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36:31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反思范文

**年**月**日,在工作室主管领导的带领下,我和工作室成员一起走进了**中学,与七年级的新生一起上了一节难忘的文言文阅读课。此次活动,与其说是送教下乡,还不如说是对我的一次磨砺。

纵观课前。选择《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为授课内容,有主客观两个原因,首先,因为本文篇幅简短,文意易懂;其次,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渴望利用这宝贵的“一节课”,授之于渔。初衷已定,我开始用心斟酌,精心谋划,认真布局,从备教材到备学生,从书写教案到设计课件,从文本到生活,每一个环节,我都不忘初衷: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于是,在课堂设计上,我不仅遵循了我惯有的文言教学五步法(一听,二读,三说,四辨,五诵)分五大块(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辨、我会写)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中,还在进行教学任务前,给初次见面的学生献上宝贵的“见面礼”——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横看课堂。评价一堂课是否精彩或是成功,不是你老师讲得多好,而是学生获得多少。而我,又该如何把持这一节课,让学生因我而获益呢?首先,我别出心裁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开课了,我打破了以往的先自我介绍,或是和学生话家常套近乎,而是利用我那过目不忘的好本事,将刚刚浏览了的学生名册对学生说:我们班共有38人,其中有30个姓房,4个姓唐,两个姓盘,还有一朱一许。大家经我这么一说,气氛来了,不是赞许,就是佩服,或是崇拜,满心的嘀咕着:一个刚见面的老师,对我们拿捏得如此准,是何方神圣啊!在他们诧异时,我又补上一句“我还知道班里有英英和芳芳呢。”这时,能不服我吗?不仅学生,连在场的三十几个教师也不得不服我啊。这非同寻常的临时产生的开场白,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真真正正把全班学生都带进了课堂这个“磁场”中,大家因为自主投入,合作,探究,所以,整节课也按照我课前构思的流程般“行如流水”“水到渠成”了。更万万想不到的是,临近尾声,还添上了美美的一笔。我利用他们课室里的一处标语:今天,你收获了吗?将其换成:这节课,你收获了吗?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明白了做人要讲诚信;我学会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要读懂古文就要善于积累;我会写借条了……听着大家都有收获,我欣慰地笑了。

不管是纵观还是横看,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成功的。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相对现代文而言,不仅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对于这之乎者也学生似懂非懂,像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毕竟,那些文字,大部分都是古语,古今异义相差甚远,又是一词多义,又是词类活用,又是特殊句式,什么虚词实词,学生学得累,又没什么成效,吃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厌学畏学甚至放弃不学了。但是,这节课,我一开始就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接着又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本节课中,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自身存在的规律,找到规律,举一反三,从而真正授之以渔。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说这节课中的一个缺憾,那就是让学生读的次数过少,读的形式过于单调了。

拓展阅读

1、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题目是章的眼睛。因此,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考。“壮”是什么意?“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习一开始就把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生探明了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习积极性,培养了生勤于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材的创造性的育因素,启发生合理想象,以培养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生既进行了创新维的训练,又开发了生如何读好课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的重要阶段。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中设计了以下路。

1、让生结合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狼牙山五壮士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我深深感动。1941年秋,马宝玉等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顺利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痛歼敌人;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他们英勇地用石头砸敌人,在完成任务后,他们又英勇地跳下了悬崖。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事业他们勇于牺牲,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胜利。

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却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的关头,那海里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掩护连队主力顺利转移,我么壮烈牺牲也是值得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一次打仗之前,荆轲曾唱过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但他仍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懂得了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狼牙山五壮士》却截然相,它让我感受到了五壮士爱国爱民,为了**事业勇于牺牲的豪迈精神。

3、狼牙山五壮士

他们对*和人民的忠诚,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无不让我感动、钦佩。想想当时的形势是多么紧迫,他们的处境是多么危险!可是,这五位朴素的战士,竟然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念着大部队和群众,这是多么纯洁又高尚的品德啊!

