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阅读答案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 描写质地的:
B、 描写色泽的:
C、 描写生长旺盛的:
6、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找出例子,结合例子分析。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色泽:绿绿的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拓展阅读
1、最难忘的一课作文 小学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①~⑦自然段写的内容是____。作者详写了___,略写了____。
4.请从文中找出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
参***:
1.C
2.D
3.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风雪像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的恶劣天气 人物活动的过程及其细节
4.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2、《明史·申时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B. 而讽于仁自引去 讽:讽刺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3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柬湿,异己者率逐去之。(5分)
译文: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译文:
4.(3分)B(讽:暗示,劝告)
5.(3分)C(①只是陈述事实,并不能表现什么。②表现得是申时行偏狭的一面。⑥表现申时行迫于形势,自求罢免。)
6.(3分)C(“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错误,邹元标弹劾罢免的是申时行的亲家徐学谟。)
7.(10分)
(1)(5分)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湿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操”、“柬湿”、“率”各1分,全句大意2分。)
(2)(5分)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阳”、“附”、“阴”各l分,整句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得进士第一名。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职。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而受到张居正赏识,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很放心他。
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竞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温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万历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的四件专横恣意的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申时行上奏申辩,皇帝认为很对,摒弃张文熙的提议不采用。当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因为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中用懋,被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就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了。不久,他观察众情,稍稍提升了三个人的官职,三个人得以不被废黜。世人因此称赞申时行是宽厚的人。评事雒于仁呈献《酒色财气四箴》,皇帝大怒,召见中时行等人逐条分析,准备从严责罚。申时行建议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万历十四年正月,先宗(朱常洛)五岁,而郑贵妃受到宠爱,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淘,颇有萌生争夺嫡宗的心思。申时行率领同僚再三请求建立储宫,皇帝不听。朝廷大臣因为贵妃的缘故,大都指责宫闱之事,触怒了皇帝。被严厉训责。万历十八年,皇帝召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指令申时行等人到毓德宫觐见。申时行跪拜祝贺,请求皇帝赶紧决定大计。皇帝犹豫了很久,下诏书说:“我不喜欢激动、喧扰。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轻慢滋扰,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否则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申时行于是劝告朝廷大臣不要烦扰皇上。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奏请准备册立仪式的礼节制度。皇帝恼怒,命令延期一年。而内阁中也有奏章呈送进去。当时申时行正在假期,次辅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申时行暗中呈上加封的奏章。进言说:“臣正在假期,起初事前并不知道。册立太子这件事,圣上的意思已经明确。张有德不懂得犬计,希望皇上亲自裁决,不要因为小臣而妨碍了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中书黄正宾又论说申时行排斥陷害同僚,巧妙地避开首犯的罪责。两人都被罢黜官职。御史邹德泳又上奏,申时行极力请求退职。诏令他乘驿车回乡。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八十岁。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诏书到他家门口,他就*。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
3、《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写作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0—14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 薄:轻视
B.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 恤:顾及
C.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幸:帝王到某地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 短:缺点
答案:D(短:动词,说某人的短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气质自高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 文王拘而演周易
D.盛称之于上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答案】C(A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表承接;B前一个“因”是连词,意为“于是”,后一个是介词,意为“借助”;C项两个“而”都是承接连词;D项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
1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一组是
①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②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③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 ④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⑤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⑥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B(①表明高适恃才放旷;③表明高适傲视权贵;④表明高适很有才华。)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靠乞讨为生,二十岁才关注诗歌创作。所写诗歌以气质自我欣赏,为时人传诵,后被人推荐,但当时专权者李林辅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百姓劳累,又给***制造了隐患。
答案:B(原文“征翰讨贼”中的征不是征伐的意思,而是被哥舒翰征召,否则,与后面帮助哥舒翰镇守南阳就矛盾了。)
1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3分)
【答案】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用乞讨来满足自己生活。(得分点:客于:介词结构后置。求丐:乞讨。自给:满足自己的生活。)
(2)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4分)
【答案】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得分点:且:况且。节:权力。宁:难道。拔:战胜。)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答案】房子一共遭遇四次大火,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有神明庇护。(得分点:凡:一共。得不焚:被动句。殆:大概。)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众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动乱,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感怀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4、韩愈《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写作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①,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②畀bì,给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责备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双层的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10.下面划线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 ②木欣欣以向荣
B.①逃未复者,官与为之 ②与尔三矢
C.①从令者免其赋之半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贫不能者畀之财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文明“治功”的一组是
①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征还入议蜀事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筑堤捍江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翻译上文划线的句子。(11分)
(1)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 (4分)
(2)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3分)
9.B (B解释:移让)
10.B(A表目的,表修饰 B介词, 给 C他们的,表反诘D代词,他们;助词,补语的标志,“得”。)
11.C(①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④个人经历)
12、①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判断句、张、费、属各1分)
②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既、计、委、于各1分)
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疏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市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这个士卒上书朝廷告发韦公所做的若干条违法的事,朝廷正在严抓吏治,并且认为韦公是一位以才能闻名的大臣,治理地方的政绩名闻全国,不辨明是非就会蒙受耻辱,就下诏罢免韦公的官职留住在江西等待辨明使者还没有来到,过了一个多月,韦公因患病去世了使者到后,辨明士卒所告发的若干条事项,没有一件是真实的朝廷下诏鞭打这名士卒一百下,流放岭南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