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晓》优秀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
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
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拓展阅读
1、二年级下册美术创意教学设计
认知目标:在观察中学会欣赏美的事物,美的树林。在欣赏中尝试理解美。
实践目标:
①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造性树林图画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
②从撕、拼、贴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养成认真作业,细心工作的作风。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美丽的树林,激发学生热爱树木,保护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运用各种基本图形组织画面。
难点:指导学生注意画面整体效果。如构图的美观,色彩的和谐。
教师准备:课本挂图、动物头饰数个、剪刀、胶水、挂历纸、彩纸。
学生准备:旧挂历纸、彩纸、胶水、剪刀、白纸。
感知与体验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打开录音机)。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小鸟的叫声)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鸟在什么地方鸣叫?(树林里)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剪贴制作这些美丽的小树。
2、拼贴练习:
①谈话: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基本图形,现在请看(出示图形),问:①这是什么图形?②它们像什么?
②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选图形,拼贴一棵漂亮的小树。(提醒同学想一想,哪个图形适合做树冠适合做树干)
③问:同学们想一想,树林里还有什么?
④出示动物头饰,请几位同学扮演小动物。
⑤多美的小树,现在老师就教你们做一棵美丽的小树。
(1)学生观察回答:椭圆形、半圆形、梯形、长方形、三角形、树干和树冠。
(2)学生拼贴小树。其余学生观察。
(3)小动物在树林里蹦来蹦去。
3、示范制作过程
(1)构思:老师先想一想做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选材:(出示挂历纸)根据挂历纸上的图案的颜色勾画出需要的图形。
(3)剪或用手撕。
(4)拼贴:(出示白纸)在作业纸上拼贴一棵美丽的小树。
创作与表现
1、出示范例。谈话:老师这里有很多小树,都是用挂历纸和彩纸做出来的,你们觉得漂亮吗?
2、作业要求:同学们,你们做的时候也要这样构图大方,色彩鲜艳。
4、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展示与评价:
1、学生将作业放到小树林里,请同学们评议自己喜欢的作品。
2、教师从设计、色彩等方面进行全班性讲评。
3、将小动物头饰送给优秀小设计师。
4、课外引申,思想教育。我们共同在这美丽的树林里欣赏到了美,又用我们的手创造了美。树林是人类的朋友,树林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树林能使我们的地球更美丽,我们应该保护它,爱护它。这样,我们的世界将会比今天更美丽。
5、想一想,能不能用废旧物品做出更多美丽事物呢?
2、二年级下册美术创意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分析
《出壳了》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本课教材除了从自然生命的规律发展出发,从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出发以外,也以孵化作为引子,根据生命形成的过程,延伸到创作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大胆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1、知识目标:探索生命的奥秘,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2、技能目标:通过记忆和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独特构思的表现形式来感受生命的不屈和美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三)教学重点:用独特的构思表现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观察——引导——启发——创造”,以小鸡出壳为线索,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三、说学法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观察尝试表演的学习方法(2)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二)在欣赏,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三)创新与表现
(四)欣赏与评价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经历了十月怀胎,你们也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了十个月,在出生那天,就用手脚蹬。是告诉妈妈,“我要出来了!”这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受苦的一天。妈妈经历着痛苦也享受着幸福,因为妈妈有了你这个可爱的孩子。动物也是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
鸡蛋宝宝带着妈妈的`体温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它在鸡妈妈的精心孵化下,蛋宝宝的内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成了一只小鸡,到了第21天的时候,小鸡终于破壳而出了。
(二)在欣赏,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接着,请同学们来做做小鸡从壳里出来的样子。(破壳——用嘴啄开壳啄开一圈——完全破壳——挣脱卵壳——用脚伸展——步入壳外世界。)
有的很新鲜、有的很自豪、有的很娇气躲在妈妈的身边、有的很友好和其它小伙伴一起打闹、而妈妈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出世了,又是爱惜又是激动。
还有什么动物是象小鸡一样从壳里出来的?如:恐龙、企鹅,鸡,鸭、鸟类、鳄鱼、蛇(教师课件展示各类的动物的形象)
它们一出生最想干什么?比如小海龟、企鹅等等。(播放课件)
我们共同欣赏小朋友的画。(播放课件)
小组讨论、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不但观察了小动物出壳的情形,还欣赏了小朋友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想画什么?(如:小鸡和鸡妈妈、小鸭刚出壳的情形、小海龟奔向大海的情形。)
三、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小动物出壳的表现方法:
(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妈妈和出生的小动物、未出生的小动物的心情。
播放以出壳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
四、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3、二年级下册美术创意教学设计
通过欣赏青花盘和青花瓷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尝试用单色彩笔设计新颖、别致的青花盘。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在圆盘内设计画面。
难点:画面的安排要适合圆形,画面要简洁、生动、线条流畅。
教师准备:青花瓷,纸盘、颜料等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青花瓷和青花盘的图片或实物资料,纸盘和颜料。
感知与体验
1、画圆比赛
_教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个又大又圆的圆,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试试;
_通过对比讨论,选择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再来画个圆。
2、点题
_教师出示用布盖住的瓷盘,请学生猜:“老师这有个圆东西,你能摸一摸,猜出它是什么吗?
