“情感”中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看雪》的

为了更好地让生理解课文,感悟文中真情,可按如下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出谜面让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2.生猜出谜底后,让他们谈雪,老师提问:

①你见过雪吧?在哪里看到的?

②你玩过雪吗?怎样玩?好玩吗?

生触及这些问题时,习兴趣被激活,特别是听了某些同的现身说法,产生了到北方看雪的欲望。此时,生的情感就和文中台湾小孩子一样:能看到真的雪,真好!为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3.以小组为单位,让生自课文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二、“比、读、嬉”结合,探索课文结构及段意

(一)比较两幅插图,说出各自表达的意思

1.投影文中插图1,让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幅图上画有什么?”

生知道:这幅图中画有用棉花做成的雪景,很多小孩站在商店橱窗前看用棉花做的雪景。

投影文中插图2,同样让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幅图画有什么?”

生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北方孩子尽情玩雪的场景。

2.投影中国地图,让生找出我国台湾省和北京的位置。老师说明:我国台湾省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很少下雪,所以台湾的孩子很难看到雪。

3.比较两幅插图。

老师问:哪幅图画的是台湾小朋友,哪幅图画的是北京小朋友?哪里的小朋友看的是真雪景?哪里的小朋友玩到真雪?

生说说两幅图的异同。

(二)读熟、读懂课文,领悟段意

1.师示范读。师有感情地朗读,当读到“很难”、“惊奇”、“深情”等词语时,语气、表情、动作要协调配合,让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悟词意。

2.生读。生模仿老师朗读。

3.重点读。让生重点读文中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指导朗读四个问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北京离这儿远吗?您什么时候能带我们

到北京看看真的雪呢?从而完成课后第4题的训练任务。

4.认识文章结构,悟出段意。

①讨论:文中哪些段是写插图1的?哪些段是写插图2的?

②图文对照,认真朗读。

③卡片游戏,进行“四素句”训练,帮助生领悟段意。

A.卡片准备:

1(什么时候)过春节的时候

2(谁)孩子们

3(在哪里)在商店的橱窗里

4(干什么)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B.游戏方法:任选四个生上讲台拿卡片1、2、3、4。

老师说:1234,排好队。

拿卡片生说:你看你看,我是谁?

台下生说:我懂我懂,你是谁。生们读出卡片所组合的句子: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C.老师有意地变换卡片位置,重复上述游戏。通过这样训练,生逐渐明白:“时、地、人”位置变换,若“事”位置不变,句子意思不改变。生综合概括能力得到训练,理解句子、领悟段意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倒数第三自然段也可以进行类似训练。

三、演、议结合,感悟文中真情

二年级生天真、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让生分别扮演师、台湾生,进行师生对话,再讨论,利于生理解台湾小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和峡两岸小朋友希望同欢乐的思想感情。

1.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台湾小生,练习文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

师当“导游”,生当“游客”。师生一同站起,“游客”一边观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导游”解说:“各位旅客,家好,欢迎们家到北京来看雪。每年春节前后,北京常常下雪,满天雪花飞舞,把整个北京城妆点得更加美丽。你看,地面上已铺了厚厚的雪,踩上去软绵绵的,家说像什么?树上披上了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朋友们,尽情地玩雪吧!”(此时,录像中正播放孩子们尽情玩雪的情景。)

2.家议一议:“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议论,让生明白:表演表达了台湾小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

3.播放录像,师生共同观赏北京雪景。

4.当孩子们仍沉浸在美妙雪景之中时,师趁机说:“遗憾的是台湾的小朋友们没能来看雪,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有的说:“台湾小朋友,欢迎你们到北京来。”

有的说:“我想和你们打雪仗。”

有的说:“我想和你们在雪地里照个相。”

[编后]

低年级生喜动不喜静,课堂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契合生特点的。卢老师的,从课堂导入,课文结构及段意的分析,到最后的演议结合,都刻意让生参与的全过程,让生动起来,真正体现出生的主体性和师的主导性,这样的生有兴趣,收效,而师不用苦苦地满堂灌,当然好。

4、课文《火烧云》第二课时模板

一、录像引入

1、导: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同们想看吗?(播放录像:火烧云)

2、看到这些火烧云,你的心请怎样?

3、请用惊喜的语气读出在霞光照射下的地面上的景象。(第一自然段)

1、导:这时你抬头仰望,看到空中又是什么样的景象?(指名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天空着了火。)(屏幕出示句子)

2、导: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这些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请同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4、(出示练习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_______,一会儿_______的,一会儿_______的,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_______。)(生做天空练习)

5、导:这地方的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你还能说出几种来吗?

6、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我们可以看出火烧云的变化怎样?(很快)

7、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变化之快和多,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8、这景象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9、导: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马)请同们小声读第四自然段。(老师板书:出现 样子 变化 消失)

10、生读后讲述上面四方面的内容。(出示句子: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1)找出描写变化的词。

(2)指导感情朗读:重读加点的词。

(3)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1、让生按照第四自然段的习方法自第五、六自然段。

12、小结:从刚才所的内容可知道,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的特点是(快、多)

13、你现在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14、请你把以前见过的或根据自己想象的火烧云画下来。(放音乐)

15、两人小组交流,指名到展示台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16、导:看着看着,你有什么感觉?齐读最后一段。

17、绚丽多彩的火烧云下去了,你的心情怎样?

18、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么美呢?

三、布置作业

留心观察近日天空云朵的变化,抓住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5、北师版《字典楼》

1、让会课文中的生字,掌握“典、登、造”的写法。

2、会查字典的方法。

3、知道字典的重要。

4、养成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重点。

懂得查字典的好处。

三、难点。

生懂得查字典是一种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

四、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五、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法。

六、课时:

两课时。

七、准备:

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八、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们你们在习上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去找谁?

2、今天我给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字典。它可以让你解决习上的困难。

(二)认识认读生字。

1、让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小组讨论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3、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三)初读课文。

1、让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说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1、出示生字卡片让生读。

2、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3、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4、开展组词比赛活动,指导生书写生字。

(五)板书

典diǎn 楼lǒu jiào 科kē 品pín 造zào 血xuè 识shi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让生自己读课文。

2、个别读。

3、生评价,师点评。

(二)理解内容。

1、让生说说字典楼每小节讲了什么。

2、师小结查字典的好处:第二段写字典可以帮助我们认字第 三段写字典可以帮助我们写不会写的字,这两段同时说明,字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知识。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小组合作习来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师帮助指导完成。

(四)扩展活动。

用你的经验说说经常查字典有什么好处?

(五)板书

可以帮助我们写不会写的字

可以帮我们认字,帮我们理解字义

点击查看更多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70.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