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8-22 11:20:28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在我的教学当中,有如下几点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一定让学生说出来才好,不仅仅说给老师听,还有说给父母听,更重要的是说给同学听,渲染大家学习的气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对数学还是比较的有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生学习起来就主动了,爱学习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3、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这册教学也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的!

拓展阅读

1、冀版小下册《两位加两位的进位加法》设计

内容:科书第76、77页 目标:

1.使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加两位进位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的道理

2.通过摆具.说算理,让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索问题,培养生的主动意识.探索精神和维的灵活性.

3 .让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步发展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的意识.

掌握两位加两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准备:具小棒。 过程:

.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计算:

54+21 43+36 说说计算过程

师顺势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习两位加两位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加两位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利用生已有的知识,创设实现迁移的条件和情境,引出新知,激发习新知的强烈愿望,为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让生观察情景图,了解果园中两种果树的信息,让生提出问题。 2、生列出算式。师板书36+18=

3、生用小棒摆摆,并说说是怎样摆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生独立操作具小棒获得直接经验,明白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的算理。)

4、根据小棒摆的过程,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让生用竖式计算。

(1)自己试着算算。 (2)小组内交流。

(3)集体展示汇报,说说用竖式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5”是怎么算出来的。使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的道理”

(4)议议:怎样做笔算加法?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基本训练

34+47= 27+63= 43+48= (指名板演,然后交流,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2、完成书上第

3、综合训练(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看图列式计算

36元 29元 48元 33元 ?元 ?元

3、拓展训练(鼓励生独立考,尝试完成,师可做以适量指导,全班交流) 在 里填上合适的

3 4 6 3 + 5 + + 23 + 2 6 2 8 0 5 7 四.自主,深化体验

今天我们习的加法,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你有哪些收获?

2、新人版小上册精品案 全册图

上册第单元 主备单位、 目 标 课题 位置 课型 新授课 使用师单位、师 1、使生能结合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感受的价值,产生对的亲切感。 运用两个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重点 难点 具 准备 实物投影 过 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们全班有76名同,如果位新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大部分同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新老师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位同发言,你们能帮他想想如何介绍某位同的位置吗?生畅所欲言,师: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请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XX的位置表示出来。 A:生独立操作,师**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XX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种统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生独立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 汇报 当汇报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时,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习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位置) 二次备课

(1)如果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同的位置,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 生考后回答:首先要确定哪是第行哪是第列。

师强调:竖为列横为行,般我们把竖着最左边定为第列最前边定为第行。现在谁来说说XX的位置? 找生说,师生评价,

强化: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的位置吗?

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写法:××同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

(1)确定个同的位置,用了几个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据表示列,第二个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座位图 (1)说

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说(至少说四个)。并表示出来。 根据据再说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生先独立考,然后与同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就是据中的第;再看在第几行,这个就是据中的第二个。 2、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个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馈练习结束

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课总结

(1)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做练习中的1~5题 第1题:

(1)说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据,涂涂 汇报,投影展示,集体订正 第2题

(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交流。 第3题

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生所确定的区域。

第2小题,同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再找生汇报,集体订正。 第4题

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师再展示生的作品,生评价。 第5题

(1)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人描述,人画图。 四、回顾整理,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习,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下自己的表现吧。

上册第单元 主备单位、 目 标 重 难 点 具 准备 课题 第单元《位置》练习课 使用单位、师 课型 练习课 实验小马玉丽 知识目标:1.进步明确个物体的位置,能用两个据确定。 2. 生能快速根据两个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力目标:1.能把个平面图形平移后,说出顶点的位置。 2.能用两个据确定个点,并连出路线图。 情感目标:培养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通过练习,掌握用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提高生运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物投影 过 程 、 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让生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次备课 找生汇报,并说说用到了哪些知识。引出课题。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 基本练习 1、做游戏,用两个表示出你的好朋友在室里的位置。 2、