当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发现敌人仍然来势汹汹,不肯撤退时,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领战士走向狼牙山顶峰。一个“走”字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此的果决,如此的定,让他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跳崖时豪迈的口号声:“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多么定的信仰!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我们不会忘记日本军队潜入我泱泱大国时,人民承受的苦难,山河遭受的践踏!我们不会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用一滴一滴的鲜血换来的!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先辈的**意志,我们一定会继承下去!珍惜生活,热爱祖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狼牙山五壮士

“视死如归本**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司令员兼*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塔题的词。以**员、班长马宝玉为首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1920年生,河北蔚县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中国**。他作战勇猛顽强,在阜西庄一战中,用一把铁锹劈死一名日军,缴获一支“三八大盖”。在夜袭管头村的战斗中,他击毙一名日军机枪手,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政*。晋察冀*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政*、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员葛振林,及宋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击,一直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和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领导*授予3名*“模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义光荣加入中国**。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宋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逝世。

5、狼牙山五壮士

从1941年起,侵华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将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其武装力量作为主要进攻对象。根据地军民敌后抗战进入空前困难的时期,同日伪军展开英勇顽强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敌后军民艰苦*中的一个抗日英雄群体。

一、狼牙山战斗的经过

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7万余日伪军(其中日军6万多,伪军1万多),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这次大规模的“扫荡”和“扫荡”*持续了两个月。

日军兵力多,来势猛,采取远程迂回、分进合击和铁壁合围战术,企图在短期内摧毁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对于敌人的合围“扫荡”,预先做了一些准备。8月19日,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收到了“扫荡”作战方针和战术指示。此前,一分区改造了部队主力所在的狼牙山驻地的地形工事,精简了机构。8月23日,日军开始发起进攻。一个月来,易县周边的大小战斗持续不停。

狼牙山属太行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河北易县的西南方向,包括有棋盘陀、莲花峰在内的5坨36峰。当时,我军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在这里藏身,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9月23日凌晨,日军开始进攻狼牙山。盘踞在塘湖的日军先头部队占领了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制造了*村民多人的惨案。接着,日军主力倾巢出动。拂晓时分,日伪军3500余人由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西进,围攻易县北娄山附近的一分区驻地,当时一分区大约有5000余人。发动进攻狼牙山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乙兵团,由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及各配属部队组成,兵团长是步兵第一三三旅团长津田美武少将。

由于有叛徒赵玉昆的伪军带路,日军开进速度很快。日军在进出口布置重兵,从北管头沿东西水村向狼牙山推进。23日中午,日伪军已集聚在山下。当时,留在狼牙山的部队人数并不多,这里有易县、定兴、徐水、满城4个县的*政*、游击队和群众三四万人,必须想办法尽快组织突围。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命令将四个游击支队交给正在山上养病的一团团长邱蔚指挥,要求他们利用天险地形,守住阵地,伺机突围。分区情报站通过“飞线”了解到敌人分布在周围的干河、毛儿崖、管头、东西水、松山、娄山、淇水、菜园、雪踅岭、碾子台及九莲山。23日黄昏,一分区三团和二十团从岭西、隘刹、刘家台和东、西武家庄子同时出击,管山、松山一带的日军伤惨重,伪军也受到重挫。日军以为遭遇我军主力,立即从九莲山、碾子台和雪踅岭等地赶往北娄山救援,日军的一大部被吸引过去。这一带空出一个十几里长的大口子,大大减轻了我军压力。邱蔚团长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组织突围。

按照一分区首长的指示,一团的一个连留下作掩护。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交给了一团七连。七连从狼牙山的东面转移到西面,在一个山洞里领足子弹和手榴弹,由当地民兵游击队配合行动。而分区主力部队则于23日晚由周庄经上、下隘刹向西转移,直到24日中午,分区司令部已安全转移到了张家庄。

