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他所做的事情似乎总是想两面讨好,左右逢源,徘徊于各种矛盾中,让各种势力达到平衡,但是有时也会事与愿违,两面不讨好,给人留下太过圆滑、老成持重之感。
他所追求的办事原则是处置得当而不生事端,所以他时时防范于未然,不急功近利,处处顺势而为,隐忍内敛,足见他的韬略和城府。他有着清醒的现实感,适应当下所处的环境,做起事情来游刃有余,有取胜的把握,绝不以卵击石、缘木求鱼。
他在任期间,慧眼识才、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竭力保全国家的人才,巩固了国之根本,实乃帝国之大幸。他是帝师,又广收门徒,因为他深知道德习惯和人事手腕是在无法改变的体制下最有可能操控的统治手法,而师生关系则是人事关系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既可推心置腹又可管带教辅。
尽管他小心谨慎、委曲求全,但是依然难抵众口铄金,被迫辞任首辅,闲居在家,寄情于诗赋。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人回想自己的一生时,又怎能真正忘却那些曾经的往事?他会为自己申辩,为自己鸣不平,但是命运使然,徒留伤感而已。
戚继光:他是一代抗倭名将,战功赫赫,彪炳史册。在文官集团掌管朝政的明朝,作为一名武将,要想做出点成绩,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他以自身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一代权相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张居正力排众议,全力支持他的军事理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有了后勤资源的有力保障,戚继光在他的军事舞台上长袖善舞、独领风**,将他的军事理想付诸实践,取得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光辉战绩,保全了国家的颜面,维护了百姓的安宁。
他不是好高骛远之人,在武将处处受制约的现实环境中,他不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只要在可以做的范围内,他就会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至矣尽矣。
和申时行一样,戚继光亦知在顽固的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做好的事情,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他笼络财富,报答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张居正;他千金散尽,结交各方权势。他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从他去世时所剩无几的资产就可看出,他只是用钱来完成他的军事理想,铺平他的梦想之路。
然而命运弄人,当张居正这棵参天大树轰然倒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一代将星只能卸甲归田,终此老矣,令人扼腕!
海瑞:我小时候就知道他是一位青天,受万人爱戴,与包拯齐名。作者在书中则无情地指出他是一个道德的怪胎,一个迂腐的守制者。
他严格地按照儒家思想道德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廉洁奉公,体恤民情。但是在一个缺乏法律而仅仅只是靠道德维系的社会里,他的死板让他很难突破已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他看不到时代发展的趋势,他不是一个*者,而只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维护者。他维护从小所学的鸿儒圣贤,维护先帝的法制,甚至维护很多不合时宜的弊端,例如重新启用洪武年间剥皮填草的酷刑来整治贪污。
海瑞是万历年间的道德偶像,但是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他是人性中的一个例外,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这种精神让人敬仰,但很难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因为他忽视了人性的根本需求是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满足的,而不是一味地克己复礼,墨守成规,待在原地踏步。这样的人眼光非常狭隘,无法做出一番事业,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张居正:他是万历年间甚至是整个大明朝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他早已去世,而且以往的功绩被全盘否定,此时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十恶不赦之人,与他在位时的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容貌英俊,重用人才,洞悉社会发展的禁锢,力图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整顿*和社会的秩序。以他当时在朝中的地位和太后皇帝对他的信任,他也许真的可以顶住各方压力、只手换天,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时运不济,正当他可以大展鸿图之时,却驾鹤西游,留下了身前身后事待与人评说。
当活人斗不过时,*是最容易被欺负的。他身前所得罪之人在他去世后纷纷站出来,各种有的没的罪名尽情罗织,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而他最终的失败还是源自于失去了皇帝对他的信任,这一方面是他的宿敌群起而攻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严于待帝,宽于待己的结果。他要求皇帝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可是他自己却骄奢淫逸、独断乾纲,当这样的事实摆在皇帝面前时,不由得他不对这位夕日推崇有加的肱骨之臣失望至极、愤恨至极。于是一时间张居正便从天堂坠入*,从无限风光变为祸及子孙,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如果张居正能够多活几年,那么他所主张的一系列变革措施说不定是可以顶住压力推行下去的。这些措施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不识时务地抬出祖宗*、圣贤之言,这些措施较为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商业的发展。
如果历史真的可以改写的话,那么明朝的资本主义或许可以有所发展,也许历史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也许有太多未知和可能,然而历史没有给张居正这个机会。
李贽:他反对以孔子*的儒家思想,这在当时是*的叛逆。明朝的开国皇帝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格外重视儒家经典思想,以此为立国之本,四书五经更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是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莘莘学子们穷尽毕生而需要研习的书,以此而形成的八股文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所形成的影响和禁锢颇为深远。