生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 综合练习 1、 2、 让生说说做题过程,提醒同们该注意什么? 根据生的汇报小结: 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对中的第二个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对中的第没有变。

3、新改版语部编人版小下册识字6古对今公开课获奖

1、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 2、会写“古、凉”等7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三)情感目标: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二、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难点:理解课

四: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五、媒体: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时间:三课时 过程 第课时 、导入谈话

2、谈话:同们,你记不记得我们中国过春节时会在门上贴什么吗?对,是贴对子,今天我们习对对子形式的识字。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1、看图:本课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联系大自然的实际,我们读读课吧。

三、习生字 ()初读课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生自己小声的读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习生字

1、哪位同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下本课的生字。

yuán yán hán kù shǔ liánɡ chén xì zhāo xiá xī yánɡ ɡǔ lǐ yǔ

圆 严 寒 酷 暑 凉 晨 细 朝 霞 夕 杨 古 李 语 xiānɡ 香

2、分析生字: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义词等。例如 习生字凉:音节:三拼音节,偏旁:两点水,结构:左右结构,请同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起说,也可以找生说。 3、就这样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huo 暖和 和 hú 和了

4、小下册第单元

二0 月 日

项 目 课标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的意义,会用负表示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生认识了自然、分和小的基础上,结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以往负安排在中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些负,有了初步认识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能进步丰富生对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的衔接,为第三段进步理解有理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长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了表示这样两种相意义的量,还用生原有的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的认识。材首先通过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和负,初步建立轴的模型,形成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然后借助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生初步辨别正、0和负之间的大小关系。 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能正确的读、写正和负,知道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 2、初步会用负表示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轴初步会比较正、0和负之间的大小。 绿色圃中小育网绿色圃中小育网修改栏 重点: 理解负的意义,体会轴上正、负的排列规律。 难点: 会在轴上比较正、0和负的大小。 用具:温度计、课件 总课时:2课时

课题 备课人 负的认识 审核人 课型 讲授课 课时 总 授课 日期 1 授课人 材 分 析 本节课通过选取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正负。通过6个城市同天的温度和存折收支的对比,使生进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表示两种相意义的量。 绿色圃中小育网 目 标 重点 与 难点 法制育渗透知识点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生初步理解正、负可以表示两种相意义的量。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产生的意义。 3、明白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习兴趣。 重点 难点 1、初步理解负的含义。 2、体会负的重要性。 体会负的重要性。理解负的含义 用具 温度计、课件 法、法 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序 过 程 环节及内容 、情景导入 1、出示主题图。 2、揭示课题。 师生互动(具体设计) 1、师利用课件向生展示材第2 页主题图。 2、引导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3℃ 和 3℃ 各代表什么意?)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的初步认识 1、例1 。 (1)师板书关键据:0℃ 。 动态修改栏 二、新课讲授 1、例1 。 2、生讨论合作,交流(2)师讲解0℃的意: 0℃表示淡馈。 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3、例2。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4、归纳正和负。 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 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字前加“+”(正号),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生讨论合作,交流馈。 (1)请同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读。 (2)师展示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3)小结: 通过刚才的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例2。 (1)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材第3页的主题图)师:同们能说说“支出(-)或(+)”这栏的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生归纳总结: 像2000,500这样的表示的是存入的钱;而前面有“-”号的,像-500,-132这样的表示的是支出的钱。 (3)师:上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个是存入,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生的表示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和负。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00,+500,+100,+20这样绿色圃中小育网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的,我们把它们叫做正,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我们把它叫做负。 (3)那么0应该归为哪类呢? 组织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它是正和负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 鼓励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1、完成材第4页的“做做”第1 题。组织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材第4页的“做做”第2题。 组织生动手填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通过这节课的习,你有什么收获? 绿色圃中小育网负的认识 0℃: 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板 书-3℃: 零下3摄氏度 设 计 3℃(+3℃): 零上3摄氏度 正: 负: +2000 -500 +500 -132 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 1、先读读,在把这些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8 +23 17 -41 5.5 -0.7 0.004 0 作业正:( ) 负:( ) 布置 2、完成材练习第1~3题。

