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4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

作者: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注释】

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②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勒:刻。

④畜:积聚。

⑤兼胜:都好,同样好。

⑥卓卓:卓著,突出的好。

⑦衋(xì)然:痛苦的样子。

⑧蹶:挫折。

⑨魁闳:高大。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情?能不受迷惑,不*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当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作者29岁。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

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读者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拓展阅读

1、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元中丞》原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①夏口:即今湖北省武汉市。

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③烟:水面上的雾气。

④楚客:作者自谓。

⑤汉口:汉水入口处。

⑥洞庭:指洞庭湖。这里指元中丞所在地。

⑦孤城:指汉城,城后有山。

⑧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⑨“贾谊”二句:贾谊曾多次上帝,评论时政,触犯“主”被贬为长沙太傅。

⑩古今怜:指从古至今们都为贾谊的命运叹息。

这首诗仍然是诗遭贬后抚景感怀之作。诗意与前一首诗相同,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遭贬境遇。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最后即景生情,抒发被贬南巴的感慨。“古今怜”三字下得沉痛,直令古今被贬失意之凄然泪下。全诗景中寓情,绵婉悠长,凄恻动

这首诗的诗意与上首相似,但艺术上略逊。

2、《自衡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诗词翻

谪官去南裔,清湘绕灵岳。

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

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

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

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

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

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

始珍重,微我谁先觉。

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

【前言】

《自衡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为中唐诗柳宗元所作,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和对*社会里正直君子、有用才被冷落、被扼杀的丑恶现象的愤慨不平。

【注释】

①零陵所住精:指永州龙兴寺。柳宗元初贬为永州司马,实为“官外乎常员”,并无官居龙兴寺。精,佛寺。本:即株。

②南裔:南方边地,指永州。裔,边陲。灵岳:指衡山。古称衡山为南岳。

③蒹:荻。葭:芦苇。霁:云雾散,雨雪止,都叫做霁。

④离披:散乱的样子。芳木:指桂树。盈握:满一把,形容桂树的大小。

⑤火耕:耕作前烧荒,是一种耕作习俗。烬:烧荒后的余灰。摧剥:摧残。

⑥顾:看顾,顾惜。岑:小而高的山。悠邈:深远。

⑦倾筐:竹织的盛器。壅:填塞。故壤:原土。鸾鷟:凤的别称。

⑧清凉宫:指月宫,月中有仙桂而清凉。另一说,指衡山清凉寺。

⑨南:指永州。微:无。

⑩丹心:赤蕊,指丹桂。渥:浓郁。

身为罪臣,远贬南方;巍巍南岳,环绕清湘。晨登河岸,蒹葭苍苍;霜涤尘埃,秋高气爽。乱草丛中,得桂其间;树虽一握,满心欢畅。几经烧荒,劫后余生;伐薪摧残,遍体鳞伤。即使路旁,无顾盼;更不用说,偏远深山。一树一筐,原土填满;但愿长成,栖息凤凰。桂树祖籍,远溯广寒;一雨足矣,并无学问。从此南,珍重此树;桂之知音,我谁先。芬芳之美,不可言传;岂求赞,暗送出香。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永州初期,从诗题和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只是写了一件移种桂树的普通小事。全诗共分两层,第一层是写桂树的艰难处境。第二层是写桂树的再生和特质。看起来似乎没有别的寓意,但只要我们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和其它的作品,就不难发现诗中的弦外之音。

首先,诗中描写的桂树是一个历尽劫难,备受摧残而又弱小无助的形象。“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两句,点明了桂树的生存状况。这是一棵幼小的桂树,地处偏僻的荒野,为杂草所包围,生长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两句,写出了它那遍体鳞伤,劫后余生的的惨象。在烟薰火燎之后,又遭采薪樵夫的刀伤。无顾惜,无爱怜。“道旁且不顾,岑岭况悠邈”两句,进一步写出它幽独孤寂遭遗弃的处境。尽管桂花芳香浓郁,色彩金黄,长在来车往的大道旁也无顾惜,更何况处在萧瑟荒凉、杂草纵横的荒山野岭呢?作者对桂树被困辱和被冷落的命运予了深切的同情并表露出极大的不满。

