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5则
韩非子的寓言既有趣而引人入胜,又益智励志二健康向上,快来看看吧!
一、 鲁患不救
【原文】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①,或宦于荆②。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③。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 ①鲁穆公:战国初鲁国国君,即姬显,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鲁元公之子,在位33年。注重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使鲁国一度出现安定局面。公子:《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宦:学习官吏的事务。“宦,仕也。…犹今试用学习之官也。”—《说文》。② 荆: 春秋时楚国别称。③犁鉏(jū):一作犁且,鲁国上大夫,曾在齐*。假,借也。—《广雅》。凭借,借用。于:可译为“从”“由”“自”等。故事解读;鲁国有难因为齐国来攻,晋楚是强国但离鲁远,所以远水不救近火,所以徒劳无功。做事情要讲究就近原则不要从大老远过来,这很费时力。关键还是要自己强,处理好近邻关系不是到老远地方拉关系。清末求救西方来逼迫日本也是不现实的。
二、醉寐亡裘
【原文】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①。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②,而《康诰》曰:毋彝酒③。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④。(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 ①寐(mèi): 进入睡眠状态。亡:丢失。裘,皮衣也。—《说文》。②以: 因为,由于。③《康诰》:是周公封康叔于殷地时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及纣王的儿子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于殷地。为了使年幼的康叔顺利地进行统治,周公先后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作为法则送给康叔。这里的《康诰》应为《酒诰》。《酒诰》是康叔在卫国宣布的戒酒令。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造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不许酗酒,规定了禁酒的法令。毋彝酒:不要经常饮酒。④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身:指人的生命或地位身分。故事解读;这里说了醉酒的问题,一个人不能染上酗酒好烟的习惯,看上去这些习惯很舒服却会带来很多问题。喝酒过多会醉酒驾车而造成事故,现代酒喝太多容易生病中毒。
三、庆封走越
【原文】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②”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③”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 ①庆封:字子家,春秋时齐国大夫。为乱: 就是作乱。走越:逃到越国去。②族人:同宗的人;同一家族的人。之晋:到晋国去。③是心: 是,代词,此,这的意思。故事解读;庆封干尽坏事,被赶出来,他想走远避祸。可他难改自身缺点即使走远也没用。人其实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活,无需走远。关键是自己身上的恶习要改掉,如果不改走到哪都是一样。像那些外逃贪官以为出国没事,可他们要是还难改恶习,即便是到外国人土地上也不受欢迎。
四、申子辟舍
【原文】 韩昭侯谓申子曰①:“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②。”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③。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④,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⑤。
【注释】①韩昭侯:战国时代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申子:申不害。法家代表人物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②以来:犹言以后。行法:按法行事。奚(xī):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样”。③仕:审察,仔细考察。又‘仕,学也。’—《说文》。段玉裁注:“古义宦训仕,仕训学。” 朱曰:“犹今言试用也。”从兄:古人之从兄,具体分二种: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即今日所说的堂兄。二者统称从兄。④谒(yè):请求。⑤辟:古“避”,躲,躲避之意。辟又作“擗(pǐ)”,拊胸也。即捶胸。故事解读;申子即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的**对国家统治及社会安定发展是有好处的。可申子也想安排自己兄弟,昭侯却拒绝了他,可见他是个头脑清醒的人物,最后他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而维护了法令的尊严,使不受到任何人的破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无权跃居法律之上。不然法律就如同虚设,没用了。维护法律尊严才能施行好法律效用。
五、造父御马
【原文】造父方耨①,时有子父乘车过者②,马惊而不行,其子下车牵马,父推车,请造父:“助我推车。”造父因收器,辍而寄载之,援其子之乘③,乃始检辔持策④,未之用也,而马咸骛矣⑤。 使造父而不能御⑥,虽尽力劳身助之推车,马犹不肯行也。今身使佚⑦,且寄载,有德于人者,有术而御之也⑧。故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造父:西周著名御车者,受幸于周缪王,王使造父御良马八匹,西狩至昆仑,见西*,乐而忘归。后闻徐偃王反,王使造父御车日驰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由此为赵氏,是为赵国之始祖。耨(nòu):本义:锄草,耕作。②时:当时,这时。者:这里。③因: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连词于是,就的意思。辍(chuò):停止耕作。寄载:乘别人的交通工具。援:拉,拽。之:到,往。乘:《集韵》音剩。车也。④检辔持策:检,收拾,整理。策辔(pèi):马鞭与马缰。⑤咸:《易·雜卦》咸,速也。骛 (wù):《广韵·遇韵》:“骛,驰也,奔也,驱也。”疾驰之意。⑥使:假如。⑦佚(yi):通“逸”。《广雅》:“佚,乐也。”安闲之意。⑧德:恩德。术:策略,办法。故事解读;造夫善于驾驭烈马,所以人家不能驾驭的马他能驾驭,即使是在耕田时候马术还是精湛。韩非将车马比做国家,国势。国君也应像造夫一样善于驾驭。无论是做什么善于驾驭,能做好是第一位的,无才能是不行的。
拓展阅读
1、三只蚊子和一个阴影的寓言故事
三只蚊子待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它们一心在等待夜晚降临,好去吸人们的血。等了很久,天还没有黑下来。它们不耐烦,就开始叽叽咕咕,互相诉起苦来了。它们共同的朋友,阴影,它自己说它是一个最喜欢沉思,最不喜欢参加*活动的学者,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第一只蚊子抱怨说,世界越变越坏,脏水坑越来越少,蚊子们不能繁殖后代。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不论什么样的蚊子都会绝种了,多么可怕啊!
