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秋思马致远原文翻译赏析
夜行船秋思马致远翻译赏析,这是元代戏曲作家、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作品,风格豪放,行文流畅,曲折有致。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⑴双调:宫调名。夜行船:曲牌名。这是套数,有多个曲牌,下面的“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等都是曲牌名。
⑵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这句话是说人生就像一场幻梦。
⑶“急罚盏”句:赶快行令罚酒,直到夜深灯熄。夜阑,夜深,夜残。
⑷秦宫汉阙:秦代的宫殿和汉代的陵阙。
⑸不恁(nèn):不如此,不这般。
⑹龙蛇:这里指刻在碑上的文字。古人常以龙蛇喻笔势的飞动。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⑺投至:及至,等到。
⑻“鼎足”句:言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到中途就夭折了。最后的胜利者到底是魏呢?还是晋呢?
⑼好天良夜,好日子,好光景。
⑽看钱儿:元代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小说《搜神记》,关于一个姓周的贫民在天帝的恩赐下,以极其悭吝、极其刻薄的手段,变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为富不仁,爱财如命的悭吝形象——看钱奴。一作“富家儿”。
⑾锦堂风月:富贵人家的美好景色。此句嘲守财奴情趣卑下,无福消受荣华。
⑿添白雪:添白发。
⒀鸠巢计拙:指不善于经营生计。《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注:“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
⒁葫芦提 :糊糊涂涂。
⒂蛩:蟋蟀。宁贴:平静,安静。
⒃彻:了结,到头。
⒄裴公:唐代的裴度。他历事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眼见宦官当权,国事日非,便在洛阳修了二座别墅叫做“绿野堂”,和白居易、刘禹锡在那里饮酒赋诗。
⒅陶令:陶潜。因为他曾经做过彭泽令,所以被称为陶令。相传他曾经参加晋代的慧远法师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组织的白莲社。
⒆北海:指东汉的孔融。他曾出任过北海相,所以后世称为孔北海。他尝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⒇东篱:指马致远。他慕陶潜的隐逸生活,因陶潜《饮酒》诗有“采多数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乃自号为“东篱”。
人生百年就像一场梦幻,回首往日,事事都值得长叹。昨天春刚来临,今日花已凋残,还不如夜深灭了灯烛,急急地罚酒寻欢。
想秦汉的宫殿,都化作了放牧牛羊的荒草原。不是这样的话,渔夫樵子便没内容闲谈。只见荒坟断碑横七竖八,碑上的文字早已漫漶。
等到坟场成为狐兔出没的地盘,这期间消磨了多少英雄好汉。三国鼎立,也像折鼎那样不能久全。魏么?晋么?都同前朝一般。
老天让你成大款,可别想入非非,一味地盘算。良辰美景总是那样的短暂。富翁们就算是铁石心肝,怎能狠得下性子,把现成的享受白白抛在一边?
眼前的红日就像下坡的车辆,又一次急急地坠下西天。当真它使镜里白发频添。**脱了鞋子,就不知第二天是否还有机会再穿。别笑我像斑鸠那样不善于经营谋生,我一向保持着糊里糊涂、痴呆懵懂的外观。
我断绝了功名的企求,也摆脱了是非的纠缠。门前清静,不受闹市红尘的沾染。屋角种植绿树,破墙面对青山。更加上竹篱茅舍,足以把身安。
蟋蟀停了鸣叫,方能一觉睡酣,等到晨鸡报晓,俗事又络绎不断:这样的情形何年才完?冷眼观世,只见蚂蚁密麻麻排兵布阵,群蜂乱哄哄采花酿蜜,苍蝇急忙忙争腥逐膻。我向往的是裴度那样的避世隐居,陶渊明那样的同高士结社作伴。我爱秋天的优点:采摘带露的菊花,分擘当令的熟蟹,点燃一堆红叶,把美酒煮暖。想人生饮酒的机会有限,一生遇到的重阳节屈指可算。我吩咐家僮记着:有人问起我的话一律回断,就算孔融前来拜访,也回答他主人醉了,不能出来迎见。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坷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像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嫉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秋思本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慨,已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而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更是包孕弘深、独具一格。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表现了他因半世蹉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
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从思想内容上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利用元曲语言俚俗明快、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这一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实是从人生的晚景虚写自然的秋意。反过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过隙之感,则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今日”、“明朝”的夸张更加强了光阴流逝的急速感,春花又与“梦蝶”在字面上相照应。“梦蝶”用《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既烘托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又以词藻的装饰美点缀了春意。人生如梦已成滥调,庄周梦蝶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利用虚词的省略造成意思的含混,又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急罚盏”三字声短调促,把催人赶快行令罚酒的意思连同急不可待的语气一起传达出来了,而这三字与“夜阑灯灭”之间又有一个停顿,便兼有两重含意:一是赶快罚酒直到夜深灯息,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意;一是赶快罚酒--却已夜阑灯灭,也就是即使急急行乐,犹恐不能及时之意。这支曲缓起急收,以入声为平声。起调平稳,与长嗟短叹的表情相应,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顿断,这就为以下六支曲子展开古今纵横之谈留下了余地。
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