_你们家中有这样的盘子吗?说说它们的用处。
_小结,这种质地的盘子我们称它为瓷盘,盘中绘有青色图案的瓷盘我们又称它为青花盘,板书——青花盘。
学习与创作
1、简介青花瓷:青花瓷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珍品,洁白的瓷和深沉的青蓝色,对比鲜明而又色调单纯,显得朴素雅致、清新自然。
瓷器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同为:‘CHINA’,可见,瓷器是一种代表中国的艺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从认识瓷器开始。
2、初次尝试:
_用蓝笔在刚才画的圆上进行添加,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
_将画好的圆盘沿边剪下
_同座位互相欣赏,介绍自己的青花盘
3、选择两种不同的学生作业进行比较
4、你知道盘子还有哪些形状?
5、学生练习:以单一蓝色设计一任意款式的青花盘
展示与评价:
1、开个青花盘的展览,选出你最喜欢的青花盘
4、二年级下册美术创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节节虫的基本制作方法。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
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知道节节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节节虫。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节肢动物的知识,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节节虫。
难点: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六、材料准备
彩色纸、广告纸、饮料瓶、纸杯、酸奶杯、果冻盒、胶卷外壳、发卷、卫生卷纸芯等。
剪子、胶水或强力胶、刻刀、细绳、小饰物。
七、教学过程
2、组织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出示课题――节节虫
(1)书中作品为什么叫节节虫?
(2)自然界中有哪些昆虫似书中的节节虫?
3、看相关资料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标本等。
讨论内容:
(1)结合资料谈谈节节虫的制作要点:有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节节虫的'主要结构:
头部、身体……
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的,由粗变细,头上有触角爬行……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废旧物可以用来制作节节虫吗?
4、组织学生欣赏作品
(1)作品利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哪些地方有创新表现?