阴影听了,忍不住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第二只蚊子抱怨说:人们越来越没有良心了,对蚊子们太残酷,简直不讲“蚊道主义”。证明人们有偏见,这是一切蚊类都不能忍受的。
阴影听了,忍不住又叹了一口气。
第三只蚊子一开口就回忆起过去来了。它这一段话用的词儿比较文雅。它说它曾经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对各种人的血都做过比较和研究,它能鉴别各种人血的滋味。它最欣赏的是孩子们的血液。因为孩子们喜欢吃糖,它们的血中带点难以形容的甜味,显然比成人们的血是高出一等的。
“学者”阴影虽然并不真正研究学问,但它对“研究”、“比较”和“鉴别”这一类字眼还是感到兴趣的,这时候它止不住发出了赞叹的呼声。
第三只蚊子的话还没有说完,第一只蚊子和第二只蚊子马上都回忆起自己过去所吃过的丰美的人血的味道来,感觉饿得不得了。它们都愤愤不平地大声吵嚷起来。
第一只蚊子叫:“人们不让我们吸血,证明他们思想狭隘,证明他们有教条主义!”
第二只蚊子用比第一只蚊子更大的声音叫:“他们反对我们吸血,明明就是限制我们的自由。他们是自由和民主的敌人!”
第三只蚊子用比第二只蚊子更大的声音叫:“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于是三只蚊子一起喊:“为了自由,我们要马上行动起来!……”
这时候,阴影替它们感到担心,连忙提醒它们:“嘘!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讲得很好,可是要小声一点,小心一点!”
可是晚了,蚊子们的吵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突然间,一阵滴滴涕的薄雾弥漫开了。阴影马上不做声了。三只蚊子惊惶失措地飞了起来。
第一只蚊子惊慌地叫:“敌人,敌人,敌人!”
第二只蚊子还强作镇定,说:“没关系!别害怕!”
第三只蚊子疯狂地喊叫:“冲啊,冲啊!我们决不妥协,决不投降,决不屈服!”
三只蚊子乱喊乱叫,乱冲乱撞,没多大会儿工夫,他们一个个都坠落下去了。
墙角里立刻又归于寂静。
阴影感伤地叹了一口气:“连几只蚊子都不能容了,多么可怕的现实啊!幸亏刚才我没有多说话,它们没有注意我,暂时还是少开口为妙。”
于是,它就又假装“研究”起它那些永恒的“学问”来了,仿佛刚才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为你推荐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 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 历史故事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寓言故事2则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3、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中写了许多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看似很短,很简单,但都包含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记忆最深刻的有两则故事,一:“刻舟求剑”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河,突然,楚国人的宝剑掉到水里了,别人大叫道:“哎!你的宝剑掉了,还不快捞上来!”楚国人不慌不忙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不着急,我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水浅了,我再下去捞宝剑。”别人说:“船是能在水里飘动的,剑则沉到了水底是不动的,那样就找不到剑了……”这则故事讽刺那些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的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二:“三人成虎”讲的是,在魏国,庞恭和太子要去邯郸,在临走前庞恭问了魏王一个问题,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信吗?”魏王说:“当然不信!”庞恭问:“那如果两个人说那?”魏王答:“我有一些怀疑。”庞恭又问:“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那?”魏王肯定到:“我一定信!”。在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不要轻信别人的谎言,有时候说的人多了,谎言就变成真的了。我们要经过自己开动脑筋,实际查看后才可以判断正确与否!不能轻信谣言,也不能人云亦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