第二支曲否定了帝王无上的权威。秦宫汉阙化为一片衰草,成了放牧牛羊的原野,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只落得渔夫樵子几句闲话。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若不这般兴衰更替,渔樵便没有闲话可说了。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说得何等无足轻重。至此意犹未足,还要追补一层:纵然是留下几座荒坟,横着几块断碑,也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辨认那上头模糊的字迹了。古人将刻石立碑看作不朽功名的象征,此处“龙蛇”本指碑刻文字龙走蛇舞的笔势,但这词也常用于比喻古代帝王,所以“不辨龙蛇”语意双关:既然连铭功记史的碑文都已字迹莫辨,那么后人又如何分辨历史上那些龙争蛇斗的风云人物呢?“秦宫汉阙”着眼于帝王生前之贵不能持久,“荒坟““断碑”着重于死后之名不能永存,这就用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彻底否定了历代文人所讴歌的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
第三支曲直接用议论和反问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意义提出了怀疑。“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两句,由于押韵和字数的限制,实为倒装:多少英雄豪杰,到头来连荒坟断碑都没有,他们的葬身之地已变成了狐狸野兔出没的场所。这一倒装恰好利用“投至”二字含有“及至”的意思,在语气上与第二支曲承接,情绪和句意也正相连属。鼎足三分指魏、蜀、吴三国之争,也兼指所有群雄纷争的时代,正如秦宫汉阙不限于秦汉,也代表所有强盛统一的王朝,这虽是诗词曲怀古咏史的常套,却也有典型意义,且正好按朝代顺序排列,使两支曲连成一气:鼎足三分的功业半途夭折,到如今魏在哪里,晋又在哪里呢?千秋功罪,后人又当怎样评说?所以这茫然的一问与“不辨龙蛇”之意相生发,抹掉了多少豪杰争夺天下的功过成败和是非。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狐踪兔穴,已被历史湮没的英雄们当初逐鹿中原的纷争也就像兔奔狐逐一样没有意义。这一支曲结尾连用两个叠问,使魏、晋和秦、汉首尾呼应,字法灵活多变,章法周密严谨。
第四支曲由叹古转为讽今,内容与上二支曲并列,意思更透过一层:帝王豪杰的功业尚且化为乌有,更何况看钱奴的万贯家财。可笑这些人心硬似铁,一味地爱钱如命,看不透人生好景不常,为欢几何,空使锦堂风月虚设,根本不懂得赏心乐事。“锦堂”用宋韩琦在相州故乡筑昼锦堂的故事,泛指富贵人家的第宅。全曲四句,分两层递进,看钱奴的庸俗愚蠢和昼锦堂的良辰美景两相对照,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词藻各得其所。元代另一个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小说《搜神记》所作的《看钱奴》,写一个周姓贫民得天恩赐,变成一个为富不仁、极其吝啬刻薄的百万富翁,有助于理解“天教富,莫太奢”的意思。此处讥刺看钱奴的贪吝鄙俗,实际是将汉诗中“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贪财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汉乐府《西门行》)的老调翻为新曲。
以上三支曲子已将功名富贵都参破,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眼前红日又西斜”写一日之内光阴的流逝,遥承“百岁光阴”而来,“疾似下坡车”的比喻从羲和驾日车的常用典故脱出,化雅为俗,生动有趣。“晓来清镜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与鞋履相别”这句玩笑,好象把俗话说的“今晚**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稍加提炼发挥,便成了至理名言。不过这句貌似参透生死的俏皮话里隐藏着愤世嫉俗的深意,所以紧接着劝人莫笑自己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这不过是糊里糊涂地装傻而已。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已。下一支曲说:“利名竭,是非绝。”正是上一支曲结尾的言外之意。“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三句鼎足对,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上一支曲全用散句,既无对仗,又无雷同的句法,这一支曲全为对句,散而有序,整而不板,雅词与俗调相间,典故和俚语并用,活泼和谐,妙趣横生。
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可叹人生在世,只有睡觉时才得安宁,天一亮便有万事干扰不休。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所以下面用一组鼎足对,将古往今来世上的一切纷争都比喻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蚁阵蜂衙”、“浮生如争穴聚蚁”的说法虽在元曲中常见,这三句却因连用确切精当的叠字排比对仗,把蚁穴、蜂窝、蝇群的形状写得特别麻人。作者的功力还不仅在于能将*社会中世人的丑态形容到如此恶心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表现出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超然神情。
个人资料: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拓展阅读
1、《白居易·问刘十九》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像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像,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2、小升初语文王维的《山居秋暝》+《静夜思》赏析
小升初是孩子最重要的起步方向,我们需要关注怎样的信息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呢?微点阅读网网小编告诉大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中心:写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诗人顺应天性,怡然自适。
3、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坐在剧场里,观赏着一出古老的昆剧。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的景色: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已谢残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再看近处,则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兼作书斋的闺房,案头上堆着书史,妆台上放着镜奁,旁边也可看到一只宝鸭香炉,它正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才到中年的孀妇走出来望了望窗外,然后踱进妆台,想对镜梳妆,但又慵怠无力。于是她舒展歌喉(或展开花笺),歌唱(或抒写)了一首回肠荡气的歌曲。
