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春词原文鉴赏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再如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那无处不在的芳草,承载了游子思妇的无穷相思。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因此,当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读这样的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拓展阅读
1、词·况周颐词《江南好》原文 注释 译文 翻译 鉴赏
咏梅
娉婷甚,不受点尘侵。随意影斜都入画,自来香好不须寻。人在绮窗深。
词的第一、二句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感情倾向:梅花美好得很,不受一点点灰尘的沾染。这就写出了梅花品格的清高。这是综观,将题中应有之义大体说尽。应该说这里下笔很重,如何衔接,实属不易。作者不愧为高手,下面转向写其形和神韵。“随意影斜都入画”,说梅花任何一种姿态都很美,都可以成为上等的艺术品。七个字就写尽了梅花外形姿态的美。“自来香好不须寻”,梅花的香味不仅“好”,而且“不须寻”,到处都是,益见神韵卓绝。这句和前面三句一样,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作者可能从宋代林逋《梅花》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得到启发,但又别出新意。林逋是通过暗香疏影赞美梅花的绝唱,而况周颐的梅花是间示,是象征,他在林逋的基础上进了一层,将它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所以末句说“人在绮窗深”。那闺中少女的风姿神韵,姣美绝伦,尽在无言之中。
这首词,只有一句直接写人,而这恰是本词的主旨所在。它首先是字字句句咏梅,但它是借咏梅而寓意,借咏梅而咏人。不仅是赞美少女,而且也是在赞颂那些不受庸俗尘世沾染、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美好高尚的人格,赞颂那本质美外表也美的人。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显示了作者所推崇和追求的“重、拙、大”的风格。从词的艺术上来说,一二句意明而直。这也是作者所主张的。他说:“词能直,固大佳。”他多次说,一首词不能重复描写,贵有意多。意多就需要转折,但转折也有诀窍。他说,“当于无字处为曲折,切忌有字处为曲折”;而“作词须知‘暗’字诀。凡暗转、暗接、暗提、暗顿,必须有大气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也。”(《蕙风词话》)这首小令,三句即已暗转;四句又一转;最后一句还是暗转。只有细心体会,才能悟得真艺术。
《咏梅》新颖而又富有独创性,但又并非未得益于前人。仅就《蕙风词话》提及的,与此相近的词语就有陈梦弼《鹧鸪天》中的“衣丝秋藕不沾尘”句;李钦叔《红梅引·赋青梅》中的“影转斜廊”句:李萧远《点绛唇》中的“梦到寻梅处”句;姚进道《好事近·重午前三日》中的“谁在绿窗深处”句。况周颐的《咏梅》或者是化用其意,或转作他义,或融为多义之一。这并非模仿,而是创造。
2、宋词《玉楼春·欧阳修》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此词悲情凄凉与豪情纵横恰当相容,是欧阳修情意缠绵,风流深婉风格的代表作品。抒写作者任满离别洛阳时,和亲友话别的情景,寄寓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上片开端“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事情的直接叙述,“尊前”,本是纵情欢乐的场合,“春容”应是美丽容颜的女子,而在“尊前”所要面对的却是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拟把”“欲语”生动地写出依依不舍之意。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真乃佳句,道出人生情字的无奈与深婉。一个恨字尽情流露作者心中的无限遗憾,与其他景物的引发无关,只与自己心中的情愫有关。
下片开端“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尊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尊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实在隐含了沉重的悲慨。
●玉楼春,参见第53页相关介绍。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就以芦苇秆作笔,用沙为纸教儿子认字。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藏书丰富的邻家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邻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种精神,欧阳修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首词是作者与友人春日在洛阳东郊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在时间上跨了去年、今年、明年。上片回忆昔日欢聚洛阳,同游郊野之乐趣。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赏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时的欢娱心情,感情更加诚挚。良辰美景总能多少慰藉词人怅惘失落的情怀,减轻心头的伤痛。故而词人并无剧痛深哀,只是一种淡淡伤感而已。
两首词都有“花”的意象,作者用花来表达心情。《离**》中有“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说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其实是为了接近她那威严高贵的主人)。此处“荣华未落”比喻容颜未老,实际上是用象征手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好时光易逝的忧虑。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3、鲍天佑·王妙妙死哭秦少游 原文 赏析 鉴赏 译文 注释
