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壕行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9 10:39:55

开壕行原文赏析

《开壕行·前人筑城官已高》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

画图先至中书省,诸公聚看标贤劳。

壕深数丈周千里,役兵大半化为鬼。

传闻又起旁县夫,凿教四面皆成水。

何时此地不为边,使我地脉重相连。

【前言】

《开壕行》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之一。这首七言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讽刺了朝廷消极防边,积极扰民的虐政。全诗形象生动,悲愤之气贯穿着前后,和作者同时作的《筑城行》、《运粮行》、《苦寒行》一起,都是写小朝廷消极防边,积极扰民的虐政,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

【注释】

[1]开壕:开凿护城河。行:乐府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2]下车:到任。

[3]中书省:*掌管庶务、官职升降等的机构。

[4]地脉:地的脉络,古人信地有脉络。

这首七言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讽刺了朝廷消极防边,积极扰民的虐政。前两句直点题目,前任因为筑城,上调升官了。后任刚刚到任,就急着开壕抢功。次两句也讽刺了那些中书省的*,这些人都是一副模样,不顾役兵的生死。接着是描写役兵的苦况,甚至连旁县的人也要受到牵连。最后一句是借当地人之口,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全诗形象生动,悲愤之气贯穿着前后,和作者同时作的《筑城行》、《运粮行》、《苦寒行》一起,都是写小朝廷消极防边,积极扰民的虐政,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

拓展阅读

1、诗经七月注释及

(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觱(bi)发:寒风吹起。

(4)栗烈:寒气袭人。

(5)褐(he):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耜(si):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下地种田。

(9)馌(ye):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un):农官。喜:请吃酒菜。

(11)载阳;天气始暖和。

(12)仓庚:黄鹏。

(13)懿筐:深筐。

(14)遵:沿着。微:小路。

(15)蘩:白蒿。祁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

(17)萑(huan)苇: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a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yT):攀折。女桑:嫩桑。

(22)鵙(ju):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ao):秀是草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ao):蝉,知了。

(27)陨:落下。萚(tuo):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ong):一岁的野猪。

(31)豣(jian):三岁的野猪。

(32)斯螽(zho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室: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岁:除岁。

(37)郁:郁李。薁(yu):野葡萄。

(38)亨:烹。葵:滑菜。菽:豆。

(39)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苴(ju):秋麻籽,可吃。

(42)茶(tu):苦菜。薪:砍柴。樗(chu):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u):早熟作物。

(44)上:同“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ao):搓绳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a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i);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古时的酒器。

2、沈园通用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 * 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 *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 m.t259.net ,“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3、从军小升初语考试古诗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点击查看更多开壕行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3106.html

热门阅读

  1. 2016年儿童节精美贺卡祝福语
  2. 我们爱运动教案
  3. 201年元旦祝福语大全
  4. 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5. 呼唤物业管理进社区征文地方范文
  6. 妇女节短信祝福同胞语大全
  7. 201年新年给老师的祝福语
  8. 201年感人的母亲节祝福语
  9.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10. 七上八下成语造句
  11. 春季开学典礼的演讲稿
  12. 爱的延续美文
  13. 连锁加盟合同模板
  14. 2016年猴年新年送老师的祝福语
  15. 2016给学子的升学红包祝贺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