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吉鸿昌的故事
【人物简介】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日,经蒋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18年前,当懵懂年少的我读到小学课本《我是中国人》一文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后来,老师告诉我,这位英雄就是民族英雄吉鸿昌。
自古英雄出少年
据《扶沟历史人物》(高银芳着)记载,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在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呱呱坠地。1913年,18岁的他逃离当学徒的杂货行后,到漯河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区)冯玉祥部投军。入伍后,他吃苦耐劳,作战勇猛,为人正直,不畏权势,被冯玉祥看中,并于1917年调入枪队当连长。1921年7月,冯玉祥部队被改编为陆军第十一师时,吉鸿昌升任营长。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宁夏***。1930年10月任国民**军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1932年8月加入中国**。1933年,吉鸿昌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组建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总指挥。曾率部收复康保城、宝昌城、沽源县、多伦城。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11月24日遇难。1945年,**决定授予吉鸿昌“***”称号。2009年9月10日,在*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文献研究室、**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创办“吕北初级小学”
1921年,第十一师移防河南信阳,吉鸿昌顺路回到阔别近10年的扶沟县吕潭镇。回到家后,因时间紧迫,吉鸿昌首先向父母袒露胸臆:在军队中我吃了不少苦,但是我也大开了眼界……而我深深感到没有文化的苦楚……在常德,从军官教导团毕业后,我就联想到家乡的穷哥们,因为生活所迫,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时我萌生了攒钱办学的念头……”父亲吉筠亭听完儿子的诉说后,极力赞同吉鸿昌在吕潭镇办学的决定。
吉鸿昌把自己积攒的100多块银元全部拿出,在父亲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借用吕潭镇陕西会馆西院(即吕潭镇大王庙庙址)北大殿3间、西厢房3间、东西陪房4间和3间过厅共13间房为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规定,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并免费供给书籍、文具,家庭特别困难的,还提供衣服、鞋袜等特别资助。随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1933年前后,超过扶沟县立中学,号称“豫东第一”。
1926年,吉鸿昌任师长后,“吕北初级小学”也随之发展。两年后,学校添招高小班,成为完全小学。因校舍不够用,高级班暂时在吉氏宗祠上课,并更名为“私立中山学校”。次年10月,学校在**省教育厅备案后,吉鸿昌派秘书郝子固、马遐福等人回学校担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被改为“吕潭完小”和“吕潭中学”。1978年,为纪念学校创始人吉鸿昌将军,当地*将校名改为“吉鸿昌学校”,并聘请吉鸿昌将军的女儿、天津市原政协*吉瑞芝为该校名誉校长。
从军投戎走向光明
1927年7月,蒋、冯玉祥徐州会议后,大批**人被“礼送”离队。在第十九师,吉鸿昌不仅没有“送客”,还暗中保护了一批**员。同年7月,吉鸿昌率部在平定甘肃匪乱后进入宁夏,赶走宁夏省副**门致中,自任省**兼军长。就职后,他大刀阔斧地整治军队和吏治,大力推行回汉合作的民族政策。
1927年至1930年初,蒋、冯战争爆发,吉鸿昌被冯玉祥委任为陆军第十一师师长,率部参战。1930年9月,冯玉祥战败后,吉鸿昌被迫接受蒋的改编。
1930年11月,蒋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吉鸿昌多次以各种托词,按兵不动。
1931年3月,蒋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严令5月底“完全肃清”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吉鸿昌拖到4月22日才率部出发,并暗嘱各部遇到红军时只准朝天放枪,并故意沿途给红军丢下大米、白面。
1931年5月,吉鸿昌让*地下*员路耀林组建游击队,专门负责接送来往于苏区的“密使”。为安排和帮助吉鸿昌进一步了解苏区和红军,*地下*特地安排吉鸿昌秘密到苏区参观。
1931年夏,正当吉鸿昌与*和红军暗中联系、密谋起义时,被蒋发现,起义夭折。同年8月,蒋解除吉鸿昌的兵权,强令他“出国考察”。启程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请求留在国内参战,被蒋严词拒绝。
1932年,吉鸿昌回国寓居天津,并秘密与*华北*保卫局联系。同年,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他按照*的指示,到湖北黄陂、宋埠一带召集旧部策划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赴泰山动员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吉鸿昌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武器,积极联络各地抗日零散武装,作起兵抗日准备。
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依靠苏联的武器支援,并集合东北义勇军,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率部向察北伪军进击,在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城池后,吉鸿昌又指挥部队向多伦进攻。经过5昼夜血战,7月12日终于收复多伦。察北4城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1933年8月,吉鸿昌率领3000多人试图去商都同抗日同盟军高树勋会合,建立苏区,但遭到国民*军队的围追堵截。
1934年4月,吉鸿昌根据**指示精神,一面秘密派人到进入江西苏区的两师旧部策反;一面在*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准备在河南组建抗日义勇军。吉鸿昌的行动引起敌人的密切注意。蒋严令北平军不惜一切代价逮捕暗杀吉鸿昌。11月9日晚,在天津,吉鸿昌被国民*特务和法租界工部局逮捕,11月24日遇难。
刑场上,吉鸿昌以树枝做笔,大地为纸,写下了浩气长存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拓展阅读
1、如何评价明末民族英雄张同敞?张同敞的老师是谁?中国历史故事
张同敞是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在明末和南明十分艰难之时,仍然忠君报国,后来在桂林被清军俘虏,据不投降,最后以死殉节。
