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0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1 课时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拓展阅读

1、关于《西设计汇总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会全面地看待问

具准备:写有练习的幻灯片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习,完成“习任务”。

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习的)

b、在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大家一起解决。

(师**,对各小组的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2、关于《西设计汇总

一、材简析:

西》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寺墙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西》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习如何让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会全面看待问

三、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五、具准备:课件。

六、课时:一课时。

七、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的意思。老师简介诗。作者在西寺的墙上会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西》,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生举,也可老师举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西》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3、关于《西设计汇总

一、指导预习《西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西:书写在西寺的墙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生说出看问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西》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4、关于《西设计汇总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生互助习的能力;

4、通过习古诗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生互助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一、场景设置

室里悬挂以山为主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西》。今天我们就要来习这首古诗(板书诗)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习任务,组织自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习任务(出示习任务),请读一遍。同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习任务?(激励生)好,现在就请同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可以向老师,同求助。(合作习)(课堂预计:自过程中,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说明。)

生自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生交流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生出现的问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们边看就边想我们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西》)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们思考一个问。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习中,希望同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习中找道理,道理。好吗?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5、读书励志主班会

三年一班

一、活动目的

1、明确什么是好书,使生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在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2、畅谈读书的感想,交流读书的方法,激发生读书的热情。

3、明确读书目的,展示读书成果,提高生读书的自觉性。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俩在这里主持《与好书交朋友》主班队会活动。(以下主持人甲、乙简称甲、乙)

甲:我们要围绕这个主畅谈自己的感想,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和同们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结识更多的新的“朋友”。大家说,好不好?

乙: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

甲: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真心希望同们都能和好书交上朋友。(4位同走上台来,朗诵自编诗歌《书是我们的朋友》)

乙:感谢这4位同的精彩朗诵!其实,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读书的好处!

甲:哪4个?

乙:“开卷有益”!

甲:不错,那世界上有这么多书,到底哪些书才适合我们小朋友看呢?最近我经常看到我们班的同在看《七龙珠》、《机器猫》?? 乙:是啊,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前不久,我们各小队对这个问都作了交流和讨论。现在,我们就请他们来为我们做一个汇报吧!

第一小组:适合我们年龄读的书有很多。如《格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会把我们带到神奇的世界,那里有猫和老鼠、有海的女儿、有拇指姑娘??我们小队的同特别喜欢看这一类书。 第二小组:我们觉得有助于习的书也很适合我们。如《作文大全》、《趣味数》等。这些书不但有助于我们习,还有助于开发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习兴趣。

第三小组:我们小队向大家推荐的书是儿童版古典名著。叔叔阿姨将大人看的书的语言改编成我们小孩子能看懂的语言。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面有许多人文历史、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

甲:书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帮助,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找本好书作朋友吧!

生知道读书应该养成的.习惯:

1、坚持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看书。

2、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3、注意用眼卫生。

4、能自己选择较好的环境。如不能在车上、床上等地方看书。

5、能爱护书籍。如不在书上随意乱图乱画,尽量使用书签,不乱丢书。

甲:许多同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帮他们给我们介绍几本新书、好书,让我们也找到好朋友吧!(或下发好书推荐表)

乙:这期开以来,我们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下面就请几位同谈谈他们读书的体会吧。(生上台发言)

生1:大家好!我是班上的小书虫。读书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是书让我知道这个世界好大好大;是书让我变得快乐无比;是书会我怎样更好的习。我总会在每期开初为自己制定一个看书目标:一期必须看五本或五本以上的课外书。

生2:大家好!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其实,上网也是我最大的爱好。我上网干嘛呢?看书呗!看书途径很多喔!比如,像我一样去少年儿童文网站看书;双休日去书店看书;与同对换着看书;去图书馆办张读书卡,定期借书。方法很多,就看你有没有用心,有没有恒心了。

点击查看更多《题西林壁》教学案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0092.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谷雨节气的问候祝福语
  2. 精美短文美文
  3. 中秋快乐的祝福语
  4. 诗歌和平与战争
  5. 记忆的味道优美散文
  6. 201鸡年春节给长辈的祝福语
  7. 小学四年级品德下册《我们的爱心行动》优秀教案
  8. 新闻编辑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范文
  9. 原煤的购销合同
  10. 一把特别的伞童话故事
  11. 有关描写春雨的诗句
  12. 猴年春节经典祝福贺语短信
  13.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14.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的阅读答案
  15. 疗养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