按照原来的部署,七连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再利用夜幕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伺机打击消灭敌人。七连连长刘福山和指导员展鹏带领全连战士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在民兵配合下分兵把口,在敌人上山的道路上埋了地雷。24日夜色降临后,4个县的游击支队、***和群众沿着盘陀路向那片空出的口子开去,悄悄地转移了。半夜12点左右,六班翻过狼牙山,来到山背后的小村子。七连把一排、三排派出去警戒,二排集中待命。大约凌晨三四点,接到掩护七连主力撤退、为*撤走争取时间的命令。在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一排、三排相继撤离,二排继续掩护。连长命令二排二班把守北山脚口子,六班把守东口。二班离开后,连长带着七连指战员沿着盘陀路向外撤离,将机枪组留给六班占领西山口,吸引敌人火力,继续掩护作战。机枪组的两人配备了两挺机枪。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义等5人借着月光,将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分束扎捆,然后隐藏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两个据点。

25日清晨,500多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敌人上山途中,从东西水村往棋盘陀来的日军,一路上伴随着地雷的爆炸而倒下。机枪组的两路火力吸引了敌人,敌人误以为山上仍有我军部队主力。马宝玉等5名战士分成两组,阻击企图在棋盘陀汇合的敌人。但机枪连子弹有限,机枪手在打完子弹后撤退了。为了拖住日军,六班战士一直把敌人往山上引。日军在前面的进攻中吃了亏,不敢贸然行动。他们采取扫射和炮轰方式,小股试探,轮番冲击。六班战士扼守着棋盘陀的要道,英勇战斗,守阵地,打退了日军的4次猛烈冲锋,杀伤敌人50余名。直到中午,日军也没有爬上棋盘陀。棋盘陀有一条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往棋盘陀顶峰的路,也是一条绝路。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保障主力安全,5名战士选择撤向棋盘陀顶峰,班长马宝玉带着战士们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岩石和树林向敌人射击。敌人紧追不舍。由于敌人不熟悉地形,有的中弹滚下山去,有的踏落石头坠入深谷。六班战士把敌人引向顶峰的绝路,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困境。

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无障可凭,无路可退。五壮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同敌人激战5小时。弹药用尽后,就把石头石块砸向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终因众寡悬殊难以支撑。在最后的危急关头,5名勇士宁死不屈,他们将所带枪支毁坏后,纵身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义二人跳崖后挂在绝壁的树枝上,幸免于难。葛振林伤势较轻,宋义摔折了腰。两人凭借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艰难地爬上悬崖,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走到小石林一带碰到当地道观的李道士,经其救助后由民兵送往医院。狼牙山战斗结束。马宝玉等5名战士誓死抗日的壮举,表现出**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高尚品质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

二、关于习狼牙山五壮士的决定及其战地宣传

1941年秋季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扫荡”*持续到10月中旬结束。关于狼牙山战斗中我军指战员英勇作战的情况,在日本出版的《华北治安战》也不得不承认。该书在总结此次日军“肃正作战”的训时,谈到八路军“负责掩护主力退却的部队,即使兵力薄弱,也必进行顽强抵抗”,“共军哨兵在退却之际,有故意想与主力相方向退避的倾向”。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以小部队掩护主力转移、顽强抗击日军的战例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可以说,利用狼牙山险要地形、工事以及集束手榴弹的杀伤威力,之后又在棋盘陀的险要据点设伏、阻击,在七连留下的机枪组两名战士机枪的配合下,六班战士毙伤数倍于己的日军不仅是真实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10月18日,晋察冀*司令员兼*委员聂荣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共同签署颁布《晋察冀*关于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以下简称《训令》),其中记载了狼牙山阻击战中毙伤敌人100名以上。同时,对马宝玉等5名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五壮士习。*作出指示:“一、在每次战斗中,高度发扬英勇顽强的搏斗精神,以战斗的胜利纪念他们。二、在*牺牲地点,建碑纪念,并命名为狼牙山三*碑。三、决定马保林等*作为一团模七连的荣誉战士,每逢纪念日点名时,首先应从荣誉战士点起。四、对光荣负伤的葛振林、宋义二**,除通令嘉奖外,并各赠荣誉奖章一枚。”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举动,很快在边区传开了。