课题 备课人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 马志友 陈发秀 审核人 课型 讲授课 课时 总 授课 日期 1 授课人 材 分 析 本节课材结合活动情境,引入了在直线上表示从点向两个相方向运动后的情形,即在直线上表示正、0和负的内容。 绿色圃中小育网 目 标 重点 与 难点 法制育渗透知识点 1、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0、负;初步体会直线上的顺序,完成对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与负的比较。 2、培养生抽象维能力和维。 重点 难点 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0、负。 充分理解正、0、负,能正确比较大小。 用具 课件 法、法 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序 过 程 环节及内容 、情景导入 1、出示主题图。 2、揭示课题。 师生互动(具体设计) 动态修改栏 师用白板课件演示材第5页的主 题图。 师:如何在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二、新课讲授 1、例3。 1、例3。 (1)师:怎样用来表示这些生2、观察轴,比较的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大小。 组织生在小组中议议,然后汇报。 (2)师结合生的汇报,用课件出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示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 (3)让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让生对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师总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0、负,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轴。 2、观察轴,比较的大小。 引导生观察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 轴除了可以表示整,还可以表示小、分。每个都能在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1、完成材第5页的“做做”。 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材第6页练习的第4、5题。 组织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通过这节课的习,你有什么收获? 绿色圃中小育网 在轴上表示正、0和负 板 书设 计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轴。 、判断。 1、比0大的都是正。 ( ) 2、比5小的只有0、1、2、3、4。 ( ) 3、0是负。 ( ) 4、气球上升2米,又上升-2米,共上升4米。 ( ) 二、填空。 作业1、去亩产小麦增加26千克,记作+26千克;前亩产减少10千克,记作( 布置 )。 2、3月份出生人300人,记作+300人; 2月份出生人是-100人,表示( )100人。 3、在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三、填>、<或=。 -5( )-9 0( )-7 +5( )0 +1( )+14 0( )+1 -10( )11

5、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 向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生展开讨论,应用列举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鸡兔同笼问题是类重要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1) 三轮车和自行车共 7 辆 ,17 个轮子。三轮车、自行车各有几辆?

(2) 小方有 2 分、 5 分硬币共 10 枚,共有 32 分。 2 分、 5 分硬币各有几枚?

回过头来我们在来看看《孙子算经》里的这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拭着做做吗?

对于我班多生来说,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定的难度。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其目的是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初步获得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生自主探索,积极考,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般策略。

在本节课的中,我感觉:

1. 课堂上,多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先让生独立考或小组讨论,再在全班共同交流评价。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维,达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生是习的主人。但部分生会做却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2. 课堂上,通过习,使生知道了假设的想不仅可以解答古代趣题 DD 鸡兔同笼问题,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问题。体会到就在我们身边。

3 、课堂上,注重关注每个同的发展,在交流探讨中,鼓励不同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效果还不错。

在我校本期组织的公开课中,我讲的是人版的《鸡兔同笼》这课。由于我所的班生整体基础较差,课前我对我班的生进行了估计。小部分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生来说,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路。

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代法。让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以表格中据变化规律为探究基础,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探究方式,以课件动态演示为探究辅助手段,巧妙地将认知经验和维过程转化成了语言,即算式,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般策略,发展了生的维水平和推理能力。从生的习效果来看,在本节的中,生不容易理解或者说容易出错的就是第三步,实际上也就是对“差”的分析,因此,我和课件结合起来,让生理解:假设全是鸡,就多出了10只脚,而每增加只兔子,减少1只鸡,多出的只就会减少2,10里面有5个2,所以应该有5只兔子,这里定注意要和生讲清楚2是什么,要生不仅仅是看算式,更要看算式前面的字。结合前面的字来帮助生理解算式中的10是什么,2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这样生才会对假设法有个准确的认识。