此《武陵春》词之所以像戏曲,主要在于它是代言体,类似戏曲中一段唱词。戏曲尚未诞生以前,词史上一些描写闺情闺怨的曲子词,往往是由歌妓在歌台舞榭、酒边花前演唱的,演唱时她们可以充当其中的角色。我们从唐五代词中,即可探知个中消息。像《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即是如此。李清照的这首《武陵春》继承了传统的手法,表现出明显的代言体的特色。我们大都有看戏的经验,不妨拿戏曲中旦角的抒情独唱相比较。像汤显祖《紫钗记》第二十出中霍小玉唱的《傍妆台》:“傍妆楼,日高花谢懒梳头。咱不曾经春透,早则是被春愁。晕的个脸儿烘,哈的个眉儿皱。”《牡丹亭》中杜丽娘唱的《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去偏。”虽然所写的人物性格、感情有所不同,但其表现手段却颇为相似:始写春景,次写梳妆,再写心情。在《武陵春》词中,李清照正是采用这种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
所不同的是:戏曲比较铺张,这首词却非常简练;戏曲比较显豁,这首词却非常含蓄。我国古代词人很讲究炼字炼句,不但要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而且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李清照在这方面是颇见工力的。“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即达到如此境界。“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炼,极富于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在此期间,词人肯定被这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它不仅说明天已晴朗多时,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含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令人一唱三叹。
这首词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这种手法我们从一些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古代妇女形象上也可看出某种相似之处。如果勉强分开来说,这首词的上半阕则是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从头发梳妆方面摹写意绪的诗句,易安词中不止一处,如:“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髻子伤春懒更梳”(《浣溪沙》)……或是抒发伤春怀抱,或是表现离情别绪,或是刻画娇慵神态:没有一处是相同的。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则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日晚”即“日高”之意)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眼泪是传达感情的最好工具之一。人们在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古往今来有很多词人创造了描写眼泪的名句,像“泪眼高楼频独倚”(冯延巳《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停梭垂泪忆征人”(温庭筠《杨柳枝》),“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菩萨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泪洗残妆无一半”(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有的是写泪水含在眼里,有的是写泪水挂满两腮: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具有一股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词的下半阕在挖掘内心感情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李清照是填词的圣手,她的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哪怕是只有三四十字的难于变化的小令,也能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选》)。这首《武陵春》也表现了这样的特色。张炎在《词源》中说:“词与诗不同,合用虚字呼唤。”李清照深得个中秘诀,她在《武陵春》的下半阕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收到了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刘熙载论词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艺概·词曲概》)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的《武陵春》,无疑是很恰当的。像这样婉曲幽深的手法,后来戏曲中常常采用,一些人物的静场唱里,往往有“欲要”怎样,“唯恐”怎样,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微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就以形容“愁”和“恨”来说,词史上有不少名句,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这些优美的诗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沈祖棻《宋词赏析》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这样的评述,确是总结了一条艺术经验,很值得借鉴。
4、夜雨寄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qī)未有期,巴山夜雨涨(zhǎng)秋池。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jiǎn)西窗烛(zhú),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回头说,追述。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5、散文赋《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赏析
[三国蜀]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王业不偏安③,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人南⑤,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⑥。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⑦,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⑧,又务于东⑨,兵法乘劳⑩,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12),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3),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4),论安言计,动引圣人(15),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6),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7),然困于南阳(18),险于乌巢(19),危于祁连(20),逼于黎阳(21),几败北山(22),殆死潼关(23),然后伪定一时耳(24)。