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教学反思范文800字
今天上午,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刷子李》这篇课文,上课的时候我内心觉得很充实,因为学生听得很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骥才,课文描写了一个刷墙师傅高超的技艺,内容简单易懂。刷子李刷浆的时候,总是会穿一套黑衣服。而且还给自己立下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篇略读课文,我引导学生紧扣文前导读来阅读本篇课文,“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学生准确地找到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等相关句子。
最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孩子做人的教育上,其实语文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所以我把一大部分时间放在最后的谈论环节,你认为刷子李为什么会成功?
立马学生的热情倍涨,他们分析出了种种原因。一是他比较看重真本事,因为他告诉曹*说“好好学本事吧。”二是他很自信,他告诉所有人如果他的黑衣服上沾上了白点,他就不要一分钱,这样一来很多家粉刷房子都会找他,如果有白点就不用掏钱了。三是他肯定很刻苦,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粉刷匠,他们的衣服上都是一个一个的小白点,而刷子李刷完一整套房子,黑衣服上一个白点也没有,就说明他的功夫深,他能做得这么好肯定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所以这样他也会成功。四是他心态很好,刷墙的时候手臂摆来摆去,悠然自得,在刷墙时他的心里一定很宁静,开心,心情很放松,所以才会做得这么好。
在逐渐地分析中,学生明白了一个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本质,我想那些想成功的孩子,日后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向刷子李学习的。
点评:面对这样简单易懂的课文,实在没有必要具体分析那么多,我觉得谭老师这样的教法更切合生活的实际,学生会更喜欢。
拓展阅读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们总是说,母爱温情如水,父爱厚实如山,同学们都是沐浴在爱的雨露下幸福成长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是征服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也难怪铮铮铁汉朱自清先生,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是父爱面前潸然泪下。作者将别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爱,浓缩在方寸之间,就是父亲的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在本片区同年级18个班处于中偏上的水平,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梁月辉、田姗姗、吴欢洋等同学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朗诵或动情讲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赛中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教学反思:放飞思想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里,不要禁锢自己的思想,放飞自己的思想吧!
那一节课,我介绍了比号的来历:“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比号现在的模样了。”学生们被这个数学故事入迷了,学生也从符号的形状了解了比与除法的关系,我自己也不禁有些自得起来。
突然一个学生表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更可以说是质疑:“那除号中的小短横跑哪去了?”他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出现了学生的窃窃的笑声。
我不禁一楞,随即把皮球踢了回去:“你的问题提的很好。哪位同学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他?”
过了片刻,一个学生说:“小短横可能到减法家族里做减号去了。”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不可能的,因为减法比除法先出现。”又有一个学生犹豫道:“是不是去做分数线了,因为分数与除法关系也很紧密呀。”这时又有学生认为小横线做减号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减法是除法的简便运算。数学家可能认为减法、除法、比有关系,所以就从‘÷’上分解出‘-’和‘∶’。”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我不禁为这个学生的想象赞叹不已。一个也许是“莫须有”的话题,孩子们竟然讨论的那么热烈,那么执着,想象是如此的丰富,理由是那么的充足,这不正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吗?
这时一个学生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沉思,只见他快步走向讲台,一本正经的说:“我知道小横线哪里去了。大家请看,(他在黑板上写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从‘÷’中看出来。这条小横线可以看成是分数线,而上下两个点不正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吗?”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和我一样屏住呼吸,生怕漏听了一个字。“‘÷’与分数的关系可见一斑。我们知道除法和比的关系如双胞兄弟,小横线又怎么会溜走了呢?它只是变了个形象,要不怎么说是双胞兄弟呢?大家请看‘÷’向左旋转90度,成为‘·|·’这个形状,左右两个点各表示一个数,‘|’表示比号。为了与数字‘1’区分开来,化为两点即‘∶’。好,我的看法就是这样,谢谢大家!”我情不自禁的为这个孩子精彩绝伦的想象鼓起掌来。我追问他:“你是不是看过这类数学故事?”“没有,我只是从比号、除号以及分数的形状联想到的。哦,对了,我刚才说‘|’作比号为了与数字‘1’区分开来,改写为两点的。如果把‘|’写斜一点就成为‘/’形状,就不用改写成两点了。如可以写成3/5,如果我的猜想正确的话,那么是否也可以读成3比5呢?”
我高兴的称赞他的想象很丰富,而且是那么的合理。我说:“除号与比号的关系是不是你说的那样,我们可以课后查阅资料。不过你从除号、比号、分数的形状能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创造性。而且你对分数与比的关系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稍后就要研究它。”
一场关于“÷”的小横线哪里去了的争论结束了,然而学生的表现对于我来说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事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们听,同事们认为我没事找事,浪费时间。可是我对同事的看法同样也不以为然:回首刚刚接手的这个班,谁都说头疼,没法教。可我硬是不信这个邪,楞是相信学生,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经常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索的问题,所以学生现在的思维才会这么的活跃。 这场争论虽然花费了我的宝贵的一节课的时间,可我却依然认为很有价值:因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老师越来越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老师往往为学生提供可供讨论的话题。再说今天的这场争论,学生们都愿意参与这场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虽然提出小横线跑到哪里去了的问题很古怪,可是我并没有因此斥责他,反而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这节课里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空里自由自在的飞翔。“联想是发现的先导。”更何况学生的联想与科学竟是不谋而合。谁说数学只是抽象,在学生的想象的天空下数学就是这么的具体、形象。而今天的这次讨论,或许已经成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一个引子。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用,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我们老师应该拥有一份诗人的天真,浪漫的情怀,为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
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
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 学生齐读课文。
2. 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 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 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
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看!——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业。
1. 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 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寂静28-30:的腰鼓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 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 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 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
学生。 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