人物档案
字:别山
谥号:忠烈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籍贯:湖北江陵
去世时间:公元1650年
官职:桂林总督
主要作品:《张忠烈遗集行世》
张同敞是名相张居正的曾孙,出身名门,然而可惜的是后来张家因为张居正的关系,在万历朝受到清洗,家中男子不能入朝*。一直等到天启年间,张居正得以平反之后,张家人才得以出仕。张同敞得祖荫庇佑,授中书舍人,入朝*。
虽然张家经历了前番动荡,但是仍然家教严格。而受到良好教育的张同敞,*期间,始终坚持“执殳荷戈,效死疆场”,*期间,一直廉洁奉公。
张同敞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虽然是文臣,但是在永历朝却总督军队,抵抗清军。在行军作战之时一马当先,在动荡不安之时,端坐不动,安抚民心,受到将士的厚爱。只不过以他一人只能,无法挽回南明破败的定局。
张同敞既然被称为民族英雄,是抗清名臣,那么他定然有着令后世人赞扬和钦佩的民族气节。张同敞后来和恩师瞿式耜一同被清军俘虏。
瞿式耜是明末诗人、*、民族英雄,字起田,号稼轩,江苏常熟人氏。万历年间中进士,*期间颇有政绩,后来丁忧归家。明朝灭亡之后,瞿式耜曾辅佐几个南明**。在隆武**建立知识,瞿式耜还与丁魁楚等人,共同以武力阻止了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监国的分裂行径,保证了隆武**的地位。
隆武**后来背清军击败,瞿式耜又拥立永历帝继承皇位。清军攻来,永历帝只顾逃亡,瞿式耜无可奈何,遂自请为桂林留守大臣,誓死守卫桂林。
瞿式耜留守桂林的消息传到张同敞这儿,张同敞潜水回到桂林城,在衙门面见瞿式耜。在劝说瞿式耜离去不成之后,言“死则俱死耳!古人耻独为君子,君独不容我同殉乎!”不顾瞿式耜的劝说,与瞿式耜一同留守待死。
张同敞和瞿式耜被俘虏之后,张同敞受到清军严酷的对待。清军有的揿张同敞颈椎骨,要他低头;有的用刀背敲张同敞膝骨,要他下跪。张同敞的臂骨*折,一只眼睛*瞎,却坚决不屈。
后来清军又以名利相诱,张同敞和瞿式耜始终坚持骨气,在狱中作《浩气吟》,最后英勇就义。
2、关于抗美战争英雄人物的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第2连班长伍先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战术性反击战中,紧急时刻,肩扛炸药包,冲进敌坑道、拉响导火索,为队伍前进开辟了路。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伍先华,1927年生,四川省遂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1950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巩固阵地作战及战术性反击战。
1952年秋,志愿军发起了战术性反击战。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击战中,伍先华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务。伍先华领受任务后,带领全班战士连夜出发,察看敌军各个火力点的位置,记熟了进攻的道路和目标,根据敌军地堡的大小,捆了许多个不同型号的炸药包,等待出击的命令。
9月29日17时,激烈的战斗打响了。随着炮火的延伸,伍先华率领战士迅速占领了敌军720高地,控制了制高点,尔后直击凹地。他们刚冲到半途,半截坑道喷出的火舌,向凹地和74号阵地飞来。接近半截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急雨似的子弹、手榴弹从坑道附近的4个地堡里射出来。伍先华命令战士罗亚全把敌军地堡炸掉。罗亚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敌军从坑道钻出来,向720高地反击。伍先华率战士用自动步枪、手榴弹打退一股又一股冲上来的敌军,守住了阵地。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这时,3班只剩下伍先华和两名战士了。可敌军从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弹,死死封住志愿军突击队伍冲锋的道路。伍先华立即命令罗亚全:"你去爆破地堡,我掩护。"罗亚全抱起炸药包,向敌军地堡的右侧爬去。敌军的两道火舌,立即对准了罗亚全。此时,伍先华猛烈地向敌军地堡开火,把两道火舌吸引过来。伏在地上的罗亚全借机爬到敌军地堡群前,随着两声巨响,地堡升起了浓烟烈火。
伴随着敌军地堡的爆破声,志愿军突击队伍发起冲锋,满山遍野响起了喊杀声。此时,半截坑道敌军的重机枪又扫射过来,成了突击队伍前进路上的大障碍。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重的大炸药包,跃身冲进火网,向半截坑道口冲去。突然一串曳光弹扫来,伍先华负了重伤,但他亳不犹豫地拖着负伤的身子,忍着剧痛吃力地向前爬,在距半截坑道只有几米时,一跃而起,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扛着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冲进敌坑道,在敌军群里拉响了导火索。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半截坑道崩溃了,炸死敌军40多人。突击队伍乘机发起冲锋,攻占阵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伍先华壮烈牺牲了。
1952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为伍先华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伍先华所在队伍*追授他为“模范**员”。
3、关于抗美战争英雄人物的故事
杨根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走。入伍后,他把这种信念转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坚信只要时刻遵守*的决议、指示,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初次参加即手持长矛缴到了枪,显出智勇双全的才干;杨根思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杨根思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获战功的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
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锹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
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乱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在坚守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他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一把拉着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烟,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朝鲜*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