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5),四越巢湖不成(26),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7),委夏侯而夏侯败亡(28),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29),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30),中间期年耳(31),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2)。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3),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4),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军败于楚(35),当此时,曹操拊手(36),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37),西取巴、蜀(38),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9),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0),秭归蹉跌(41),曹丕称帝(42)。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4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①此表原编《诸葛亮集》不载,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谓出于张俨《默记》,故后人有疑为伪托者。②汉,蜀汉自称。贼,指曹魏。③偏安,偏据一方以自安,意即不能统一全国、成就帝王之业。④孰与,意同“何如”,用来表示比较。⑤宜先入南,此句及以下三句参见《出师表》注。⑥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⑦蜀都,指成都。⑧贼适疲于西,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蜀,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西镇长安,遣张郃(he合)大破蜀将马谡于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诸葛亮虽出征受挫,但魏军也有很大损失。⑨务于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夏,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休。秋,孙权遣陆逊大破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⑩乘劳,趁着(敌军)疲惫。(11)高帝,指汉高祖刘邦。(12)创,伤。(13)良、平,张良、陈平,皆刘邦重要谋士。(14)刘繇(you由),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汉末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被袁术所占,不敢赴任,南渡长江,治曲阿(今江苏丹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以少量兵力渡江攻击,刘繇弃军逃去。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汉献帝时任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王朗投降。孙策因见其儒雅,留置曲阿。(15)“论安”二句,是说刘繇、王朗论安危、言计策,动辄引用古圣人之言,不务征战。(16)孙策(公元175年—200年),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之兄。坚死后,策依附袁术,收领其父残余部曲千余人,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率军渡江,据有吴、会稽等五郡,建立孙氏**。孙策坐大,孙策安然而日趋强大。(17)孙、吴,指孙膑和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18)困于南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进军宛(今河南南阳),击张绣。张绣降而再叛,偷袭曹军。曹操大败,被流矢所中,长子曹昂遇难。(19)险于乌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以重兵渡黄河攻曹操,进临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袁军辎重万余,屯于官渡附近的故市、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时曹操兵少粮缺,情况危急。曹操率奇兵五千,夜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又歼灭袁绍主力军七万余人,以弱胜强,转危为安。(20)危于祁连,事未详。或指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进入氐(当时甘肃一带少数民族),被氐人塞道;至河池(今甘肃徽县),氐人恃险拒守事。(21)逼于黎阳,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南下荆州击刘表,袁尚攻袁谭,曹操还救袁谭,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袁谭诈降曹操。次年(公元204年),曹操转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袁谭逼迫其后,略取甘陵、安平、渤海、河间等地,后被曹操斩杀。(22)几,几乎。几败北山,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争汉中,运大批粮食从北山(今甘肃武都东)下过,被蜀将赵云袭击,曹军自相践踏,损失巨大。(23)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击马超、韩遂于潼关,将北渡黄河,马超率军赶到。曹操措手不及,张郃等于危急中引曹操上船,河水湍急,下漂四、五里,马超率骑兵沿岸追射,箭如雨下。曹操脱险后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24)伪定一时,意指曹操平定中原,因非正统,一时而不长久。(25)五攻昌霸不下,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占据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昌霸反叛曹操,郡县兵众数万人归附刘备。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26)四越巢湖不成,曹操以合肥为军事重镇,驻有重兵,其东南即巢湖。孙权屡次围攻合肥,双方在巢湖地区作战,但曹操未能越过巢湖。(27)李服,未详。按《通鉴》胡三省注,李服当为王子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中密诏,遂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同谋诛杀曹操。谋泄事发,次年,曹操杀董承等人。