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发了前线记者沈重采写的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之后,方冰、劫夫创作了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魏巍、罗浪创作歌曲《五壮士之歌》。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迅速在边区传颂着。第一军分区战线剧社的青年画家曹振峰绘制了连环画《五壮士》,剧社创作演出了由胡旭编剧的四幕话剧《狼牙山五壮士》。这些作品倍受军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育和*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三、对围绕“狼牙山五壮士”若干问题的看法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个别人怀疑和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了英雄。我们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根据葛振林、宋义及其相关人对狼牙山战斗情况的描述,根据史料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察调研掌握的材料线索,谈谈对有关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五壮士跳崖地点棋盘陀

根据宋义《在狼牙山上》的描述,跳崖地点是在棋盘陀顶峰。他说:“攀上了棋盘陀的顶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三面是万丈悬崖。”沈重在《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中记载:五壮士在棋盘陀顶峰跳下了悬崖,“二十丈绝崖的沟底有三堆血肉”。《训令》里面记载,要“在*牺牲地点,建碑纪念,并命名狼牙山三*碑”。1942年5月1日开始动工建塔,7月7日在棋盘陀顶峰建起了纪念塔。9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题为“棋盘陀上纪念塔落成,三青年*英名永垂”的报道中称:“(本报晋察冀边区通讯)易水狼牙山棋盘陀三勇士壮烈捐躯(按:三勇士壮烈捐躯事迹,见本报八月三日四版)后,*为表彰忠烈,特在*殉难地建立巨塔,以资永远纪念。”后来在纪念塔(棋盘陀顶峰)下方发现三*尸骨的事实及实地考察调研的情况来看,五勇士跳崖处在棋盘陀顶峰是较为可信的。

有人拿葛振林讲的“三个小山包”来印证跳崖地点,“这地方离主峰棋盘陀不远,是一连串的三个小山包,正面从我们来的地方是一条小山腿,弯弯曲曲地伸开去,背后和两侧是陡陡的山坡,下去就是望不见底的悬崖”。他本人也没有说这三个小山包就是大小莲花峰。在棋盘陀峰顶旁边,有几座较矮的山峰,它们是棋盘陀峰附近的侧峰,而不是对面的大小莲花峰,棋盘陀峰与大小莲花峰中间隔着悬崖和几座较矮的山峰,两者之间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当地也有跳崖处为小莲花峰的说法。1942年、1959年、1986年曾三次修建纪念碑(塔),到1986年重新建塔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资料非常困难,当时使用了一位自称目击者的人提供的讲述材料。退一步来讲,当地人所说的陀是一个较大的地理围,广义上的棋盘陀也包括大小莲花峰在内的其他山陀。因此,五壮士从棋盘陀跳崖说并没有违历史的真实性。

(二)把跳崖说成“溜崖”有违历史真相

1995年8月11日,《羊城晚报》刊登《壮歌重唱狼牙山》一,说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跳崖,葛振林、宋义两人是顺着崖壁溜了下去。葛振林对其中的细节曾多次予以澄清。葛、宋两人所跳的一面悬崖下方恰好有当地人俗称的“岩障”(岩石中长出的树木),两人被树枝挂住才没有摔到底,但都负了伤,幸免于难。宋义回忆自己紧跟着班长跳下悬崖。葛振林的回忆也清晰地记载了跳崖挂树的经过以及宋义跳崖从其身旁摔下去的场景和心情:“当时自己的决心是:猛一跳,栽下去就算啦。谁知道跳下去以后,身子一挨到树,手又不由自主地伸出来,去抓树枝子……我心里是明白的,伸手摸摸身子底下是并排的几棵小树,把我给挡住了,我知道没有摔到底,自己活着,只是浑身没劲不能动。也不知是我和**们碰下来的是敌人推下来的,人头般大的石块,这时正顺着我下来的山崖不断地往下滚,经过我的身旁,‘通通’摔下崖去了”。有人拿“化大**”期间红卫兵批斗会上当众质问宋义跳崖来说事,这种特定环境下质疑甚至迫害污蔑抗日英雄的恶劣行径,显然不能作为证据。

