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学设计
第一节模型
【教材版本】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以兴趣为入手点,以模型的学习为载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模型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实际,实现方法的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苏教版教材中属于第七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是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其内容也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在第一节中专门设置了“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一小节,强调了模型方法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的作用。这里,模型不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模型,它还被赋予了思想方法的内涵。
本节课从模型的概念入手,使学生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教材中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数量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教材处理时补充了部分模型案例,变更了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
【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体验了发现、明确问题和方案构思、呈现,应当顺理成章的进入模型活原型的制作环节,但大量的理论消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正在减弱时期,如何恢复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模型的学习中感悟出来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列举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实例,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
2)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模型及其功能的认识过程体会动手“做”的重要性,加强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实现方法的迁移。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2、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难点:
如何从模型的学习中体悟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的延伸,让学生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的模型的功能,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汽车的设计制作过程为载体,分析模型在构思、试验、改进和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模型或原型。
【设问】那什么是原型呢?
原型(prttpe)通常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讲解】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开发一款新汽车的车型时其美学的创造性要受到安全、人机工程学、可制造性等多方面要求的制约,建立产品的物理原型,可以对这些方面作出较好的评价。一般来说原型有两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对设计方案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
(2)有利于实现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技术与成本的估算。
【过渡】既然原型具有许多作用和优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直接制备原型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分析(一): 《大东方号》事例
【讲解】《大东方号》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动力设备,邀请了著名的造船专家,想制造一艘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远洋轮船,但最后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一次的完成图纸设计后就直接施工制造的《大东方号》轮船,虽然集中了当时造船技术的精华,但还是造成了动力设备与庞大船体的动力需要不匹配。
【评论】从《大东方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有时直接制作原型是不行的。在很多情况下,模型是很好的替代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模型的知识。
【讲解】模型(del)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比如:奥运会主会场模型“鸟巢”、神州七号飞船模型、张衡天体运行的模型——浑天仪等
(奥运会主会场模型“鸟巢”、神州七号飞船模型、张衡天体运行的模型——浑天仪 )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模型是相对于原型来说的。模型是指能反映原形事物某方面特性的等价物,其表现形态可以有多种。常见的模型有:实体模型、图表模型、模拟模型和数学模型等几种。
实体模型是根据几何相似原理而制作的原型物体的几何等价物,可以放大,可以缩小,可以是原型的复制品;
实体模型在技术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实体模型制作,是技术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实体模型在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实体模型可以将设计方案变为可视、可摸的形象实体,可以更好地表现方案的特性。
(2)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并为产品的投产及生产设备的准备提供可用信息。
(3)通过模型的运转、试验可以为产品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图表模型是以图表形式表现原事物的流程、结构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型。如机构组织图,生产流程图等;
模拟模型是用另外一种信号的运动情况来研究原系统信号运动情况的模型,比如,可以用电路图中电压信号的变化情况来替代力学系统中物体运动情况。
数学模型是一种以数学表达式来表现事物特性的一种模型。它广泛用于复杂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的研究中。
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研究原型,往往可以达到简单、省事的目的。特别是在原型比较复杂,甚至没有原型的时候,就更显得重要了。
【讲解】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模型的例子。
【讲解】结合学生所举实例讲解。
【转折】那么具体来说模型在设计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以神州号飞船模型中的模拟人为例来讨论。
案例分析(二):神州飞船中的模拟人
“神舟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进行“模拟人”试验?
【过渡】从我们所列举和分析的大量实例不难看出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而且模型在技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模型的功能。
二、模型的功能
1、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讲解】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那么模型都有哪些种类呢?
三、模型的分类
【讲解】我们以汽车模型为例来说明。首先是草模。在设计初期阶段草模可以把设计构思用立体模型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1、草模(汽车草模图片)
草模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它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讲解】第二种就是概念模型。
【讲解】概念模型就是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比如:我们在一些汽车杂志上看到的某某概念车,实际上对于概念车来讲有两种,一种是真正能跑的汽车,另一种就是设计概念模型。
【投影】(富豪在2003年纽约车展的推出的5款概念实验模型车)。
【讲解】为了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讲解】其实像化学教学中所使用的合成塔模型、生物中的人体器官模型,当然还有物理等其他学科中的教学模型等等。
图为雷克萨斯混合动力RX400h结构模型
第四种就是功能模型。
【讲解】功能模型,顾名思义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于试验。
汽车撞击试验图片、利用NF-3全机低速风洞对“运-8”模型进行吹风试验和上海东方明珠塔模型在风洞试验室中作抗强风试验图片。
【讲解】最后就是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展示模型。它是采用真实材料,用准确的尺寸,做成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日产PIVO2概念车展示模型、起亚运动概念车—OUP、红旗顶级SUV概念车型、本田CR-Z概念跑车、劳斯莱斯
小结:
(1)有利于对设计方案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
(2)有利于实现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技术与成本的估算。
二、模型的功能
1、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三、模型的分类
拓展阅读
1、鲁迅代表作《社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味:豆麦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2、《春游活动》作文教学设计方案
一、忆春游——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录像引入,《春游活动》作文教学设计。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好吗?(播放录像,再现春游活动场面,激*感兴奋)。
2、引发回忆。
师:告诉我这是一次什么活动?你参加过吗?想一想哪些人、事、景、物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呢?(学生自由答)
3、闭目想象。
师:闭上眼睛,伴着音乐,把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再回忆一遍。
(播放一段轻音乐。)
二、说春游——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1、小组交流。
师:把刚才回忆中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真实、具体地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就怎么说,做到说真话,吐真情。(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师:好,接下来,同学们把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或景讲给全班同学听听。其他同学可以围绕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具体,进行补充、评议。
①谁愿意讲讲让你感受最深的人是谁?他(她)为什么令你感受最深?(个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评议)
②谁愿意讲讲你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
③谁还愿意讲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说说景色的特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春游活动》作文教学设计》。
④谁愿意讲讲其他方面的内容?
3、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能把感受最深的情节,具体地、形象地描述出来,令听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写春游——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样吧,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地写下你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的片断,体裁不限,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写真话,吐真情。
2、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品春游——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满楚。
2、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3、小结延伸。同学们,作文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小朋友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自己改一改,抄一抄,贴在教室的习作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3、语文四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课题:《草原》。
2、介绍作者老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
(2)简要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的?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2、交流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风景的段落,画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指明反馈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敕勒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草原人更美的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③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们不得不分别了。课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蒙汉”指五十六个民族。“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2、小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画一幅展现美丽草原的图画,表达出你对草原的爱。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