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2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一】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译文二】

林散之草书《枫桥夜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译文三】

如霜的月光照落在乌啼镇的上空,江边的枫树和渔火相对难眠。

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应该能够听到码头半夜敲响的钟声。

【译文四】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

怀禅微刻《枫桥夜泊》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拓展阅读

1、朗诵优秀

一轮残月挂在空中,乌云盖满了天空,乌鸦那凄凉的叫声,打破里的宁静,树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江面泛起了层层涟漪,风吹打着叶发出“咝咝”的响声,港口渔船的灯光在光中若隐若现。人穿着单薄的布满补丁的外衣,一甩一甩的长袖,在空中显得格外显眼,那胴色的脸有许多皱纹,他正呆立在船头望着前方。远处姑苏城中,显露出一点儿微弱的`灯光,不时传来嬉笑声,守城门的士兵早已休息去了。

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年迈的母亲在寒峙港口为他送行的场景:老母亲提着灯笼,儿子和妻子目睹着他的客船离去。可是他已经60几岁了,想进京城赶考,*,可是再一次名落孙山。“咚——咚咚”钟声响起,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钟声像铁锤似的敲在他的心上,那种失望感觉又一次占据了他的心。船驶向了港口,船夫把船用缆绳绑住,并招呼客人们下船。人抬着脚,慢慢地走上了对岸。

此情此景,人写下了《》这首

2、解释

写思乡的

1、《静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雨时。

5、《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流水人家,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9、《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关于中秋节的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十五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八月十五日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清光似往年。

4、《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绮怀》(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手抄报内容

1、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2、南宋严羽《沧浪话》云:“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歌。

3、时候,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编成歌,而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4、歌起源于上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5、早期,、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入乐为歌,不入乐为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3、意思

窦凤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对,这里有“伴”的意思。

姑苏,苏州的称。寒山寺:在苏州西郊矫之侧,相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简

张继,南陽(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中,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者对江南深秋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于岸边的客舟中过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一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两句所写的,实际上就是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所谓“江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者对着船外的江渔火而眠。

也许有人会问: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并没有回答。这正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的是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的扬长避短,便形成了中国重抒情的特质。

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舒缓、飘渺的钟声在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这钟声一定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像的余地。

4、《子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枫桥夜泊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9599.html

热门阅读

  1. 睡前故事 周杰伦
  2. 国庆节简单问候短信2016
  3.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合同的范本
  4. 井架拆装安全协议书
  5. 十二月句子有哪些
  6. 劳动节祝福语短信
  7. 描写爱情的悲伤诗句
  8. 淡泊的名言摘抄
  9. 佣人的智慧美文
  10. 树的故事童话故事
  11. 经典生日祝福语分享
  12. 微信伤心的个性签名
  13. 办公室行政工作人员管理工作演讲稿
  14.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关于保护森林的小学日记600字
  15. 《培根论说文集》初中生读后感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