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23:54

《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③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下著籍者门下:指弟子

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服膺:衷心佩服

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

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摈:排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善为古文辞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

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

C.襢之后进 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

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

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

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9.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4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

(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

参***

5.(3分)C.【畸:奇异。畸士,性格志趣异于俗人的异人。】

6.(3分)D.【均是介词,把、将。A.为,动词,写;介词,对。B.其,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的。C.之,代词,代前面的“先正之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3分)A.【②说的是四位高第弟子;⑤说明当时姚鼎的观点无人相助。】

8.(3分)B.

9.(10分)【(1)(4分)就算集中天下精美的事物,也没有能替代桐城姚氏文章的。举:拿出,集中。美:精美的事物。易:交换,替代。“举”“美”“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3分)研究(考证核实)一个字,堆砌几千个字还不能罢休。“考核”“累”“休”各1分。

(3)(3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为”、“直”、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文风浮华;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他们写的文章更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有所附丽,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是命吧!

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人能够查考审视。

作者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残酷镇压太平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并因此以大学士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死后谥文正。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师曾攀附梅曾亮,并与朱琦、王拯、吴敏树等桐子城派人物相往来。后以桐城派为号召,网罗人材。

该文对桐城派的发展,特别对姚鼐以后桐城派的情况作了系统论述,对研究桐城城派有较大参考价值。文中对姚鼐表示了特别推崇,突出地指出了姚氏“义理、考据、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论文主张,说明了在散文写作上是自觉遵循着桐城派的传统的

拓展阅读

1、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注释、

故乡飞鸟尚啁啾②,何况悲笳出塞愁③。

青冢埋魂知不返④,翠崖遗迹为谁留⑤?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⑥?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⑦。

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hú)和亲,皇帝将崇徽公主嫁给了可汗。据《唐会要》卷六载:“公主,仆固怀恩女,大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鹘可汗。”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出嫁回鹘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碑上有唐人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刻石。韩内翰:韩绛。内翰是官称,指翰林学士。

②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鸣的声音。

③笳(jiā):古代一种管乐器,即胡笳,从塞北和西域一带传入中。因其声悲咽,故称悲笳。出塞:通常指出边疆、关塞。

④青冢(zhǒng):传说王昭君之墓长年长满青草,故名“青冢”。这里用来代指崇徽公主之墓。返:回返。

⑥肉食何人:肉食人,为居*享用俸禄的人。与国谋:为国家出谋划策。

⑦岩花:山崖上的花。涧草:涧水边的草。一作“野草”。

远离故乡的飞鸟还在啁啾叫个不停,更何况是公主在悲切的笳声中远嫁万里的边塞,怎能不充满哀愁。

长满青草的荒冢埋葬了死去的魂魄,知道再也不能回返故乡,青苍苍的山崖上,公主你手托石壁留下手迹,不知你当初是为谁而留?

美貌的女子自古身受容颜的牵累,享用*厚禄的人,又有几个能为国家兴盛献策出谋?

行走到如今,我只能白白叹息,无论是山崖上的花儿,还是溪涧边的野草,都随着季节盛衰,它们有着各自的春秋。

这首诗又题为《唐崇徽公主手痕》,约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当时修在汴京任职,也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当时朝廷只顾对内统治严酷,却不顾边境受到契丹和西夏的不断侵扰。面对这种濒危的国势,宋朝统治者一味地苟且偷安,忍辱求和。修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借古抒情,结合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的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含愤懑之情的悲歌。

诗中对崇徽公主,不仅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上指明产这个悲剧的因,同时倾注了自己对崇徽公主的怜惜同情,从而使作品格调升华,创造出一种波澜起伏的诗意,将感情之流导入愤慨的荡气回肠之中,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那些只求*厚禄,却不能为国家深谋远虑之人的愤慨之情。

2、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注释、

把酒祝东风①,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洛城东③。总是当时携手处④,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⑤,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①把酒:端着酒杯。祝:祝祷,祈求。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

②且:暂且。

③紫陌(mò):紫路。洛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的道路。洛城:指洛

④总是:大多是,都是。

⑤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端起酒杯向东风祈祷,恳请你不要一去匆匆,暂时和我盘桓逗留。洛城东垂柳婆娑,遮掩了郊野的紫色小路。那里都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一起游遍了芬芳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苦于这样匆匆,这样的遗恨总是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的繁盛。明年的花儿将会更加美好,只可惜那时候,不知将和谁同游洛城?

这是一首惜春忆春的词中佳作。

词中描写了春日在洛东郊旧地重游时的所感所思。上阕由眼前春景追忆去年与友人的同游之乐,希望这大好春光不要匆匆离去;下阕是抒情,由现在的情境展开明年将与谁同游的忧郁心情,蕴含了一种难相聚的遗憾,从而表现出自己对友谊的珍惜。“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将前后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花之中,借喻人的短促和聚时的欢娱心情。如此用乐景写哀情,使词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诚挚。结尾两句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来映衬明年是否能与故友重逢,不知还能否与故友一道重来洛城游美景,从而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人聚散的无常。所幸伤感之外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如此良辰美景多少能慰藉词人怅惘失落的情怀,使离愁转而变成一种淡淡的伤感。

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凸显词人的绝妙之笔。

3、苏轼诗《雪后书北台壁二首》、翻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的北面。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第一首写自昏达旦,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自然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确实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已升起,虽然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但今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光照耀下,积雪的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云:“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云:“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则滋茂,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多么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啊!可惜自己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嗟叹,以吟诵唐元和年间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可以想见,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不必坐得太实。

二诗用韵颇有特色。“尖”、“叉”二韵属险韵、窄韵,而作者运用自如,韵与意会,语皆浑成,自然高妙,毫无牵强凑泊之迹。实不愧“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瀛奎律髓》卷二十一)之大手笔也!

字数:1348

作者:沈时蓉,詹杭伦

点击查看更多《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3081.html

热门阅读

  1. 人生的三个步骤美文
  2. 总经理聘任合同模板
  3. 2018年劳动节祝福语
  4.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5. 绿化主管年终总结
  6. 《曾妈妈的平凡故事》阅读提升附答案
  7. 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设计范文
  8. 多一句赞美的哲理故事
  9. 炮艇的造句
  10. 《亲亲的蛇郎》的读后感范文
  11. 国庆节送给父母的祝福短信
  12. 风姑娘送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3. 诗经读后感100字
  14.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15. 孤立如何造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