(三)七连埋设地雷没有疑义

七连在狼牙山上的几处关键地方是预先埋有地雷设伏的。《杨成武回忆录》记载,“七连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葛振林在其《狼牙山跳崖记》中多次提到埋了地雷。“我们刚要爬过一个崖坡,突然从石缝里钻出一个人来,穿便衣,看样子像地方工作**,他连声喊:‘别走,那边有地雷!’话没了,地雷响了”。他提到大庙“里面乱堆着敌人丢下的罐头盒子,当院一个大土坑,周围尽是敌人的血衣,看样子敌人踏响了我们埋的地雷”。另外有串连着的手榴弹埋在路上,“我们趁着月色,把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捆作一束一束,像埋地雷似的从山脚一直埋到半山腰”。在1941年至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扫荡”*中,山地战斗中使用石雷的情况非常普遍。

(四)以5名战士为代表的八路军同当地群众的亲密关系无可置疑

葛振林回忆在山上拔萝卜吃的故事,有的人引申到八路军的纪律作风问题。今天,当地老百姓对这种说法既感到愤怒,也觉得可笑。通过在狼牙山的实地察访,我们了解到,只要有个籽就会结果实,萝卜并不是老百姓特意种的。现在有些人拿拔萝卜吃萝卜来说事,他们没有去实地了解和考证,很难想象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抗战时期根据地亲密的军民关系。当时老百姓宁可把自己吃的粮食拿出来,宁愿自己饿着也不愿让战士们挨饿。“一口饭也要留给战士们吃,最后一尺布留给战士们穿”。1942年狼牙山地区大旱时,八路军战士走30多里路去挑水,为的是让老百姓能喝上水;地里长不出东西来,老百姓把山上的树叶和草根挖了以后送给战士们吃,为的是让战士填饱肚子去打胜仗。

甚至有人说:“狼牙山五壮士实际上是几个土八路,当年逃到狼牙山一带后,用手中的枪欺压当地村民,致当地村民不满。后来村民将这5个人的行踪告诉日军,又引导这5个人向绝路方向逃跑。”事实上,在这次日军“扫荡”期间,狼牙山下的南淇和北淇村惨遭屠村,家家户户都有国仇家恨,百姓如何肯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为了保护群众安全,最后舍身跳崖,或英勇就义,或身负重伤,他们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敬仰和爱戴。

综上所述,我们从宏观到微观,从字记载到实地调研,对狼牙山战斗经过及其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梳理,基本勾勒出马宝玉等5名战士为了掩护主力、保护群众转移、英勇顽强抗击日军的基本脉络和情节。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在战斗激烈进行、关系生死存的危难时刻,当事人对于所发生事情的感受、个人所处的方位、战斗过程以及一些细节的回忆,出现个别细微的差别,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而个别人抓住某个细节主观臆想无限放大,置抗日民族英雄为民族牺牲的大义于不顾,尽其断章取义、歪曲诋毁抗日英雄之能事,否定和丑化八路军抗战历史,是极不负责很不道德的行为。抗战历史不能亵渎,民族英雄不容诋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对抗日英雄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点击查看更多《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2102.html

热门阅读

  1. 市健康教育与卫生系统控烟工作自查报告
  2. 冬至简单祝福语
  3. 面积和面积单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4. 春天的七言古诗
  5. 鸡年春联贺词大全
  6. 写给初三学子的中考祝福语
  7. 读书快乐手抄报文字
  8. 八一建军节短信祝福语201
  9. 药事管理与学科建设对合理用药的评价论文
  10. 银行柜员述职报告
  11. 上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主持词范文
  12. 青年节祝福短信集锦
  13. 大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14.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范文
  15. 忆王孙春词原文鉴赏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