其次,诗中的桂树又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和芳香怡的特质。桂树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它不挑剔也不娇贵,任何恶劣的环境都不能摧毁它。移栽更是简单方便,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讲究,只要故土相伴,“一雨”滋润,就会枝叶茂盛,散发芬芳。桂树质地美好,有君子风貌。“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两句,是说它尽管有难以言传的沁芳香,却不炫耀,不妖艳,不妩媚,也不去取悦世俗,而是甘于寂寞,孤独地生长,默默的开放,把芳香留给间。

诗中的桂树托着作者的殷切期待,诗歌写到:“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这两句诗,表明了诗对桂树的期望值非常高。移桂不只是期望有浓郁的芳香,更是期望有凤凰栖息。凤凰是一个神秘而吉祥的仙鸟,在中国化和古代学中,被当作一种美好而神奇的象征。其内涵非常深刻和丰富。凤凰的出现,可以理解为理想和愿望,也可以视为幸运和成功;既可以是*清明英主出世的先兆,也可以视为苦去甘来命运逆转的暗示。总之,对凤凰的期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奋起和抗争 ,是对有所作为的渴望和期待。 也许是这些原因吧,诗移桂才那样郑重其事,不顾路遥,连树下的故土一同移来。

由此可见,在桂树身上,诗寓了幽深的感慨,作者所写与其说是桂树,不如说是贤、君子,是柳宗元自己。桂树的不幸遭遇,孤寂处境很容易让联想到作者的同样经历,联想到在*社会里正直君子、有用才被冷落、被扼杀的丑恶现象。其实,在柳宗元的诗集里,经常流露对才扼杀的愤慨之情。如《行路难》中写道:“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感遇》中也有“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还有《咏三良》,更是因良才被杀害而痛心疾首。柳宗元贬至永州,由礼部员外郎而为司马员处置同正员,就是有力的证明。诗对桂树的精心培育和凤凰来栖的期望,同样是一种托,一种象征,是道德修养和理想追求的形象化的表现。“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表明了自己的坚定态度。“芳意”、“丹心”且都语意双关,既指桂花的芳香,也喻诗的理想;既指桂树的赤蕊,也指坚持理想的决心。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与桂树是紧紧的融合在一起的。

3、刘过《沁园春·稼轩承旨》

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自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自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辛承旨:即辛弃疾。因其曾于开禧三年(1207)被任为枢密院都承旨而得名,不过那时刘过已死,“承旨”二字可能是后加的。

斗酒彘肩:《史记》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一大斗酒)与彘肩(猪前肘)。

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林和靖:林逋,字和靖。

坡仙老: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称为坡仙。

驾勒吾回:强拉我回来。

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孤山先探梅:孤山位于里、外两湖之间的界山,山上种了许多梅花。

劈头三句,就是豪放之极的字。“斗酒彘肩”,用樊哙事。《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与彘肩。”樊哙在鸿门宴上一口气喝了一斗酒,吃了一只整猪腿。凭仗着他的神力与胆气,保护刘邦平安脱险。作者用这个典故,以喻想稼轩招待自己之饮食。他与稼轩皆天下豪士,则宴上所食自与项羽、樊哙相若也。这段字劈空而来,突兀而起,写得极有性格和气势,真是神来之笔。然而就在这意奔注直下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大兜煞。词被几位古代的豪勒转了他的车驾,只得回头。笔势陡转,奇而又奇,真是天外奇想,令无法琢磨。如果说前三句以赴会浙东为一个内容的话,那么第四句以下直至终篇,则以游杭州为另一内容。从章法上讲,它打破了两片的限制,是一种跨片之路,也显示出词独创一格的匠心和勇气。香山居士为白居易的别号,坡仙就是苏东坡,他们都当过杭州长官,留下了许多名章句。林如靖是宋初高士,梅妻鹤子隐于孤山,诗也作得很好。刘过把这些古代的贤哲扯到一起不是太离奇了么?因为这些古曾深情地歌咏过这里的山水,实际上与他住已与杭州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东坡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句。白居易也有“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韬光禅师诗》)等讴歌天竺的名篇。而林和靖呢,他结庐孤山,并曾吟唱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风景与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湖光山气增添了物的逸兴韵致,名又加深了风景的化内涵。

