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到期归还》的教学设计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信用,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炎培、王羲之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伟大领袖毛**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课件展示)
2、他和黄炎培之间曾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讨论;
3、点名汇报。
三、再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1、毛**借书法是说了什么?多久归还?
2、后来发生了什么情况?
3、最后毛**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四、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点名读一读;
2、同桌交流看法;
3、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做到做任何事情都讲信用?
五、拓展:
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拓展阅读
1、课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一、谈话。
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
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课文《狮子和鹿》优秀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培养*阅读能力。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一、导入:
1、《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提示语。
2、在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有狮子,有鹿。
3、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什么?狮子的凶猛,鹿的美丽,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狮子和鹿》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自学课文,体会内容:
1、大声读课文,找出两个多音字。
2、四人小组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堪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丧了命。
三、了解课文内容:
1、一开始,鹿觉得自己的角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欣赏、多么)
2、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3、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鹿的得意洋洋。
4、鹿的腿呢?(难堪)从哪里看出来?(抱怨)
5、抱怨是什么意思?(埋怨)埋怨不光有语言的埋怨,还有神态的抱怨。找一找表示神态的词语。
6、读出抱怨的神态和语气。
7、后来呢?继续读课文。
8、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六,七段课文
9、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四、延伸拓展
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一册102页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
2、认识2个偏旁心、方。
3、使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田字格。
教学重难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识偏旁心、方;会区别形近字并能把生字书写正确、端正。
在学习的课堂里,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通常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充满智慧的天真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天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游戏、旅游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 激趣导入 :
小朋友,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课件出示北京风光图片(课件)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有什么想要告诉小朋友或老师的吗?
能用上这课的课题来说一说吗?(带上感情说)突出多想。(课件)
板书课题。
小朋友说得真棒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好吗?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识记,同时学习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课件)
二、初读课文:
1、 有一个小朋友学习非常认真,他想跟你们比一比。他说:想和我比一比吗?我做任何事情都特别专心,听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不但能听清字音,还可以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呢!你们能做到吗?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那个小朋友学习特别聪明,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会自己读准课文呢!你们行吗?请小朋友们自己认真读一读,划出生字词语。
二、学习生字词语
1、 课件出示:大家读得这么高兴,小蜜蜂也来凑热闹了,看,几只调皮的小蜜蜂把生字都采到了她们的篮子里去了,让我们去看看,这些生字是什么。
2、 出示生字,学生自己练读。(课件)
同桌检查。指名读。听一听电脑老师是怎样评价的。(课件)
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3、 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什么生字?
学生畅所欲言,相机教学方字旁。学生讲得好的奖励玩猜字谜游戏。(课件)
4、 比一比,看谁的眼睛亮。(巩固生字学习情况)(课件)
三、再读课文
看,调皮的小蜜蜂把生字新词送回了课文,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读课文。朗读擂台赛。听一听学习伙伴怎样评价。(课件)
四、生字书写
1、学写生字。注意升的第一笔。(课件示两次撇的笔画。)
2、你看清楚广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吗?(点靠近竖中线起笔。)
3、走和足: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才会觉得舒服呢?(竖在竖中线上。)
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4、注意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描红并在书本田字格上书写。
比一比,看谁写得漂亮。(投影)
五、作业
收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和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复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北京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北京风光图、教学课件。
在学习的课堂里,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通常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充满智慧的天真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天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游戏、旅游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
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词的字音,就可去北京参观游玩了。(课件)
指名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到了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生读词语,全班跟读。读好了生字词语,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文章里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什么景色。
1、 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A、谁想去什么地方?
指导朗读。
B、理解遥远。
多远算是遥远?
举例来说。
课件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课件)
C、为什么想去呢?
理解升旗仪式的壮观。
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
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显得更庄重。每个早晨经常有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看升旗仪式,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看有关升旗仪式的图片。老师解说。(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的感觉?理解壮观。
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补充材料:
(1)、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
(2)、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
(3)、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再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闭上眼睛,你们看到升旗仪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这几句话。
齐读全文。
2、 指导朗读全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3、 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
指名背诵。(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如果请你去,你想去看什么?)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看一看
请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说一说。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都想去看看。
2、你们会读吗?(课件)
会读了奖励你们听一首歌。(课件)
在歌声中布置作业 :收集北京风光图,办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图片展。
4、五下语文《五月端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能把总分形式的两种句式进行改换
3、感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强、一心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通过朗读,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悟为国富强,为人民做好事,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大家和罗老师一起学习了第18课,谁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谁,分别干些什么?(请同学说一说板书)
姑娘们缝香袋
妇女们包粽子
小伙子们赛龙舟
老人们讲故事
二、细读3—7自然段
导入:好,那课文是怎样把这些内容写具体的呢?我们这节课题还要进一步研究,我想这样好不好,大家先和罗老师一起学习其中的一块,然后由大家和同桌,前后桌,或者和自己比较好的伙伴一起按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的方法自学,好不好?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归纳学法。
那大家说,我们先学哪一块呢?(由学生自己选,最后确定其中一块内容。)
1、那我们就学习第5段吧,先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块内容写具体的,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比较好?