中国明朝的知识分子从小就被迫浸染在儒家先贤的思想中,世代相传,很难接触到其他思想。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儒家思想是天底下唯一的真理,是他们言行的操守和准则,信奉它,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为众人师表,是当时社会无法动摇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大部分读书人从小所读的书是一样的,所受的教育是一样的,形成的道德观是一样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方便了皇权的思想控制,但也约束了社会深度发展的可能性。
在这样强大的思想统治下,任何有悖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想法都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李贽就是这么一位*。他反对儒家思想,提倡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功利主义,重视商业,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他的这些思想有着时代的先进性,但是他要反抗的思想体系过于强大,他的奋斗如同以卵击石,而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并不是那么严谨、那么坚固、那么有说服力,很难大范围地影响很多人,他最终作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异类被关了起来,结局是*身亡。
他的出现摇下了儒家正统思想这棵大树的几片叶子,但没有撼动它的根基。可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在如此强大的思想统治下,还是有人开始质疑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试图打破那些金科玉律,攻破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壁垒。李贽有他的先见,也有他自身的约束,他不完美,但他却是一个开始,一个先行者。
万历十五年仅仅是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中的一年,但是这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明王朝国运的走势却是影响深远的。作者处处强调他的大历史观,把事情放到上下几百年的维度中去看,不计较一时的利弊得失,更客观地看到一件事情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我们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时,我们会多一份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以史为鉴,才能为当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拓展阅读
1、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春节期间阅毕《万历十五年》,心有戚戚焉,为那一群光鲜亮丽皮囊下的孤独灵魂。
黄仁宇先生写史手法特别,《万历十五年》截取了历史的一个剖面,让时间停留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为中心,从描写一个皇帝和五位*入手,即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抽丝剥茧,梳理了明朝的*、经济、军事、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史为鉴,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在此,我只想谈谈让我感触较多的两位人物,万历皇帝和戚继光。
万历皇帝朱翊钧。聪明敏感,早熟,初欲励精图治,后日形消极。1572年9岁登基,1620年御宇48年后离开人间。
万历即位的前十年,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明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承平日久,府库随之日见充实,实现回光返照式的“万历中兴”。1582年7月,张居正病逝,万历18岁,他决心破除对外的柔弱印象,励精图治,但恰在此时,他观看了宫廷内戏班演出的《华岳赐环记》,戏里的国君慨叹地唱着“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时,聪明敏感的他似乎意识到即位十年,自己只是首辅张居正的傀儡,而并非大权独揽的君主,于是从否定张居正提倡的全国耕地丈量开始,揭开反张运动序幕。经张居正事件后,万历对一切都持怀疑的态度。
倒张之后,万历发现自己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自己贵为天子,只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身为皇帝,万历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他可以把不喜欢的*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拔擢他所喜欢的*,以致没有一个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万历以自己的聪明,意识到自己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受制于廷臣,文官集团才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在即位的日子,不断的应付许多重复事件和不变的礼仪。
在与文官集团抗衡的过程中,万历是孤立无援的,幸而在感情生活中有心心相印的郑氏陪伴,但因文官们不容许他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悒郁寡欢,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万历竟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且长达三十年之久。他再也不愿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不再出席法定礼仪;不派人递补出缺的高级职位;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一个*出任什么官职,竟出于与事实无关的一根竹签。
万历,这个孤独的君主,在认清现实后,无意于做积极有为的君主,又不甘心充当臣僚的工具,他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性格,以老子所谓的“无为”消极抵抗。