刘过将不同时代的放在一起,也体现了词想象的独创性。刘勰主张“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苏轼也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首词是恢奇的,但并不荒诞。他掇拾珠玉,别出心裁,给读者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

刘过的行辈比辛弃疾晚,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他照样不拘礼数地同这位元老重臣、词坛泰斗呼名道姓,开些玩笑。这种器量胸襟不是那些镂红刻翠、秦楼楚馆的词客所能企的。洋溢于词中的豪情逸气、雅韵**心是同他的“天下奇男子”的气质分不开的。俞豹《吹剑录》云:“此词虽粗而局段高,固可睨视稼轩。视林、白之清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已不足道。稼轩富贵,焉能凂我哉。”这首词的体制和题材都富有创造性,它大起大落,纵横捭阖,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因而显得意象峥嵘,运意恣肆,虽略失之于粗犷,仍不失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词。当然像这样调侃古、纵心玩世的作品,在当时的词坛上的确是罕见的。难怪岳珂要以“白日见鬼”相讥谑。

这首词的立意,根据此词的小序和《柽史》记载可知,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当时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邀请刘过到绍兴府相会,刘过因事无法赴约,便在杭州写了此词以作答复。

4、刘过《沁园春·稼轩承旨》

词的上片写他想赴辛弃疾之邀,又不能去。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起势豪放,奠定了全的基调。这三句用典。使风俗之气变为豪迈阔气。这里的典故,出之于《史记·项羽本纪》。这几句是想像之词,刘过设想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来到辛弃疾的`住所,觉得是一件特别痛快的事情。前三句起笔突兀,似平地而起的高楼,极具气势。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就在他要出发之时,却被白居易、林逋、苏轼拉了回来。“驾勒吾回”四字写出了他的无可奈何。接着词概括三位诗诗意,说明他不能前去的理由。作者把本不相干的三集于同一场景进行对话,构思巧妙新奇,“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林逋、白居易两只顾着喝酒,对苏东坡的提议丝毫不感不趣。

下片开端打破了两片的限制,紧接着上写白居易的意见。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自居易在杭州做郡守时,写过不少歌咏杭州的诗句,其中《韬光禅师》就有“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之语。这六句也是化用白诗而成,用“爱”字将天竺美景尽情描绘而出,给以如临其境之感。

“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词化用三位诗描写杭州风景的名句,更为杭州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逸兴韵致和化内涵,再现了孤山寒梅的雅致与芬芳.给美好的想象。词笔意纵横。杂糅了涛的特点于词作之中,正是其创新之处,虽然没有正面写杭州之美,但却使我们看到了杭州的旖旎风光。不同时代的诗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相聚一堂。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口吻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三句顺势而出了,这里“须晴去”的“晴”字,当然与上片的“风雨渡江”遥相呼应,可当作“晴天”讲。但是,从词旨总体揣摩,它似含有“清醒”的意味,其潜台词中似乎是说自己目前正被杭州湖山胜景所迷恋,“徘徊”在“三公”争辩的诱惑之中。那么,赴约之事,且待“我”“清醒”过来,再作理会吧!这样理解,可能更具妙趣。这几句也回应开头,使全词更显得结构严谨,密不可分。

刘过(1154~1206)南宋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5、三峡的原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指乘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击查看更多《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1589.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春节谚语的谚语
  2. 罗兰经典名言
  3. 巧解几何难题的数学日记
  4. 2016年冬至温暖祝福语
  5. 中秋节趣事350字散文
  6. 平安夜英语祝福短信
  7. 《一个普通少年的冬日》的读后感
  8. 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精选
  9. 美术小记者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0. 互阅是作文教学的制胜的重要方法论文
  11. 国旗下关于把微笑献给自己的演讲稿
  12. 个人自荐信范文00字
  13. 201年领导高升祝福语大全
  14.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经典签名集锦
  15. 有趣的明星漫画六年级日记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