句子1:江河里排着一条条雕饰得酷似游龙的船,船舷两边整齐地坐着准备一显身手的小伙子。他们穿着彩衣,扎着彩巾,双手握着木桨。
句子2:号令一响,几十支桨随着船首大鼓的敲击声“哗哗”划动,龙舟像箭一般飞快驶去。岸上锣鼓喧天,彩旗飞舞,热闹极了。
你觉得这句子好在哪里?(理由:用比喻的方法把船像游龙写得很形像生动;场面描写得紧张热闹,气氛热烈,扣人心弦)
你讲得很好,但你能不能把它读好呢?
评:好在哪?(a.都没有听出来,那麻烦你再给大家读一遍。b.再说不出,请你自己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试着感情朗读(齐读)
2、好,这一块内容的学习先告一段落,大家回想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一找,二说,三读)板书
(二)学法迁移,自学其它三部分内容。
1、那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和自己的同桌,前后桌或者和自己较好的伙伴一起学习其它三块内容。学后试完成作业本4两题。(自学开始)
2、反馈
(1)姑娘们缝香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句子1: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句子2:孩子们把香袋挂在衣襟上,鲜艳夺目,好像五彩的云霞。
(香袋的式样多;颜色鲜艳而美丽;先总后分的写法)
那我们还能不能用分总的句式说一说?
这样的香袋喜欢吗?你能用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吗?
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姑娘们能编出这样令人喜欢的香袋,她们确实很——“心灵手巧”
(2)姑娘们的香袋缝得令人喜欢,那妇女们的粽子包得怎么样,课文是怎样说的?
句子1: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是按形状来分的。至于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理由:粽子形状各异、用料不一;用分总的句式写)
谁能用分总的句式说一句话?你能将自己的说的话改成总分关系的句式吗?
句子2:粽子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屋里就充满了糯米和竹叶的清香。熟了熟了,妈妈捡起一只,让孩子们先分着尝尝。这热气腾腾的粽子,比任何东西都要好吃。
你喜欢吃怎样的粽子就吃怎样的粽子,要咸的有咸的,要甜的有甜的,真是应有尽有。大家想不想吃啊?想吃的请举手,大家都想吃(指名)你很想吃,可老师这里没有粽子,怎么办?那我们就以读代吃,行吗?(评:a.老师感觉你吃得不是很香,谁吃得更香一点,指名读,确实吃的很香)但罗老师总感觉他一个人这样读好像缺了点什么,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说,这端午节让一个人在那吃,是不是太冷清了?)那我们就一起来以读代吃。把节日的热闹气氛读出来。(齐读)
(3)粽子吃过以后,我们该去听老人们——讲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屈原,谁知道屈原是何许人?(让学生说,如果学生说不出,出示材料,)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的形式,运用楚语方言,创造了“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天问》、《九歌》、《九章》等。诗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传统。他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1953年,屈原被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大家快速浏览,再评价一下,屈原是怎样一个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学问,爱国)
屈原最后是什么结果。(投江*)
屈原这样有学问,这样爱国的人,而投江*,你们觉得他冤不冤哪?(冤)冤在哪?谁来分折一下。
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到流放;
楚王不任用尽忠报国的人而长叹;
为楚王昏庸*,致使都城被人占领,百姓遭难而长叹;
为自己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救国无望而长叹。
那你有话想对屈原说吗?以《屈原,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可以说一两句,也可以多说些,把想说的内容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嗯,屈原为了不做亡国奴,为了对昏君楚王的反抗,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而投江*,所以屈原在跳江前要——“长叹一声”,我们一起来将这句子读一读。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汩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一纵身跳入江中。
小结:
同学们想一想,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都2000多年了,怎么到今天乃至将来,人们还要在端午这一天包粽子和赛龙舟呀,这说明什么?
(说明有学问,爱国的人,人们永远纪念他)
(三)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现在罗老师把时间再一次还给大家自己,你们自己喜欢读哪一块就读哪一块,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读的时候边想一想,按单元提示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怎样归纳?(归纳前请一个学生读一读单元提示)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五月端阳,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的热闹情形和老人们讲述屈原的故事等风俗习惯。
5、八年级课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范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3、情感目标: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以读讲、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这是我们西南地区的民歌,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风俗等着我们去欣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字词:
⑴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⑵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⑴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通过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⑵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3、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8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方式特点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山野对歌提问才情智力比拼唱歌人
互嘲互赞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成趣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民歌课堂气势壮观唱歌的场面
(“金满斗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文章内容回顾)
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谁能给大家讲讲?(三种场合)
二、跳读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最喜欢的民歌演唱场合,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三、问题研究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我们接下来就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1、下面有两段人物描写,大家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⑴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四、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