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游玄都观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5:06

刘禹锡游玄都观历史故事

王叔文实行*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的八个*,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八个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八司马”当中,有两个是有名的文学家,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擅长散文,刘禹锡善于写诗,两个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一回,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都在南边,离开长安很远,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要是换了一些想不开的人,心情是够难受的。幸好他们都是很有修养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作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那么懊丧。到了那里,除了办公以外,常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抱负,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在永州写的。

两个人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

刘禹锡回到长安,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错,就跟着朋友们一起去了。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挺出名,这篇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也不知道哪个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

这一下子可惹了麻烦,唐宪宗对他也很不满意。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说话了。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那时候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呢。

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受不了这个苦。

这可叫刘禹锡太为难啦!

这时候,柳宗元在长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十四年,裴度当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挺不高兴,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拓展阅读

1、隋炀帝的名人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加上他个人追求享乐,一开始就办了两件: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城,叫东;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音kǎi)负责造东。宇文恺是个高明的工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规模搞得特别宏大。建造宫殿需要的高级木材石料,是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为了造东,每月征发二百万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们还在洛阳西面专门造了供隋炀帝玩赏的大花园,叫做“西苑”,周围二百里,园里人造的海和假山,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尤其别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树叶凋落的时候,他们派人用彩绫剪成花叶,扎在树上,使这座花园四季长春。

在建造东的同一年,隋炀帝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从山阳到江(今江苏扬州),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音hán)沟”疏通。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以后五年里,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对江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这条大运河是我国上伟大工程之一。它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用说,这是我国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一来是玩享乐,二来也是向百姓摆威风。

从东到江的运河刚刚完工,隋炀帝就带着二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去巡

隋炀帝早就派*造好上万条大船。出发那天,隋炀帝和他妻子萧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就是宫妃、王公贵族、文武*坐的几千条彩船;后面的几千条大船,装载着卫兵和他们随带的武器和帐幕。这上万条大船在运河上排开,船头船尾连接起来,竟有二百里长。

这样庞大的船队,怎么行驶呢?那些专为皇帝享乐打算的人早就安排好了。运河两岸,修筑好了柳树成荫的御道,八万多名民工,被征发来给他们拉纤,还有两队骑兵夹岸护送。河上行驶着光彩耀目的船只,陆地上飘扬着五色缤纷的彩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真是说不尽的豪华景象。

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做“献食”。那些州县*,就逼着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就连他带的宫纪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荡产了。

在当时是个繁华的地方。隋炀帝到了江,除了尽情玩享乐,还大摆威风。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候用的仪仗,就花了十多万人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上亿论万。这样整整闹腾了半年,又耀武扬威地回到东来。

打这以后,隋炀帝几乎每年出巡。有一次,他从陆路到北方去**,征发了河北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铺一条巡行的道路;为了保护他巡行的安全,又征发了一百多万人修筑长城,限期二十天筑成。这样,他才在五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上巡行了一转。北方没有现成的宫殿,好在隋炀帝身边的宇文恺是个巧匠,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活动宫殿,叫做“风行殿”。这种行殿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几百人,使用的时候装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拆卸装运;下面装着轮子,可以随意转动。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发明,可惜只是供隋炀帝一个人享乐罢了。

隋炀帝建东,开运河,筑长城,加上连年的大规模的巡,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的心理却越来越重了。为了炫耀武功,公元611年,他发动对*的战争。

这一年,他从江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这场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三百艘,造船的民伕在官吏监视下,**夜夜在海边造船,得不到休息。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从腰以下腐烂得生了蛆,许多人受不了这样折磨,倒在海水里*。

接着,隋炀帝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各地督造五万辆大车,送到高阳,给兵士运输衣甲、帐幕;又征发江、淮以南民伕和船只把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和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于是,无数的车辆,无数的船只,不分白天黑夜,沿着陆路和运河源源不断由南向北,形成一支滚滚洪流。几十万运输物资的民伕,在半路上有不少累死饿死,沿路是倒毙的尸体。由于民伕死亡太多,耕牛也被征发拉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人民没法忍受下去了。要想活下去,只有反抗。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他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就是白白送死的意思),号召大家反抗官府,歌中写道:“……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