整节课,我感觉基本实现了我预定的目标。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

首先,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生的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层面,只有少将这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大多还是比较喜欢用代法来解决。

然后,就是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内容着实又点多,虽然问题没几个,但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生必须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能走过场的,必须实实在在的开展探讨活动,这样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了解日本的龟鹤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认真的考了下解决的办法,因为这是节公开课,所以要给所有听课师呈现节完整的课,那么就要有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或者说必须做几道练习题,那么在前面为了节省时间就可以说说解题的路或者让生说说列式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解决龟鹤问题,也可以出示生活中的问题让生用本节课习的方法解决,这也就体现了和生活实际联系很大,让生觉得有很大的用处。

不仅仅要让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习让生的维得到锻炼。鸡兔同笼问题就是这样种问题,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是很少碰到,没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他们的脚呢?直接头不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鸡兔同笼”是个完全没有价值的问题呢?显然不是,鸡兔同笼问题,是让我们通过鸡兔腿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并采用有效的手段来理解问题的过程。以下是我上完课的几点体会:

、大敢转换情境,提高情境“知名度”。

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让生愉快的探索,享受带来的乐趣。课堂师要创设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生始终处于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从而调动的兴趣,发展生的维能力。还要注重对生进行引导,让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考发现并掌握知识,时刻把生推到习的主体地位,在个恰当的主题中,发展能力。基于这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与生活” 当中,用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些问题,来引入(幻灯出示:)

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2、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在1500多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再课件出示《孙子算经》及鸡兔同笼问题,但同时又聪明地把改小了: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二足,问鸡兔各几何?石激起千层浪,鸡兔怎能同笼?生的探究欲望马上调动起来,这时,又让生了解“经典”,感受 “经典”。

二、鼓励参与,在合作中提高习效率。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生是习的主人,在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想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关系。生能够积极地考,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探讨,充分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兵兵,通过习使生认识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会了,这是很让我感到激动的,因为毕竟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

三、关注每生的发展,提高课堂的生成性。

由于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问题中,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不同。在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的要求,要允许不同的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六种不同的方法:逐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画图法及古人的砍足法,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既培养了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也让不同的生在同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总的来说,本节课从的角度呈现习内容,合理安排过程,提供操作材料,拨动生心弦,把习的主动权交给生,让生在合作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整堂课中,得兴趣盎然,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习的乐趣。但在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7599.html

热门阅读

  1. 《9加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 4月周五短信祝福语
  3. 20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简短祝福语
  4. 班主任外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5. 现实又很扎心的句子
  6. 老鼠嫁女传说介绍黑板报
  7. 圣诞节平安夜作文
  8. 参训教师考核办法心得体会
  9. 成立子公司协议书范文
  10. 写做好事的作文3000字
  11. 出纳的工作计划范文
  12. 店面转让协议书模板
  13. 春节来了作文
  14. 重阳节祝福语
  15. 最完整的三年级秋天的诗句大全
  16. 学习计划范文
  17. 赏析李白将进酒
  18. 关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论文
  19. 经典小学班主任实习报告模板
  20. 2016年送母校的临别留言祝福语
  21. 祈祷的造句
  22. 小布头奇遇记500字读后感
  23. 环保教育专题月活动总结范文
  24. 毛浙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25. 《三字经》典故:负薪挂角
  26. 春暖花开的季节美文欣赏
  27. 关于中秋的句子
  28. 格林童话《森林中的三个小矮人》的故事
  29. 最新研究生导师鉴定范文
  30.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学设计
  31. 犀利的个性签名
  32. 汉语拼音教学总结优秀范文
  33. 2016年军训心得体会
  34. 去永川野生动物园游玩日记
  35. 《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36.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案
  37.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38. 中班户外活动计划
  39. 大忽悠哲理故事
  40. 班组长安全承诺书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