——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却生逢重文轻武的朝代,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适应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一酬壮志,在清算张居正运动中作为前首辅*羽被参劾,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在种种落后的情况下,戚继光着手组织他的新军,世人称为“戚家军”;确立了铁一般的军法,即集体负责的“连坐法”;战术上注重协同配合,研习“鸳鸯阵”。终其一生,戚继光以鸳鸯阵法作为主要战术,这并非由于他因循守旧,而是他深知以一己之力难以触动整个国家体制。读后感www.gushidaquan.com.cn戚继光的朋友,另一位名将俞大猷,曾经提出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但这些有益的建议因涉及军事制度*而及于*未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赍恨以殁。戚继光选择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戚继光的军事天才囿于现实并未得到完全发挥,但他接受现实,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一切只为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保家卫国。“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
人的一生,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理想的实现,除个人的努力外,还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外因,就算贵为帝王将相,胸中宏愿也有得不到现实回应的时候。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退一步不失为一种良策,与其抱怨,不如尽其所能做到最好,不断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不是所有的出行都是行装齐备,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称颂,有的妥协同样值得敬仰,当然这得看动机和目的,譬如万历皇帝的妥协,可悲可叹!戚继光的妥协,可敬可佩!作者:昕吟
2、《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抵抗之力。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在书中,他们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历史的兴衰更替确具有周期,每个人均会在其中深受影响。但是,我对万历的态度确是批评的。不论这么样从内心去,万历是不值得同情的。万历的不作为,消极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谁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乐观、拼搏态度。对于申时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调和、熟悉人性阴阳的赞美,在我看来,身处要职,如不够强硬,是难以改变现状而有所进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最小非议。既然如此,就应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顾他人看法。对于身居要位,处事显示温和又为哪般。为人谦恭是应有之义,但做事应有坚定与不让步的原则、立场。在历史的进程中,我更喜欢强势人物张居正。虽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强势更能反应一种改变精神。
最后,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尝不是,看似简简单单的万历十五年,何尝又不是我们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几十年后,我们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们身上一直以来的影子。正如这个帝国,一直为其固有的道德与法律、文官系统的牵累,终将走向衰落。而,我们身上的懒惰、得过且过,也在不断的在无意中束缚着我们。
3、《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
我还太年少,从这纸业中厚重的历史,只窥得一些野心,闻得一些感慨,也有了一些见解,今与诸君一谈。
纵观万历年间,其实有许多想不明道不清的事,为何万历皇帝前十五年兢兢业业,后期却废于朝政?为何一代首辅张居正有权衡阴阳之术,却在死后身败名裂?为何向来宽厚的申时行,却被迫乞骸骨?有太多太多的谜团可以在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得以解释。
黄仁宇先生在本书中提到了人有阴阳两面,于万历皇帝而言,阳面在他创业伊始最为凸显,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在过去的15年,他曾祭天地,祭庙祖,庆元旦,赏端午,他接见外国使臣和谢职对修著有功勋的*,毛老他还曾检阅军队颁发战旗,并在一次战役中获得胜利,以后接受献俘。然而于阴的一面,身为皇帝,他不能大刀阔斧的*,不能立自己心爱女人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不能出去游玩,他只能通过不上朝尽量不与*往来这种消极的行动做最后的挣扎,这是他无声的呐喊,也是他最后的反抗。他的一生对阴阳失衡的问题都没有做出解答。而于首府张居正,阴阳对比则更为明显。于炀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没不香了,长须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横分明,他的心智完全和仪表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颇合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然余音一面全清朝野的张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凡是他所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他亲自出面,则自有其他的内外*对此人投井下石,以此来讨好首辅。
我先是很不解,我知道人有多面。一面,可是人可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崇拜。另一面就很不堪,甚至自己都难以直视。其实权衡这两面最重要的关系就是自己的信念。就像万历皇帝一般身在儒家的思想熏陶中,方可置身于朝堂,而不注重于后宫之事。倘所有朝堂之人,都视朱子为信仰,万众一心,那明朝末期就不会那般的颓坏。政策的实施实施后的成败,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勿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人不过是空中阁楼。
4、《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
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在读书中,通过书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该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通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
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现在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悲剧,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
希望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