[沉醉东风]你虚飘飘拔着短筹,冷清清算在雷州。感承你实丕丕厮爱怜,乐陶陶常相守,谁承望苦恹恹拆散鸾俦。眼睁睁一日无常万事休,则落的痛杀杀浇茶奠酒。
【鉴赏】 鲍天佑的《王妙妙死哭秦少游》 一剧仅存残曲二套,[沉醉东风]为残曲中的一支。全剧的详细内容已难尽知,大致是说: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字少游) 遭受贬谪路过长沙,遇*王妙妙。此前,王与秦素不相识,但一直倾慕秦的才学,曾广为搜集、抄录秦所作乐府词,珍之藏之,习之歌之。秦闻如此,便对她说: 你只是喜欢他的词,如果你得见他的容貌,恐怕就不一定会喜欢其人了。妙妙长叹作答: 如果得遇秦学士,作他的婢妾也死而无恨。秦乃自通姓名,并赠之以新词。相聚数日,秦南行,因贬谪又不能携妓同往,临别,妓立誓待秦北归。此后,妓独与老母相守,并闭门谢客。一日昼寝梦少游来别,大惊,以为凶兆,急遣仆前往探视,秦果死于归途中。妓奔丧数百里,在途中迎到秦的棺柩,绕棺三周,痛哭而卒。[沉醉东风] 一曲,即王妙妙闻说秦观死于归途雷州后所唱。
故事的真实性不得而知,读者也不必深作考究。关键还在理解故事中王妙妙这一*形象的意义。
有人认为,王妙妙作为一个*,以身许秦后,秦观去世竟能践约赴死,“虽处贱而节义若此”,是 “贞节” 的典型。有的把她归为“情爱” 一类,以身许秦是爱秦之才,以身殉秦是殉秦之情,是 “情至” 的典型。“情爱”、“情至” 的评价,似乎更切合剧中王妙妙的形象。
人们常说,“痴心女子负心汉”。《诗经·卫风·氓》 中就咏叹过: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是说男子沉迷于爱情之中犹可摆脱,女子一旦陷入爱情之中就不可自拔。所谓 “痴”、“不可说”,实际上就是指“情至”。
*社会的男女婚恋暂不去管它。在现代社会里,道德依然是维系婚姻家庭的一种力量,但比较起来,“情爱” 似乎更为重要。现代婚姻家庭,还是多一些“情爱” 为好,这样说,并不是鼓励人们去殉什么情,也不是只要求女子“情至”,男子也应做“痴情” 之人,而不应“二三其德” 才是公平合理的。
4、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原文与历代鉴赏评论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编年】
《邓笺》:隆兴元年(1163),稼轩时寓京口。
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二:“燕梦”奇。无迹有象,无象有思,精于观化者。
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一:“却笑”至“变朱颜”等句妙。
周济《宋四家词选》:“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燕安鸩毒。换头又提动*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
谭献《谭评词辨》卷二:以古文长篇法行之。
张德瀛《词徵》卷五:稼轩寄吴子似词云:“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用韩退之诗“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又《汉宫春》词“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案李昌谷《瑶华乐》,“薰梅染柳将赠君”,本指仙药,盖与辛词异诂。
梁启勋《词学》下编:词题曰“立春”,无甚本事,然可谓极回荡之致。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铺叙“立春”而已。转头处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因其暗换韶光,老却多少朱颜翠鬓,语尤隽妙。然则岁岁之花开花落,春固徒忙,人亦徒增惆怅耳。
5、《张泌·酒泉子》花间词原文 鉴赏 赏析 注释 评点
其一
春雨打窗,惊梦觉来天气晓。画堂深,红焰小①,背兰釭②。 酒香喷鼻懒开缸③,惆怅更无人共醉。旧巢中,新燕子,语双双。
①红焰:即灯焰。②背:这里是熄灭之意。兰釭:以兰膏为油点燃的灯。③喷鼻:香气喷进鼻中。缸:指酒坛子。
这首词写主人公触景怀人之情。
上片写主人公春晓梦觉。室内灯灭,画堂幽深。“惊梦”二字将主人公轻轻一点,其余文字均在描写环境的清冷,以此衬托人情。
下片写主人公的孤独与惆怅,怀人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昨夜醉酒,只是无人相伴。旧巢中一双新燕正在呢喃私语,从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汤显祖评点道:“抚景怀人,如怨如慕,何如《摽梅》诸什。”(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二)
又,调名《记红集》作“春雨打窗”。
其二
紫陌青门①,三十六宫春色②。御沟辇路暗相通③,杏园风④。咸阳沽酒宝钗空⑤,笑指未央归去⑥。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①紫陌:指**的道路。刘禹锡《元和十年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青门:古长安城门名。据《三辅黄图》载,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这里泛指皇都的城门。②三十六宫:形容宫殿之多。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③御沟:亦称禁沟,皇城外的护城河。崔颢《相逢行》:“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又解为皇宫内流水的沟渠。《古今注》:“长安城引终南山水从宫内过,谓之御沟。”辇路:宫中的车道。④杏园:在长安东南,唐代新中进士游宴之地。⑤咸阳:战国时秦国京城,秦孝公时所置。宝钗空:买酒后宝钗玉器用尽。⑥未央宫:汉代宫名。《汉书·高帝纪》:“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
这首词写京都胜景及主人公春风得意的神情。
上片写景。紫陌青门,御沟辇路,满宫杏花春色。无不带有浓浓的京城特色。其中,“杏园风”句,暗点主人公登科及第的情形。
下片写人。沽酒插花,月下走马,得意的神情、豪爽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确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之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