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 普希金诗歌赏析
在《致大海》中,普希金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他讴歌、抒情的对象,其中是别有深意的。具体的请看下文!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普希金是俄罗斯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在短短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八百余首抒情诗。他的抒情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颂歌、哀歌、情歌,也有讽刺诗、祝辞、风景抒情诗等。他的诗歌语言既活泼、潇洒、豪放,又结构整齐、韵律严谨。他的诗作思想、情感、意境与音乐性浑然一体,堪称美的典范。在这里,我们要赏析的正是他的抒情诗代表作《致大海》。
普希金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十九世纪初俄国沙皇*最黑暗的时期,但在当时的贵族子弟群体中已广泛传播着先进的自由思想,这些年轻人深受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沙皇制度极为不满。普希金就常常和这一群先进青年们聚集在一起,纵谈国事,阅读禁书,他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很快,刚直不阿、独立不羁的普希金就因自己那些煽动**情绪、反对*暴政的诗篇,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等而受到沙皇当局的严厉惩罚。他先是被流放,后又被软禁,但越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普希金对自由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的憎恨也就愈来愈强烈。愤懑的感情积聚在他的心头使他无处倾诉,他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寄幽抒怀。而这一篇《致大海》就是普希金在一八二四年被沙皇软禁在偏僻的米哈依洛夫村时所创作完成的,它是一篇战斗性的抒情诗。
作为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同欧洲十九世纪初期的许多浪漫主义诗人一样,他喜欢在诗作中讴歌和赞美大自然,但在这一首《致大海》中,普希金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他讴歌、抒情的对象,其中是别有深意的。大海固然是美的,一方面,它有起伏的波浪、磅礴的气势展现着奔放不羁的、动态的美;另一方面,它又有着退潮后深深的平静和无边的寂寥展现着波澜不惊的、静态的美。但对于普希金来说,真正让他感动的则是在大海身上所凝聚的一种精神,这就是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集中鲜明地体现在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身上。拜伦作为西方的一位孤傲自负、离经叛道但又酷爱自由的天才诗人,他曾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捐献给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他去世的那一年正是普希金创作《致大海》的这一年,即一八二四年。拜伦的狂放不羁和叛逆精神曾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冲击着欧洲古老的基石,他生前就喜欢与高山、大海为伍,在他遗留下来的诗篇中有许多都是讴歌大海的,因此大海就是拜伦的家乡,而拜伦就是大海精神的象征和体现。在拜伦身后有许多才华卓著的诗人竞相追随,希望像他那样获得一个**不羁的生命和辉煌灿烂的毁灭,而普希金就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拜伦与世长辞了,但拜伦身上那种为了追求自由而积极反抗、坚强不屈的精神却在普希金的灵魂中得以再生和延续。因此《致大海》这首诗表面上是以大海作为抒情对象,实则是通过大海来表达作者对拜伦的真诚悼念以及对拜伦的自由精神的继承。
总览全诗,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分为三部分。前八节为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普希金停留在海岸边与大海依依作别,以此抒发他对大海的深挚感情以及与大海难舍难分的离别情愫;第九到十二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普希金通过大海联想到为民主而战的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拜伦,通过大海来表达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崇仰之情;最后三节是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普希金与大海告别,同时又明确地指出大海的形象以及精神将会永远铭刻在诗人心中。整首诗都是以大海作为诗人的主要抒情对象。
全诗对大海采取了拟人、象征的手法来加以形象刻画。在第一部分中,大海俨然就是诗人“我”的一位亲密朋友。离别之际,“我”眼中的大海依然是那样的美,它有着碧蓝的波浪、闪闪耀眼的波光和余音缭绕的涛声。但由于作者本人的坎坷遭遇,“我”正满怀心事而忧愁不安,因此大海的涛声在“我”听来就成了“友人的伤心的怨诉”“分手时的声声召唤”。诗的前两节连用两次“最后一次”表达了“我”对大海的无限依恋。当时的诗人正被沙皇软禁在米哈依洛夫村过着与世隔绝、孤寂的幽禁生活,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海浪一样冲破束缚,无拘无束地奔腾跳跃。面对大海的期待和召唤,“我”感觉到了自己被缚的现实。“我心灵的挣扎也是枉然”,是啊,仅在内心里作*又有什么用呢?要像大海一样采取积极的行动呀!“为那强烈的激情所迷惑”是指大海那变幻莫测、不可阻挡的激情,它可以掀起滚滚巨澜,形成波峰浪谷,这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精神不正是诗人所向往、所需要的吗?“如今哪儿是我热烈向往、无牵无挂的道路?”大海用它奔放的激情唤醒了“我”的行动意识,但具体的道路还需要“我”自己去摸索、寻找。“我”在大海面前“沉思”“彷徨”“迷惑”和“惋惜”,最后“只得停留在你的岸边”来寻求启迪和帮助,因为只有“在你的浩瀚中有一个处所能使我沉睡的心灵复苏”。