接着,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开始不稳了。

2、涉笔趣

毛笔是用来书写、绘画的一种传统文具。它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有关笔的也特别丰富。下面的几个就从不同侧面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古代清官能臣的赞颂。

投笔从戎

东汉名将班超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每天从早抄到晚,累得连腰直不起来。一天,班超抄着抄着,忽然把手中的笔一扔,大声叹息道:大丈夫应当效法傅介子和张骞,像他们那样到边疆去建功立业,争取封侯的功名,哪能才顷笔砚之间讨生活呢?班超弃文就武,发奋立功,被代青年奉为学习的榜样。

王珣梦笔

东晋大臣王珣曾梦见一个人将一支椽木般粗细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王珣告诉别人说:大概要有大手笔之落在我身上了。不久皇帝驾崩,朝廷果然要王珣负责起草重要文告。后人就用如椽笔、大手笔来称誉著名的文章家及其作品。

江郎才尽

传说南朝江淹少年时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色斑斓的笔,从此写诗作文文采斐然,进步特快。数年后,江淹奉旨出京办,在冶亭住宿,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在你那里多年,应该还给我了。江淹便掏出怀中的五色笔交还给他。此后,江淹写的诗文大不如前,清词丽句全无。当时的人十分婉惜,称之为江郎才尽。

判笔断案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通判任内,曾受理了一桩民纠纷案。原告指控对方欠了他两万绫绢钱逾期不还。苏轼将被告传来一问,才知道欠债人是做扇子的,因父亲病。加上连续阴雨后天气转凉,扇子卖不出去,并非意拖欠债款。东坡先生思索片刻,让欠债人从家里拿来二十把白绢团扇,取过案头签署公文用的判笔在扇面上挥毫作画,画完后吩咐欠债人拿去卖了还债。要知道苏东坡是当时的书画大家,人们往往不惜重金寻求他的墨宝。所以扇子刚拿出府门便抢购一空。受民如子的苏轼用判笔巧断扇子案,赢得了杭州百姓的衷心爱戴。

3、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谁?孺子可教的和意思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成语出处和典

:西汉·司马迁《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小萝卜头的》:“罗伯伯非常满意,非常高兴,自言自语的说:“孺子可教也兵书。《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张良圯桥进履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鞋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揍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专研此书。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邦的重要谋士,为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4、我国的成语

秦朝灭亡以后,邦和项羽开始争雄。有一年夏天,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邦就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于是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韩信是汉高祖邦的大将军。为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辉煌功绩。但是,在汉高祖六年之时,有人告密说韩信意图*,邦本来就对韩信有戒心,于是设计将韩信捉拿起来。不过,因证据不足,不久又释放了他。韩信知道,邦嫉妒自己的才干,常闷闷不乐,借推说*而不上朝,闲居家中,进行消极反抗。

汉高祖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丢失了这位良将,所以常同韩信谈话聊天,挽回关系。有一次闲聊时,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邦又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了,陛下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将帅,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传开来。

“多多益善”简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可以在它前面加上“韩信将兵”变成八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一定的*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支持,统一整个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示愿协助汉朝*保护边境。公元前36年,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助呼韩邪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恢复和亲。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主动提出要去和亲。王昭君又美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宁胡阏(è)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牧地区几十年。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成语“奋不顾身”,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生命。

点击查看更多刘禹锡游玄都观历史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4089.html

热门阅读

  1. 赞美秋天的诗句古诗大全
  2. 《亲亲的蛇郎》的读后感范文
  3. 重阳节关于菊花的句子大全
  4. 工商红盾卫士的演讲稿范文
  5. 国庆节送给父母的祝福短信
  6. 风姑娘送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7. 母亲节诗句祝福语
  8. 诗经读后感100字
  9.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10. 孤立如何造句
  11. 周五祝福朋友的句子
  12. 六年级家长会心得范文
  13. 逃家小兔读后感
  14. 2016年圣诞节贺卡上的祝福语
  15. 201年鸡年春节短信群发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