5、提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和制作一个富有想像力的节节虫。
采取合作或个人完成的形式。
6、完成作业
教师辅导要点:
设计构思新颖;
灵活巧妙使用材料;
制作精美细致。
7、组织展示作品、参观作品,讲评作品。
5、有关东方明珠教学设计的教案
在小朋友的学习之路上语文是大重点,为了能让小学生们学好语文就要在小学语文教案上下功夫,怎样的小学语文教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优质的小学语文教案《{有关东方明珠教学设计的教案》带给大家,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网。
课题 东方明珠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刘菊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图文并茂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雄伟壮观,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他的名字。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广播电视塔的雄伟高大,第三自然段写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文章配有插图,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行为 学生主体行为 复案 一、辅助环节。
二、先学环节。 三、后教环节。 四、训练环节。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平常看到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广播电视塔传播的。 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在上海,也有一座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你知道她叫什么塔吗?(上海广播电视塔)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谁听说过? 2.板书:东方明珠 齐读课题:“东”“方”“明”,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珠”是翘舌音,)你能读好吗? 3.出示东方明珠图,介绍东方明珠。 口述目标: 自学指导: 看着拼音那一行读课文。把每个音都读准确。易错的多读几遍。 读完一遍再读一遍,第二遍读的时候请你把生字圈出来并读两遍。 教师**、指导学困生。 检测1: 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检测2: 读注音词语 dōng fāng míng zhū yǒu 东 方明 珠 有 guǎng bō diàn shì tǎ 广 播电 视塔 tóu dǐng lán tiān 头顶 蓝天 jiǎo cǎi dà dì láilebú shì 脚 踩大地来 了不 是 hǎo xiàng yī kē 好像 一 颗 检测3: 去掉拼音读词语 检测4: 读词语中的字口头组词 东 方 有 广 电 头 了 是 自学指导2: 把词和字放回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把每一句话都读通顺。 读完一遍再读一遍,第二遍读的时候请你标出自然段落。 检测5: 指名读课文 检测6: 读生字 东 方 有 广 电 头 了 是 (1)指名读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些字 指导写字 (1)自己看书上的笔顺表,边看边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写。 (2)指导: 电:共5笔,整个字居中。先写日,要写得扁一点,最后一笔在竖中线上起笔写竖弯钩。 方:第三笔横折钩,第四笔是撇。 是:日字做字头要写得扁一点下部分的横在横中线上起笔。 完成堂清题 齐读课题 听教师介绍。 听,记目标 体会自学指导的方法 读课文 画词语 读画出的词语 交流朗读心得 指名读词语 纠错,评价,再读 开火车读 读生字 用字组词、造句子 读课文(读流利) 标出自然段落。 指名读课文 分组朗读。 每人一段比读 交流记忆方法 边看笔顺表边书空 书空并说笔画名称。 书空,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行为 学生主体行为 复案 一、辅助环节。 二、先学环节。 四、后教环节。 1、认读生字卡片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口述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当的感受和你的学习伙伴说一说。 检测: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一共有几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 (什么)在(什么地方)。 学生练习说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 (1)“她”指的是谁?(上海广播电视塔) (2)第二句话又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叫什么名字?(东方明珠) (3)这个名字好听吗?从这句中那个词也能看出来 ?(美丽) (4)这么好听的名字,我们该怎么读呢?指导读第二句。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男女生比赛读。 6、尝试背诵。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美丽的名字。 自学指导2: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想想“东方明珠”塔是什么样子的。 (1)“这座塔”指的是什么塔? (2)课文中把这座塔比成什么? 检测1: 出示第二自然段。 1、东方明珠”塔像什么?(巨人) (板书:巨人) 2、什么样的人才叫巨人?(非常高大的人) 3、东方明珠塔哪儿像一个巨人呢?(头顶蓝天 脚踩大地) 4、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会是怎样的呢?谁来描述一下。(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 5、用像说一个比喻句。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读后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2)尝试背诵。 自学指导3: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 到了夜晚,我们来到黄浦江边,再来看这座塔,他又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多媒体东方明珠的夜景图。 检测1: (1)把书上描写东方明珠塔夜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2)齐读,指名读。 检测2: (1)看图,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光有那些颜色? 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五颜六色) (2)这些灯光不仅颜色多,而且闪着亮光,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五光十色) (3)齐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出感情) 检测3: 讨论:夜晚,你觉得东方明珠塔怎样呢? “好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美丽)板书:美丽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填空训练。上海 ,真是一颗 的 。 头:照笔顺提示说笔顺。 (1)、指导书写。 (2)、在书上描红。 (3)、在田字格里书写。 完成堂清题。 认读生字。 复习课文。 听,记目标 体会自学方法。 读课文 两人互相交流。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自由发言 练习用这种句式说话。 指名交流。 指名读这一句话 指名回答问题 朗读第二句。 多种方式朗读。 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指名回答。 指名交流。 学生观察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练习用“像”说一段话。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后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并思考问题。 观察图片并读句子。 齐读,指名读。 看图并思考问题。 学生交流。 指名交流问题。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填空练习。 书空并说笔画名称。 书空,描红 板书设计 6、东方明珠 高大 像巨人 美丽 五光十色 教学反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9606.html