第二部分中的大海则转换成自由精神的象征。在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有两个知名人物就其对欧洲的影响而言,他们是势均力敌的,这就是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作为政界和军事界的杰出人物,他曾把法国大**的精神通过对外战争而传播到整个欧洲,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拿破仑死后被葬在海上的圣海伦那岛,“在那儿,多少珍贵的思念沉浸在无限凄凉的梦境”,只有大海得以幸运地**夜夜陪伴在他身边;拜伦则被称为“精神界的拿破仑”,他那独特的个性和奔放的、火热的**激情使他如一颗不灭的星,永远闪亮在人们心中。正是拜伦把自由的精神贯彻到底,他曾多次航行于海上,为意大利、希腊的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拜伦是一位高举自由的旗帜、为自由而献身的天才诗人和**战士,“他给世界留下了自己的桂冠”。因此,他的逝世使“自由为之失声痛哭”;拜伦生前曾在诗篇中把大海礼赞,因此他的逝世使大海都为之愤怒了,要“汹涌奔腾,掀起狂风暴雨”。“你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这里的“你”是指大海,“他”是指拜伦。大海和拜伦在精神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获取自由而勇于冲破一切束缚和阻挠。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拿破仑和拜伦的缅怀哀悼,把大海视为他们*精神的见证人,并由此把大海升华为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最后一部分中诗人把思绪又从拜伦转到自己身上。这时大海的雄伟壮丽的形象和坚韧顽强的精神已深深铭刻在“我”的心灵里,而“我”就要与大海告别,踏上新的人生路途了。尽管“我”对未来还是迷惑、彷徨,感觉到“世界一片虚空”,但在大海的精神导引下,“我”还是“向着丛林和静谧的荒原”出发了,“我”将深深地把大海铭记在心,将带走大海的形象,带走有关大海的一切,因为大海的精神已深深地植入到“我”的心中。
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了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画面:激情奔涌的大海、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鲜明的对比?在第二部分诗人的历史沉思中,我们可以豁然得解。大海,作为历史上拿破仑和拜伦*精神的见证,它自身也具备了这一*力量,因而它能够凭借自身将诗人从迷惘中拯救出来,给他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自由*精神。全诗语言生动流畅,结构整齐,风格简洁明快;修辞上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手法,读来亲切感人。这一切都使得《致大海》成为了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传世之作。
拓展阅读
1、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优秀
1、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2、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3、山 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 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 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 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 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2、韩愈的诗歌 韩愈《春雪》诗歌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其中的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韩愈《春雪》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赏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皇城中的街道。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员外,编制以外的*。
这是韩愈在长庆三年(823)赠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
作者在这组诗的第二首里说:“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不信吗?请读一读韩愈晚年这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长安的大街,濛濛的小雨,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不,它还有酥油不具备的化育万物的非凡特质。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
这首诗,作者只就“草色”加意点染。首先,为它安排了典型的环境。“天街”,“小雨”,已经点明了其生在**,其时在早春,渲染出浓郁的春的氛围。紧接着,作者又描述了自己远观近察的不同感受。本来,初春有多种景物可以摄取入诗,淙淙的溪流,婉转的莺啼,飞来的双燕,都能象征春天的回归人间,但作者偏偏为一片草色传神写照,这,或许是他——一个渐入暮年而又心性高洁的诗人特有心态的反映吧。小雨濛濛中的草色,若有若无,最先传递出春的气息。它不愿与群芳百卉争夺艳冶的阳春三月,也不愿与皇都烟柳争夺士女们的青睐。它自甘寂寞,默默地向人们显示着大自然的生机萌发和复苏。它。不是具有一种兀傲脱俗的气质和禀赋吗?作者以心观照,从寻常草色之中发见了其不寻常的,能与人相沟通的灵性,从而感到无比的快慰,他浓醮笔墨,书写出心底里的赞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黄叔燦评论“草色”句说:“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的确象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在韩愈之先的王维作《汉江临泛》,第二联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后来欧阳修隐括后一句诗入词,开头便说;“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山色的似有似无是邈远开阔处的景象特征,其背景是天地外、晴空外,所视极远,故有迷濛一片的感觉。韩愈这句诗的背景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作者描写的笔触便很自然地转向一片草色,更何况诗篇的主旨正是要揭示那早春时候万物萌生的新鲜感觉呢!可见,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有意为之而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诗家高手。
3、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
一、至善纯情,恬静从容:
席慕容的诗体现着纯真、宽容、仁爱的精神内涵。诗人追求*的爱、永恒的爱,在《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等众多爱情诗中都体现了这种纯真、痴情的特点。而不论是情爱还是工作、生活,单纯真挚容易在复杂的事相中遭遇痛苦的折磨。尤其身处工业社会、商业浪潮中,人的隔膜、自我分裂成为现代人的顽疾,诗人由此剖白了她的《诗的成因》:“我”“整个上午”“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而“我”“整个下午”又要为“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竟“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面对社会病态,诗人用一首《诗的价值》道出了她的达观、仁善的生活态度:“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并且“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同时抒发了对过去的日子、对大自然的“淡淡的阳光和淡淡的花香”的广义的“乡愁”。像《如歌的行板》等代表作品,那些来自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体悟,均以一种恬淡、安适、从容的态度和文字表现,不仅使读者得到启发而且赏心悦目。这对于身处80年代经济大潮中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读者而言,不啻一缕春风、一片阳光。
二、通俗浅白,中国韵致:
席慕容的诗完全没有艰涩聱牙的文句,用语浅白却清新淡雅,这比较贴近一般读者的审美品质。由于精熟古诗词,诗人还善于取读者所熟悉的古典意象入诗,使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韵致。《莲的心事》、《缘起》、《乡愁》等,就像岁月馈赠的一杯杯清香习习、淡涩而回甘的中国茶一样,令人品了还品,饮了又饮。
台湾现代诗的代表中,洛夫的诗歌具古典之美,余光中沉郁,郑愁予属于天才写作。与台湾现代诗潮的“世界性”、“超越性”和“纯粹性”以及所造成的某些晦涩难懂相比较,席慕容的诗却更具普适的人间情怀。这种“人间情怀”堪称“世俗情怀”,既是对现代人精神茫然的现实关怀,也是对大众审美品质的贴近关照。不论诗人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写作意识,但事实的结果已经如斯造就。尽管诗人创作时是个人化的,却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平均诗歌水准,因此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而同时,作为诗歌艺术品之一种而又获得畅销,诗人却仍然保持了为诗的本色,在写法、取意上既接近于70年代末台湾现代诗的重写古典题材或衍化古诗意象的探索,又颇能体现新世代对现实的关注精神,当然,这属于一种宏观关照。诗人是在个性抒写、现实普照与艺术镂刻之间、无意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此,席慕容曾经在2006年的上海书展会上谦虚地说:“我写书是为了我自己,我是自己的第一个读者,我觉得写诗是我生命里面最自由的,不受人干扰的……从1981年到2004年,从我第一本诗集出版到现在(2006年——作者引)23年了。如果非要问面对畅销的感觉,我只能说这是我的幸运。”
三、诗中有画,琅琅上口:
席慕容首先是个优秀的画家,因此她的诗,每每透出一股画意。她融合中西绘画的技巧,以敏感细腻之笔,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盼与追忆,对美好青春的悠悠冥想和对易逝岁月的无奈与感伤。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中有很多诗画之笔,《山月——旧作之一》可谓代表之一。"在山中 午夜 松林象海浪/月光替松林剪影/你笑着说 这不是松/管它是什么 深远的黑 透明的蓝/一点点淡青 一片片银白/还有那幽幽的绿 映照着 映照着/林中的你 在 你的林中"。
诗人运用色彩、色调、明暗、光线等绘画手法将诗意图景化,远近相宜,古雅清淡,富有中国水墨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王维的经典,亦属于70年代台湾“新世代”的创作倾向之一。但席慕容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归为哪个世代、哪个流派的倾向,她是与世无争的,她的诗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以手写心,因此真诚感人。
席慕容的诗还兼具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的优秀传统,读来时而如慢板的音乐,时而如清澈的山泉,舒缓深情,富有韵味,也琅琅上口。这同样加强了艺术的*力。
四、女性写作,婉约缠绵:
前不久,在陈仲义和谢春池老师主持的“鼓浪屿诗歌节”上,曾有一个环节专门进行了“女性与诗歌”的讨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安琪(福建)的“中性写作”,刘亚丽(陕西)的“女性写作”,马莉(广东)的“及物写诗”等;当时我也发表了一点个人的写作体会,可归纳为“无性写作”,即写作时并不存在性别的先在意识。诗歌反映了写作即时的情态、感觉、情感等,所以同一个诗人一生中的不同作品,既有小情绪的反映,也有比较广阔的表现。文明进程至今,女诗人与男诗人的写作,首先应定位为人的写作,不要还有性别的界限。
席慕容的诗,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质朴纯净,语言亲切柔美,犹如现代李清照,颇得婉约缠绵的精髓。她的柔媚、痴迷与伤感的言辞风格,是深深地打上了男权文化语境的烙印的;但她诗中所体现的对爱的态度、追求、理解,却充分体现着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与此同时,大陆的舒婷第一个因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写出了《致橡树》等杰出的作品。两者艺术倾向不一,而意识相近,影响力也不相上下,在女性诗歌中颇具代表性以及两岸同胞的地区差异性。
席慕容是个纯粹的艺术家,诗、画、文一体,而且均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诗的创作上,席慕容不仅善于汲取中国古典的营养,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追求诗的意境美;而且还受到50—60年代台湾现代诗的一点影响。因此,她的诗可以说是“既俗且雅”,既契合大众,又高于大众;既高于大众,又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从而打开了大众通向诗歌的殿堂之门。
4、《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唐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为什么这十个字能脍炙人口呢?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然而,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试看开头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就已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带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
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