(28)夏侯败亡,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地区。次年春(公元219年),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关,渊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曹操引军还长安,汉中地区遂为刘备所得。因曹操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西征张鲁,留夏侯渊屯守汉中,故称委任。(29)驽下,才能低下、平庸。驽,下等的劣马。(30)汉中,郡名。(31)期(ji基)年,一周年。(32)曲,原为古代军队编制的较小单位,后来把私兵称作“部曲”。突将无前,冲突之将,一往无前。(33)賨(cong丛)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蜀汉招募为兵,以勇敢善战著称。“叟”为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青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蜀汉招募为兵。(34)住与行,指守与战。全句谓守与战,其劳费是相等的。(35)先帝军败于楚,此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之子刘琮在襄阳(今湖北襄阳)投降。曹操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大败之,刘备弃妻、子败逃夏口(今武汉)。(36)拊(fu府)手,拍手,表示气愤或喜乐的动作。此指曹操于当阳打败刘备,拍手称快。(37)东连吴、越,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自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刘备与孙权联盟,会战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曹军大败,损失惨重。(38)西取巴、蜀,此指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自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进击益州牧刘璋。诸葛亮、张飞等平定白帝等各郡县。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领益州牧。(39)授首,被杀。(40)吴更违盟,关羽毁败,孙权因刘备已得益州,要求归还关羽镇守的荆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双方瓜分荆州,以湘水为界,连和结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攻曹魏,攻取襄阳等地。曹操利用吴、蜀间的矛盾,答应割取江南地予孙权,故孙权袭关羽后方,关羽还军南下,孙权遣陆逊截击,斩杀关羽及子关平。孙权独占荆州,故称“违盟”。(41)秭(zi紫)归蹉跌,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忿孙权袭击关羽,率军伐吴,破吴军于秭归(今湖北秭归)。次年,刘备驻军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猇(xiao嚣)亭(今湖北宜都),吴大都督陆逊以火攻大破刘备于猇亭。刘备还秭归,收拾散兵,驻白帝。(42)曹丕称帝,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魏,改年号为黄初,是为魏文帝。(43)鞠躬,恭敬谨慎。尽力,后世选本或作“尽瘁”(竭尽劳苦)。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翌年,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这时,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而把原有的《出师表》称为《前出师表》。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作者用了“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这一无可选择的反问句,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
第二部分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文章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一)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坐定待胜;(二)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三)从足智多谋的曹操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定;(四)从才能过人的曹操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胜;(五)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今后更是难以图敌;(六)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这一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论证凿凿有据,论点鲜明,无可反驳,行文层层叠叠,用语激昂慷慨,气势充沛,文情深沉,堪为大手笔,大文章。
最后一部分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读来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肝义胆,是全文**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
前后两表,全面地表达了诸葛亮伐魏兴汉的决心和信心,但两表的重点有所不同,前表以*后主刘禅的昏庸为主,后表以审时度势坚定出师的决心为主。两表交相辉映,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毅的敬业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究竟是不是诸葛亮的问题,历代都有争论。否定者认为文章有不符历史事实之处。例如,文中说“臣到汉中,中间期年”,“期年”是一周年,诸葛亮是在公元227年率师北上的,第二年应是228年,而蜀中大将赵云亡故于229年,像这样的大事,诸葛亮决不会错误,怎么能说赵云已丧呢? 因而认为此文乃系后人伪托。但是,从全文来看,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年来不知激励过多少有为之士,所以,即使此文不出于诸葛亮之手,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一读。
〔评说〕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出师大意,首段数语已尽。然此表特为众议纷纭而上。故次段既揭出议者谓为非计,作全表发端语。入后六段,每段但作诘问,绝不用一*,而段末均以未解束住,局势整练中气自疏越,盖逐段皆以发明首段之意,亦即逐段皆以辨难议者之所谓非。或借端发议,或直抒己见。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末段以但知尽忠而不能逆料成败利钝作结,结得理足,众议可以毕息矣。‘鞠躬’八字,且能暗顾次段受命以下数语,章法笔力,结得两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